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乙型肝炎携带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作用。方法将乙型肝炎携带98例分两组干预组49例,采用全程的规范化健康知识教育;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临床知识讲解。对两组教育效果采用相关知识问卷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49例中,24例为掌握,21例为了解,4例为不了解,总知晓率达91.8%;对照组49例中,4例为掌握,12例为了解,33例为不了解,总知晓率仅32.7%。干预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型肝炎携带进行全程的规范化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掌握该病的有关基础知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提高健康生活质量。

  • 标签: 乙型肝炎 健康教育 分析
  • 简介:摘要对PubMed收录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相关文献的年份、国别、期刊来源、多产作者、主要主题词进行统计,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明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相关文献分布特点和研究现状。

  • 标签: PubMed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作用。方法以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同时予以2HRZE/4HR方案抗结核及常规护肝治疗,比较2组病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并将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肝损发生率低(25.0%),出现时间晚(48.3±49.4)d,程度轻,恢复快(10.8±8.7)d。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损害。

  • 标签: 恩替卡韦 肺结核 乙肝携带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68例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HBV-DNA<1000拷贝/ML,CHILD-PUSH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应用治疗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肝功能,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 活动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对98份产妇初乳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分5组,A组乳汁取自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的产妇,B组乳汁取自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产妇,C组乳汁取自仅HBeAb,HBcAb阳性产妇,D组乳汁取自HBVM全阴产妇作对照组。结果A组乳汁HBV-DNA阳性检出率高达90.6%,B组达34.1%,C组15.0%。结论A组类产妇应停止母乳喂养,B组和C组类产妇应结合血清HBVM和乳汁HBV-DNA检测结果酌情指导母乳喂养。

  • 标签: HBV携带产妇初乳 PCR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相关活动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进行48周的治疗,每日1次服药10mg。观察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HBVDNA转阴41例,ALT复常率达71.7%,HBeAg血清转换率达18.2%,HA也明显下降,P小于0.0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阿德福韦酯进行低病毒载量乙肝相关活动肝硬化的治疗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乙肝肝硬化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7.8%,100例中有94例获得保护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4%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联合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辽化总医院2012年排除肝炎及相关病区共6532例患者,采用AxSYM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及相关资料。并将每例5项标志物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对各项标志物及检出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HBc(54.6)、抗-HBs(48.2)、抗-HBe(27.5)、HBsAg(9.6)、HBeAg(2.4)。每项标志物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32例患者中,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可归纳为10种模式,检出率≥1%的模式有7种,“全阴性”模式占第一位。不同年龄段不同模式检测结果不同,≤20岁人群以“全阴性”和“抗-HBs阳性”模式为主,>20岁人群以“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等模式为主。“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等模式检出率呈两端低、中间高分布,20-65岁人群检出率高。结论总人群HBV感人率依然较高,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低龄人群HBsAg检出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酶免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前S1抗原的关系,评价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法检测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的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并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BV-DNA,并对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23%和67.86%,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标本的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33%和95.4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乙肝e抗原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5%和24.87%,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乙肝e抗原和HBV-DNA存在相关,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非常相近且前S1抗原较乙肝e抗原敏感性更高,其能够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前S1抗原 HBV-DNA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乙肝病毒是造成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乙肝病毒首先造成肝脏的炎性病变,进而造成多个器官的不断损伤,最终将造成身体众多器官的损坏。乙肝在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它的主要人群是新生儿以及成年人,大多数患者只是乙肝病毒携带,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有的患者会恶化,乙肝肝炎恶化的后果就是肝硬化,更严重的就是肝癌,最终导致死亡。本文从成人乙型肝炎面临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广泛和危害,进而提出了成人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 标签: 成人乙型肝炎 现状 广泛性 趋势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HBsAg(+)产妇28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于肌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宫内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6.99%,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5.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3例患者中,90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62.93%,对照组143例患者中,57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3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产妇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足三里注射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位置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对其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抗病毒的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更有免疫调节药物,这些方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中药治疗肝炎注重整体调整,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 免疫调节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乙肝合并酒精肝的临床疗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至今收治的158名住院病人分成三组,A组是单纯乙肝组,B组是单纯酒精肝组,C组是合并组,A、B两组作为对照,回顾分析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各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组病人发生肝硬化的比率明显比A、B两组高,其他临床症状如肝脑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等发生方面C组(55.3%,67.8%,32.1%)同样比AB组高,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P<0.05)。结论乙肝合并酒精肝老年病人治疗效果不好,易引发肝硬化、腹膜炎、肝脑病等,且预后较差,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 标签: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 酒精性肝病 HBV ALD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eessriskof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药物护理与饮食护理方式,试验组除此之外还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心理状态以及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护人员应该采取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合的综合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80例进入研究,对其进行3-10年的随访,统计其相关的随访资料并对进行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资料完全的为174例,在随访期间累计有51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累计发生率为29.3%,通过对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ALT、HBeAg、HBVDNA及观察时间分级这四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其高危因素,而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治疗降低其ALT水平可降低其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正常人若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那么就会成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乙型肝炎是一种典型的血液传染病,感染乙肝病毒的途径可以是母婴传播、输血传播、伤口感染传播、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共用生活物品传播及性传播等。本文将从什么是乙肝五项、乙肝五项检查的方法及分析参考、乙肝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五项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内科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7例,根据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则是结合传统护理及特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在内科的保守治疗过程中生理体征状态、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状况。结果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特殊护理的组别患者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也较对照组轻。结论对乙型肝炎进行特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护理 乙型肝炎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