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3(TLR3)信号通路的活化在重组HBsAg(rHBsAg)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13名健康献血外周血制备血液制品时滤除的白细胞,分离培养PBMC后分别给予TLR3激动剂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组)及PBS(对照组)处理,48 h后收集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3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在活化(Poly I:C组)/未活化(对照组)TLR3信号通路后,采用rHBsAg处理两组PBMC 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树突状细胞(DC)、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比例。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和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oly I:C组PBMC TLR3信号通路中TLR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9.21%)、TLR3蛋白表达量(8 983.95)、NF-κB蛋白的表达量(26 193.13)、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3.73%)及其占NF-κB的比例(16.03%)、磷酸化IRF3(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2.64%)及其占IRF3的比例(2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54%、8 086.00、22 340.66、8.72%、9.71%、9.57%、19.12%)(P<0.05),TRIF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89.75%)和蛋白表达量(304 219.54)均高于对照组(89.64%、288 149.72)(P>0.05);经rHBsAg处理后,Poly I:C组髓样DC(mDC)(2.90%)、浆细胞样DC(1.80%)、B细胞(5.31%)比例及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67.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81%、4.23%、58.82%)(P<0.05);TLR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蛋白表达量与免疫细胞之间均存在典型相关,TLR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比例、pIRF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和mDC比例、pNF-κB和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与CD4+T细胞的比例均正相关。结论Poly I:C可以活化PBMC TLR3/TRIF/NF-κB和TLR3/TRIF/IRF3信号通路,促进下游信号分子发挥功能,进而促进DC的成熟,诱导CD4+T细胞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rHBsAg的免疫应答。

  • 标签: Toll样受体3 聚肌苷酸-聚胞苷酸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0例收治的乙肝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乳胶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并在高、中、低三浓度中各取20例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复检,对比结果。结果TRFI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明显高于ELISA、乳胶法所引起的假阳性、假阴性明显低于ELISA、乳胶法(P<0.05);TRFIA方法检测低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明显低于中、高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较高,但会受到低浓度血清HBsAg的影响,为了提高临床检测水平,当遇到比较低浓度的血清HBsAg样本时,要对样本再次检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正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灵敏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后病情复发、肝病进展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74例活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以保肝、降酶、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为主,后期配合中药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治疗。临床治愈后进行5年回顾性调查,了解病情复发与转归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后总复发率66.2%,病情发展形成肝硬化的占8.1%,出现原发性肝癌的占5.4%。与以往报道有少量差异。结论活动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率高,病情复发与HBV复制程度呈正相关,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可以控制HBV复制,防治肝细胞大量坏死,配合中药抗纤维化治疗,可以减少向肝硬化发展的比率。但综合治疗后癌变率没有降低。病情反复活动或持续肝功异常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没有活动复发也易发生癌变。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性 复发 转归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方法38例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替比夫定600mg,一日一次,口服,疗程52周,比较患者治疗52周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情况。结果31例(81.6%)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Child-Pugh评分下降,肝功好转或恢复正常;32例(84.2%)患者HBVDNA水平明显下降,7例出现HBeAg阴转,4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替比夫定治疗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并且安全良好。

  • 标签: 肝硬化乙型活动性替比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68例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HBV-DNA<1000拷贝/ML,CHILD-PUSH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应用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肝功能,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 活动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方法65例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观察72周。结果两组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计分降低;替比夫定组治疗24周、48周和72周时,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及治疗72周时ALT和Child-Pugh计分下降均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或P〈0.01);两组ALT复常、HBVDNA阴转和HBeAg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均可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的HBV复制,改善肝功能。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替比夫定 拉米夫定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抗病毒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s阳性患者9例。根据基线抗-HBs水平分为2组,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未进行预防抗病毒治疗,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前接受恩替卡韦预防抗病毒治疗。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每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和HBV血清学指标。采用描述统计方法。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膜肾病。7例患者抗-HBs≥100 mIU/mL,未接受预防抗HBV治疗;2例抗-HBs<100 mIU/mL的患者予恩替卡韦(0.5 mg/d)预防治疗。1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第3程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抗-HBs效价由基线的21.27 mIU/mL降至6.33 mIU/mL;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第4程治疗后抗-HBs效价由172.25 mIU/mL下降至57.76 mIU/mL;1例膜肾病患者随访1年复查抗-HBs效价由141.47 mIU/mL上升至328.98 mIU/mL;其余患者的抗-HBs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乙型肝炎康复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能出现抗-HBs效价下降。高效价抗-HBs对乙型肝炎康复HBV再激活可能有保护作用,此类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预防抗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康复 乙型肝炎再激活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结果。方法 回顾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孕妇共80例作为观察对象,80例孕妇均接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度95.24%,特异度97.56%。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敏感度93.02%,特异度95.24%。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均可以在孕妇乙型肝炎的筛查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临床可结合实际情况应用,必要时可以将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检出率。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孕妇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简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一个重要临床类型,表现为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阳性、HBeAg阴性伴或不伴HbeAb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肝组织学活动炎症.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流行广,世界各地流行率差异性较大.据报道,地中海地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占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的33%,亚太地区占15%,美国和北欧占14%[1].我国也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Chan等[2]报道,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香港流行率为69%.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快,易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治疗困难.本文就国内有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干扰素 拉米夫定
  • 简介:山路上有个女孩,除了衣着光鲜、体态轻盈,她的笑容灿烂无比,可爱极了。张国荣观赏了这女孩,正要走开,却被女孩叫住了。

