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方法选取在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按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阴性和阳性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及其配偶,对照组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阴性组及其配偶。结果研究组配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为30.0%,高于对照组的10.0%;研究组中男性配偶的阳性率为2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3%;女性配偶阳性率为35.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夫妻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较高,但保证安全的性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播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 配偶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人群HBsAg阳性感染情况,为预防乙肝和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至6月在柳州市婚育中心免费婚检的7402例婚检对象的乙肝表面抗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HBsAg阳性有421例,阳性率为5.69%,女性HBsAg阳性有272例,阳性率为3.67%,男女总体HBsAg阳性率9.36%。结论婚检检查乙肝,及时干预,预防乙肝的家庭内传播,从而达到优生优育,降低乙肝感染率。

  • 标签: 婚前检查 HBsAg 阳性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患者的护理管理。方法收集我院于2015年7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携带HBV的孕妇1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60例。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给予新生儿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给予治疗组孕妇在妊娠28周时服用替比夫定,连续服用至患者分娩后1月后停止服用,对照组患者不服用任何药物。并对治疗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进行新生儿HBsAg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期抗病毒宫内阻断的方式对携带HBV的孕妇进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减少新生儿感染HBV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乙型肝炎 孕期 抗病毒宫内阻断
  • 简介:目的:分析某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基因型和耐药性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选取本市2014年4月1日-12月31日22539份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使用ELISA双试剂检测筛查出201份双阳性标本,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筛查出99例HBV阳性标本,对其中45例病毒载量大于1000IU/ml的标本进行HBV耐药基因检测(PCR测序法)。分析本市HBV携带基因型与耐药片段变异情况及其关联。结果45例全部为乙肝野生型,无耐药突变。乙肝分型结果显示45例中有43例为B型,占95.6%,2例为C型,占4.4%。乙肝B型的分型率明显高于C型的分型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6,P<0.05)。结论本市献血人群中HBV携带的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耐药性基因主要是野生型,荧光定量PCR阳性的标本中有45.5%的病毒载量高于1000IU/ml,需要跟踪治疗,为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变异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0例收治的乙肝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乳胶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并在高、中、低三浓度中各取20例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复检,对比结果。结果TRFI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明显高于ELISA、乳胶法所引起的假阳性、假阴性明显低于ELISA、乳胶法(P<0.05);TRFIA方法检测低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明显低于中、高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较高,但会受到低浓度血清HBsAg的影响,为了提高临床检测水平,当遇到比较低浓度的血清HBsAg样本时,要对样本再次检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正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灵敏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云南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9级入学新生血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并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2020名大学生中检出HBsAg阳性79名,其中男生32名,女生47名;汉族学生55名,少数民族学生24名;云南省内学生41名,云南省外学生38名;城市户口学生28名,农村户口51名。总体HBsAg携带率为3.91%,男生携带率为4.42%,女生为3.63%(χ2=0.778,P=0.403);汉族学生携带率为3.83%,少数民族为4.12%(χ2=0.092,P=0.8);云南省内学生携带率为3.08%,省外为5.52%(χ2=7.162,P=0.011);城市户口学生携带率为3.29%,农村学生为4.36%(χ2=1.507,P=0.246)。结论该校该年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外学生携带率高于省内学生,男生与女生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城市与农村户口学生之间携带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与保护免疫力的关系。方法选择某接种门诊2012年1月~2013年12月200名经乙肝疫苗按标准程序预防接种后的小儿作为A组,另选择出生时未经疫苗接种的自然感染抗HBs阳性50例作为B组,分别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PCR-HBVDNA)。结果200例接种疫苗儿童中179例抗一HBs阳性,21例抗一HBs阴性。179例抗一HBs阳性儿童中抗-HBsP/N值>10155例(86.59%)。B组50例中8例检出HBVDNA。28例抗体P/N值>10仅2例HBVDNA阳性(7.14%),而22例P/N值<10就有6例HBVDNA阳性(27.27%)。结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不代表机体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判断是否有保护免疫力应联系抗体滴度的高低。

  • 标签: 肝炎抗体 乙型 肝炎疫苗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7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清,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前s1抗原,观察前s1抗原阳性与HBeAg和抗HBe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检测结果可知,277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64例,阳性率为23.1%,HBeAg阴性213例,阴性率为76.9%;抗-HBe阳性156例,阳性率为56.3%,抗-HBe阴性121例,阴性率为43.7%。HBeAg阳性患者前s1抗炎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抗-HBe阳性患者前s1抗炎阳性率低于抗-HBe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可将前s1抗原检测结果作为判断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乙肝病毒e抗体 乙肝病毒e抗原
