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3间歇疗法联合血液灌流以及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肾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例尿毒症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使用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3及血流灌注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1.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钙、钙×磷、磷、iPTH等治疗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Scr、BUN、钙×磷等指标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血钙、钙×磷、血磷、PTH指标显著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肾病患者采取间歇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3联合血流灌注治疗,其安全高,效果显著,可显著对体征进行改善,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维生素D3 血液灌流 醒脑静注射液 尿毒症肾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肝硬化患者并发肝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预防肝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32例肝硬化患者无1例发生肝。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严格的护理能预防肝发生。

  • 标签: 肝硬化 肝性脑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静脉门静脉分流术后肝的诱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9例经TIPS治疗的肝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和诱发因素。在TIPS后观察并治疗患有肝的患者。结果50例TIPS患者中,9例出现肝,发生率为18%。除术后1个月内因肝病死亡1例外,其余均由及时治疗控制。结论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蛋白饮食和便秘是主要原因。术后预防和护理干预,建立长期随访机制,消除诱因,对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TIPS 术后病症 肝性脑病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肝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及数字连接实验(NCT)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氨水平及NCT均下降,但研究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纳洛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中药灌肠 纳洛酮 肝性脑病 血氨水平 肝肾功能
  • 简介:摘要炎症(IBD)包括克罗恩和溃疡结肠炎。-肠轴可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在IB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MRI来观察及研究IBD患者的结构及功能异常,特别是功能异常的观察,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IBD的发病机制,并从神经方向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可能有效减轻肠道炎症或缓解腹痛症状。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
  • 简介:摘要肝昏迷期是临床重症之一,临床上常需要用鼻饲行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留置胃管护理不当,也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使疾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肝昏迷期留置胃管护理方法和护理体会。

  • 标签: 肝性脑病昏迷期留置胃管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病患者32例,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例划分,干预组实施早期干预护理,即在在早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肝的诱因,对照组采用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等常规护理。回顾相关资料。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对HE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早治疗可显著提高疾病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炎后肝硬化 肝性脑病 早期干预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的疗效和安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疗效确切,安全高,便于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门冬氨酸鸟氨酸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对于肝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常规方法治疗肝病,当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将门冬氨酸鸟氨酸作为治疗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结果对照组91例中,70例为显效,10例为有效,11例为无效;观察组91例中,82例为显效,9例为有效,0例为无效。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治疗效果良好,应推广使用,以便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

  • 标签: 疗效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6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肝的患者多数都有明显的诱因和先兆症状。结论及早发现早期症状,分析诱因,并给予早期护理,可防止昏迷的加深,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肝性脑病 临床观察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对2例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后缺氧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等资料进行分析。2例患者中毒后均呈中度昏迷,且中毒后1周内动脉血乳酸水平、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正常范围。给予2例患者氧疗及糖皮质激素等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 标签: 气体中毒 单纯窒息性气体 缺氧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肝硬化失代偿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昏迷前期症状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食醋60ml和0.9%生理盐水140ml配制成的灌肠液行点滴保留灌肠法灌肠,每天一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治疗后行0.9%生理盐水200ml灌肠。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灌肠后血氨水平及肠道pH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出现肝病例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肝性脑病 保留灌肠术 食醋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护理干预)和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的预后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及护理后,两组的肝发生率与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对肝的发生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慢性重型肝炎 肝性脑病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 简介:患者,男性,28岁,因间断乏力、尿黄半年,加重1周,神志不清9小时于2003—9—3022:30入院,既往史:4月3日因“乏力、纳差、尿黄1月”住院以“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给予“强力宁、促肝、复方茵陈、思美泰等”静滴,期间检查T3、T4升高,诊断“甲

  • 标签: 重型肝炎 合并症 肝性脑病 甲状腺危象 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HI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HIE患儿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如昏迷、惊厥、颅内高压、肌张力、原始反射等)恢复平均时间为3.5d,对照组临床症状恢复平均时间为8.2d,两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个疗程后复查头颅CT显示,32例患儿组织低密度影全部消失,5例患儿组织低密度影明显变淡,对照组15例患儿组织低密度影全部消失,8例患儿组织低密度影明显变淡,其余患儿改善不明显。结论神经节苷脂钠治疗HIE疗效满意,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脑缺氧 脑缺血 神经节苷脂钠
  • 简介:<正>肝硬化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59.7岁±9.6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1例(其中2例合并肝癌),混合肝硬化4例(酒精+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酒精肝硬化3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1例,Wilson1例。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21例,C级3例。将精神状态无异常、无扑翼样震颐、无听力障碍,静

  • 标签: 亚临床肝性脑病 乳果糖 混合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 数字连接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场强磁共振诊断肝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疑似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并对高场强磁共振中T1WI、T2WI、T2FLAIR、DWI、SWI序列上的信号变化进行分析。结果:70例疑似肝病患者中,经病理诊断检查确诊45例,占比64.29%;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是高场强磁共振疾病诊断效能更加理想,由于检测样本量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确诊病例中,有40例患者T1WI显示双侧豆状核、丘脑、双侧中脑大脑脚高信号;10例患者T2WI、T2FLAIR、DWI显示豆状核、丘脑和放射冠白质高信号,12例患者T2WI、T2FLAIR、DWI显示豆状核低信号,其余未见异常信号;44例患者SWI显示双侧豆状核、尾状核、丘脑和中脑大脑脚显著低信号。结论:在肝诊断中,采取高场强磁共振检验方式效果更佳,其诊断效能更高,尤其是SWI的低信号表现,更加利于患者疾病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场强磁共振 诊断 肝性脑病 价值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