  • 标签: 病毒携带者 快乐 女孩 张国荣 笑容
  • 简介:兰若院美丽的山野游客如云。书生张国荣觉得,山野固然美丽,有的游客自身也成了可观赏的风案。比如山路上这个女孩,除了衣着光鲜、体态轻盈,她的笑容也灿烂无比,可爱极了。

  • 标签: 病毒携带者 快乐 张国荣 游客 笑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埋线联合维肝福泰片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疗效观察。方法选择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双足三里穴位埋线联合维肝福泰片治疗,对照组予维肝福泰片治疗,疗程一年。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和12周的T细胞CD4+、CD8+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埋线对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 标签: 足三里 穴位埋线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分成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0.5mg/d口服,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4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转归、肝功能、HBV-DNA定量水平、HBeAg阴转率以及耐药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死亡率、肝功能、HBV-DNA定量水平以及耐药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可改善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HBV-DNA定量水平及促使HBeAg转阴,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且耐药率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 活动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q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000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logU/mL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X^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Α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对98份产妇初乳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分5组,A组乳汁取自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的产妇,B组乳汁取自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产妇,C组乳汁取自仅HBeAb,HBcAb阳性产妇,D组乳汁取自HBVM全阴产妇作对照组。结果A组乳汁HBV-DNA阳性检出率高达90.6%,B组达34.1%,C组15.0%。结论A组类产妇应停止母乳喂养,B组和C组类产妇应结合血清HBVM和乳汁HBV-DNA检测结果酌情指导母乳喂养。

  • 标签: HBV携带产妇初乳 PCR
  • 简介:台州市中医院李伟林、赵仙铭观察了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抗原阳性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升散透达方法,药物组成:葛根10g,升麻10g,柴胡10g,秦艽10g,木防己10g。并用化湿清热方,药物组成:茵陈30g,过路黄30g,麦芽30g,丹参30g,苡仁30g,焦桅10g,茯苓10g,苦参10g,赤芍10g,麦冬10g,甘草5g。用法:两方合用,日1剂水煎服,连服1年半为1疗程,其中每月停药日数不超过5日。对照组仅用化湿清热方而未用升散透达药,煎服法及疗程同本组。临床疗效证实:加用升散透达药物,可提高治疗本病的疗效。

  • 标签: 中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HBV抗原阳性 临床疗效 化湿清热方 升散透达药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和耐药性。方法48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另48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连续观察96周。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96周病死率分别为10.41%(5/48)和22.91%(11/48,P〈0.05);治疗组在治疗48周、96周后,生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Child-Pugh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96周未见耐药发生,而对照组48周和96周有10例和12例发生耐药。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能改善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提高生存率,降低耐药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检验展开分析讨论。方法对我区1-7岁的儿童采取静脉抽血的方法来进行抽样调查,并以ELISA对儿童血液中的HBsAg进行检测;对HBsAg检测呈阴性的被研究分别在0月、1月以及6月后进行基因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结果通过对我区的新生儿进行免费的乙肝疫苗接种,在我区的所有儿童中HBsAg携带率有了较为明显的下将,新生儿的及时接种率以及首次接种率分别达到了89.7%、100%,在本研究中,有9名儿童为HBsAg携带,他们的母亲为乙肝病毒的携带,母亲为大三阳的概率达到了66.7%,乙肝母婴断阻率高达91.5%.通过对本研究的儿童进行全程免疫后,本地区儿童的HBsAg转阳率达到了79.56%。结论通过对我区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计划接种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既对新生儿起到了有效地保护,又阻止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提高了儿童的乙肝免疫能力,降低了7岁以下的儿童中HBsAg携带的概率。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携带情况 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干预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影响。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年6月1日到2009年5月30日的体检人群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和乙肝病毒携带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乙肝相关知识教育干预前后2006年和2009年的体检作乙肝相关知识及其来源和乙肝携带行为方式等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形式逐步多样化,覆盖面逐年加大;乙肝病毒携带率从2002年的3.96%到2009年的2.15%整体呈下降趋势,新参加工作、年龄在2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男性体检人群以及外地进入威海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体检人员等接受健康教育机会少,乙肝病毒携带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看出,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有正向影响;问卷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干预后2009年体检人员答题正确率62.85%高于2006年的54.05%,P<0.01;健康教育干预后2009年问卷调查人员健康素养明显提高;新参加工作、年龄在2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乙肝相关知识答题合格率较低,应该重点干预;查体培训指导和网上学习成为获取常识乙肝知识的主要来源;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教育干预成为提高人群乙肝相关知识和素养的主要作用因素。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乙肝病毒携带控制有积极促进作用,是提高人群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新参加工作、年龄在2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应作为教育干预重点人群重点教育定期检测。

  • 标签: 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