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颊肌黏膜瓣是由部分颊肌、颊黏膜和丰富血管组成的瓣,其解剖结构简单,应用方便,是外科医师重建头面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颊肌黏膜瓣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的一种多功能、可靠瓣膜,因其具有通用性、灵活性、柔软性,并且带来最小供区并发症和最好的美容效果而广泛应用于头面部软组织及其他复杂缺损的重建。

  • 标签: 颊肌黏膜瓣 外科皮瓣 口腔颌面部 岛状颊肌黏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21例(91.3%);对照组治愈9例,总有效率17例(73.9%);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量饮酒、吸烟可极大地诱发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病,甚至癌变;对于口腔黏膜白斑的治疗则需根据病患的客观病情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口腔黏膜 白斑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黏膜免疫给药,不但能刺激机体的黏膜免疫,还能诱导机体的全身免疫应答,目前已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黏膜免疫系统构成、免疫机制和功能三个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方法B超监测,根据肌瘤与肌层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电切方式进行切割,对出血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同时行子宫内膜部分或全部切除.结果切除肌瘤直径1.5~7cm;肌瘤数目1~3个;手术时间10~90min,平均30min.72例均一次完成手术,无子宫穿孔,出血及肠管损伤.72例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满意率97.2%(70/72),6例有生育要求者2例妊娠,其中1例已分娩.结论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术后月经状况及受孕率.

  • 标签: 子宫肌瘤 宫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口腔黏膜病变是口腔内科的重要领域,其准确的诊断对于正确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因的复杂性以及与其他口腔疾病的相似性。本文回顾了口腔黏膜病变诊断的现状,并探讨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现阶段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口腔黏膜病变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各种形态、组织学及临床表现的异常改变 。它们可以是炎症性病变、免疫相关病变、感染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由于口腔黏膜病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观察、口腔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需要综合应用多种工具和方法。临床观察和病史采集是最基本的步骤,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口腔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肉眼观察和触诊来评估病变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征。结论此外,组织活检、刷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和影像学等方法也常用于确诊和鉴别诊断。

  • 标签: 口腔粘膜病变 炎症性病变 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口腔黏膜表面麻醉及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年 1 月的 60 例口腔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提卡因肾上腺素局部麻醉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药方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在使用相应的麻醉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 p< 0.05),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采用中药药方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麻醉,可减少麻醉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具有损伤小、经济负担少的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药 口腔黏膜 表面麻醉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收的消化道早癌黏膜下肿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ESD手术治疗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对策。结果20例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手术,创面出血2例,经压迫止血后得到改善;其他18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消化道早癌与黏膜下肿瘤患者采取ESD治疗时配合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对并发症的预防亦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消化道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方法:院内收治的50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分别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窥镜下粘膜下切开等,记录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各项手术状况则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治疗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其手术时间,安全系数较高。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内脱垂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后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分析。方法:收治直肠粘膜内脱垂术后患者88例,常规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44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护理模式;最后比对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模式能起到更好的疗效,符合临床需求。