  • 简介:对23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的前S1抗原(PreS1-Ag)及肝功能(HBV-DNA、ALT、AST和γ-GT)同时检测。前S1抗原阳性与HBV-DNA阳性高度一致(Kappa=0.65,P〈0.05)。前S1抗原阴性组和阳性组ALT、AST和γ-GT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因与乙型肝炎的检测结果(ALT、AST及γ-GT)密切相关,前S1抗原在乙肝的诊断及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22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12例,治疗组孕7个月起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每隔1个月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及新生儿脐血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出率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1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2例,感染率为1.79%;对照组112例,新生儿HBsAg阳性59例,感染率为52.68%。治疗组11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HBsAb阳性检出43例(38.39%),对照组11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b阳性检出3例(2.67%)。结论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型肝炎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2000年5月-2014年5月出生并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新生儿2100名(观察组)进行调查,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为标志物,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为指标,并与1985-1999年以前未接受乙肝免疫接种的1900例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指标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以及HBV流行率。结果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2.33%),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11.89%)(P<0.05);观察组抗-HBs总阳性率为(52.95%),而对照组抗-HBs总阳性率为(24.36%)(P<0.05);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5.2%),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免疫后<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结论大规模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可明显降低HBV感染率和流行率,增加抗-HBs水平,从而有效控制HBV的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流行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爱婴医院复核工作的开展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240例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按2014年爱婴医院复核工作开展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6例为爱婴医院复核工作开展前(2014年1月—2014年6月),观察组124例为爱婴医院复核工作开展后(2014年7月—2014年12月)。比较两组产妇喂养方式。[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62.1%,高于对照组的31.9%(P〈0.05)。[结论]认真落实爱婴医院复核标准,加强产儿科合作,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在母乳喂养方面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有效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 标签: 母乳喂养 爱婴医院复核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人工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体征及预防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且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以及对阴性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居多,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对肝功能的检测,及时预防接种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的严格管控,是乙肝防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体征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50例乙型肝炎患者(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例患者均实施乙型肝炎五项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研究对比5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显示,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占比最高,为94.00%;HBeAg阳性患者HBV-DNA含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但HBeAg阳性患者的ALT和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HBV-DNA含量<103患者ALT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患者,P<0.05,且随着HBV-DNA含量的降低,ALT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五项 乙型肝炎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对201例CHB患者(CHB组)和122例健康体检(对照组)进行和左侧股骨颈和腰椎前后位(L1-4椎体)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进行测定。对两组的BMD、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BMD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2)在男性受试者中,CHB组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小于40岁、40岁至60岁、大于60岁的不同年龄段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4)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以CHB患者的左股骨近端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52,P〈0.05)。以CHB患者的腰椎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CHB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骨质疏松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其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检测指标及预防。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感染产妇6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生儿脐血HBV5项指标。结果60例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为56.7%,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较高,而HBsAg、抗-HBc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并没有发生感染。结论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主要措施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孕期HBV检测以及新生儿被动免疫、主动免疫,针对HBeAg阳性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在经过科学治疗、HBeAg转阴后才能结婚或者妊娠。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产妇 新生儿脐血 乙型肝炎检测指标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