  • 标签: 中医护理 直肠黏膜内脱垂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早期直肠癌患者50例,将应用EMR治疗的25例患者纳入EMR组,将应用ESD治疗的25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整体切除率、术后远期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整体切除率、1年、2年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迟发性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直肠癌患者应用EMR与ESD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ESD手术相对复杂,时间较长,但能够提升整体切除率,降低远期复发率,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手术费用较高,可依照患者意愿酌情选择不同手术进行治疗。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直肠肿瘤 复发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活化在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破坏中的作用,以及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核转录因子-κB(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UTI干预组(CLP术后1、6、12、18 h腹腔注射100 kU/kg UTI)和UTI预处理组(在UTI干预组基础上于CLP术前1 h腹腔注射100 kU/kg UTI),每组16只。观察大鼠24 h存活情况,于制模后24 h腹主动脉采血并处死大鼠取回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回肠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回肠黏膜Chiu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以及炎症小体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术后24 h存活率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黏膜黏膜下间质严重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绒毛排列紊乱,部分腺体结构不完整、绒毛结构严重破坏,Chiu评分显著升高;血清TNF-α、IL-1β、I-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小肠黏膜组织Claudin-1、Occludin表达减少,而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ASC表达增加。提示脓毒症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黏膜通透性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分子NF-κB p65活化。与CLP组相比,给予UTI干预或UTI预处理后,脓毒症大鼠24 h存活率虽无明显差异(62.5%、68.8%比43.8%,均P>0.05),但肠道组织损伤得到明显缓解,具体表现为:Chiu评分及血清TNF-α、IL-1β、I-FABP水平明显降低〔Chiu评分(分):3.37±0.25、3.23±0.16比4.08±0.13,TNF-α(ng/L):147.62±20.74、140.71±24.81比222.82±16.84,IL-1β(ng/L):80.64±5.68、78.11±4.75比133.73±3.92,I-FABP(μg/L):38.29±3.60、35.88±4.52比59.81±4.66,均P<0.05〕,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下降(NF-κB p65/β-actin:0.65±0.10、0.69±0.11比0.99±0.10,均P<0.05),小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阳性表达有所升高〔Claudin-1阳性面积:(19.43±3.08)%、(23.99±6.27)%比(7.77±2.03)%,Occludin阳性面积:(19.58±4.75)%、(23.28±3.68)%比(11.69±4.30)%,均P<0.05〕,而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ASC阳性表达有所降低〔NLRP3阳性面积:(7.80±3.14)%、(6.86±2.63)%比(14.44±3.68)%,caspase-1阳性面积:(10.62±3.52)%、(9.49±3.09)%比(26.69±8.05)%,ASC阳性面积:(9.95±2.81)%、(10.53±3.61)%比(24.16±5.48)%,均P<0.05〕。但UTI干预组与UTI预处理组的改善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可能与肠黏膜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UTI的肠道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肠黏膜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但UTI预处理与UTI干预比较并未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脓毒症 肠道屏障障碍 NLRP3炎症小体 乌司他丁 紧密连接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及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FTX)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NP组、PTX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ANP模型.假手术组只翻动十二指肠.PTX组在制模后经阴茎静脉注射PTX25mg/kg体重.术后3、6、24h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测淀粉酶、D乳酸及TNF-α含量,取胰腺及末端回肠常规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结果建模后6h,ANP组血清淀粉酶、TNF-α、D-乳酸含量分别为(9141±672)U/L、(347.96±79.47)pg/ml和(10.21±1.08)mg/L,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1723±57)U/L、(134.09±31.36)pg/ml和(4.33±0.49)mg/L(P值均<0.01);PTX组血淀粉酶、TNF-α、D-乳酸分别为(7965±318)U/L、(238.48±44.35)pg/ml和(8.75±1.28)mg/L,较ANP组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假手术组大鼠肠黏膜上皮ZO-1阳性率为(3.29±0.36)%;ANP组为(1.91±0.32)%,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PTX组为(2.53±0.43)%,较假手术组减少,但较ANP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PTX可减轻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肠黏膜上皮ZO-1的降解.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连接蛋白类 己酮可可碱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疮合并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痔疮合并直肠黏膜脱垂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收治时间介于2016.02-2018.02。按照电脑排序的先后,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4例。其中,采取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设为对照组;采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的设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且占据优势(P<0.05)。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治疗痔疮合并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痔疮合并直肠黏膜脱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圈套器预切开后再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86例行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圈套器环周预切开后EMR治疗的45例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EMR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主要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0.20±2.42)min,对照组为(10.46±4.02)min(t=0.11,P=0.9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观察组为100.0%(45/45),对照组为87.8%(36/41)(χ2=5.830, P=0.02)。2组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热、穿孔、狭窄,观察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4%,2/45),对照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9%,2/41)(χ2=0.001, P=0.99)。结论圈套器预切开后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在一次性切除方面较传统EMR更具优势。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圈套器预切开 食管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应用于直肠黏膜内脱垂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 2016 年 7 月到 2019 年 7 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60 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给予硬化剂注射治疗,实验组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整体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经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应用于直肠黏膜内脱垂中的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且安全性高,值得基层医院推广适用。

  • 标签: 直肠粘膜内脱垂 手术治疗 硬化剂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疗效 并发症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I组 44例患者采用 STER治疗, II组 44例患者采用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ESE)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 100%。 I组病变切除时间为( 46.41±3.09) min,长于 II组的( 18.82±2.03) min,钛夹缝合时间为( 3.47±0.26) min,短于 II组的( 8.03±1.16) min,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用 STER治疗,创面缝合时间短于 ESE,切除病变时间较长,但是总体手术时间相当。

  • 标签: 内镜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44例患者采用STER治疗,II组44例患者采用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100%。I组病变切除时间为(46.41±3.09)min,长于II组的(18.82±2.03)min,钛夹缝合时间为(3.47±0.26)min,短于II组的(8.03±1.16)min,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用STER治疗,创面缝合时间短于ESE,切除病变时间较长,但是总体手术时间相当。

  • 标签: 内镜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