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口腔黏膜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 , 而且多为慢性病 , 其中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和灼口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三大疾病。近 10年来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环境污染的加剧 , 社会压力的增大 , 以及饮食结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原来不常见的疾病已变为较为常见的疾病 , 如口腔念珠菌病、寻常型天疱疮和自伤性溃疡等。虽然口腔黏膜病发病率不及龋病和牙周病高 , 但对健康的危害性比较大 , 不仅影响患者讲话、进食、吞咽和张口等生理活动 , 而且影响患者美观、心理和生活质量 ,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 对口腔黏膜病早期诊断 , 及时系统的规范治疗 ,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口腔黏膜病局部用药 现状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回顾性观察长期口服小剂量ASA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老年患者进行对照,针对他们胃镜下粘膜损伤的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无相关,判断ASA对上消化道损伤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97例为对象,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粘膜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消化道粘膜损伤发生率增加,对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我们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根除HP治疗,必要时加用抑酸剂及粘膜保护剂,减少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 标签: 阿司匹林 粘膜损伤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经子宫颈前壁入路手术治疗黏膜下肌瘤,是微创、出血少、愈合快的一个好方法。术中在切开子宫颈前壁时应根据探查宫腔大小决定切开子宫颈前壁的长度。取出肌瘤后刮勺刮宫帮助清理子宫腔内病灶,刮出组织分别送病理,以利术后治疗。在缝合子宫颈前壁切口时,注意解剖结构,间断褥式缝合,避免子宫颈内膜组织与浆膜层重叠,加密减少子宫内膜异位

  • 标签: 子宫颈前壁入路 微创术 粘膜下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患者内镜下粘膜剥切术治疗中加强护理配合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消化道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两组均采用内镜下粘膜剥切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运用常规基础护理,加强对观察组的护理干预。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5%),(P<0.05)。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内镜下粘膜剥切术治疗中加强护理配合后取得临床成效显著,能够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应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下 粘膜剥切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8例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护理配合。结果本组9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性护理后全部缓解。本组ESD术的患者手术基本成功,病灶都完整切除,28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经过内镜下钛夹止血及药物治疗(止血药物及质子泵抑制剂等)等止血措施,均成功止血。余均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ESD治疗创伤小,脏器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疼痛轻微,能明显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内镜 黏膜剥离术 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黏膜下子宫肌瘤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后者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疼痛与并发症等相比对照组较少。结论黏膜下子宫肌瘤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较优,值得推广。

  • 标签: 黏膜下子宫肌瘤 宫腔镜手术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局限性或弥温性增生肥厚为主要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1]。黏膜肥厚程度在鼻腔的不同位置程度不一,以下鼻甲为最重,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肥厚性鼻炎,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也较多,随着鼻窦内镜手术的推广和应用,在鼻内镜下行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成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05年8月行此手术4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5例患者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9~47岁,其中鼻甲数69侧(21例为单侧,24例为双侧),均为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其中约18例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23例伴有单侧或双侧鼻窦炎。以上患者均同期行中隔矫正术或鼻窦开放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者约9例,其中3例多次行鼓膜穿刺抽水治疗。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头低位,在0°鼻内镜下,用2%丁卡因及0.1%肾上腺素混合的棉片行下鼻甲表面麻醉3次,再用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混合液行下鼻甲局部浸润麻醉,于下鼻甲前端正中自上而下切开黏膜,直达下鼻甲骨面,然后于下鼻甲下端延长切口,直至离下鼻甲后端约5mm,然后鼻内镜下操作下吸引器与剥离子,沿下鼻甲骨表面...

  • 标签: 下下鼻甲 内镜下下 黏膜成形术
  • 简介: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主要依据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内镜黏膜下注射的基础上借助几种特殊高频电刀病变所在的黏膜剥离使得病变得到解决。通过ESD技术可以完全切除病变,使得消化道肿痛得到最终根治。

  • 标签: 内镜黏膜剥离术 护理 心得
  • 简介:总结13例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伤口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全面评估造口黏膜皮肤分离伤口,正确选择伤口清洗液和敷料,深伤口放置负压吸引管引流,保证造口袋粘贴牢固,以有效收集粪便,同时加强排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伤口。13例伤口均在7~14d愈合。

  • 标签: 直肠癌 肠造口 黏膜皮肤分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的手术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18例0型、7例I型、4例II型黏膜下子宫肌瘤随访12个月,无残留、无复发,满意率100%;7例不孕症中,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有2例受孕,至24个月时共有4例受孕。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肌瘤 黏膜下 临床体会
  • 简介:姜黄的主要成份姜黄素具有抗癌、抗致突变、抗癌的侵袭与转移的作用^[1]。对喉部癌前病变——声带黏膜异型增生治疗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告。本文对姜黄治疗声带黏膜异型增生及转归进行探讨。

  • 标签: 姜黄 声带黏膜异型增生 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如何挑选合适的内镜医师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培训。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ESD培训的3期共41名学员,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独立操作肠镜例数,肠镜操作手法,是否使用窄带光成像(NBI)、放大内镜(ME),是否单独开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内镜超声检查(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指标。安排每位学员完成4次离体猪食管模型ESD,记录剥离标本面积、操作时间,计算平均操作速度评价学员学习指标,并记录术中穿孔发生情况。对影响ESD学员操作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名学员中男26名、女15名,年龄(36.07±4.44)岁,离体动物实验切除标本大小(4.67±1.61)cm2,操作时间(24.54±5.97)min,操作速度(0.19±0.05)cm2/min。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学员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n>5 000例,P=0.001 8),独立单人操作肠镜例数(n>3 000例,P=0.000 1),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30例,P=0.000 3),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10例,P=0.019 7)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P=0.047 8)、EMR(P=0.019 6)、ESD(P=0.000 3)情况与学员离体猪食管ESD操作速度密切相关;但只开展NBI(P=0.532 9)、ERCP(P=0.500 7)、EUS(P=0.766 8)与学员操作速度无明显相关性。ESD学员操作速度与穿孔率呈负相关(P<0.000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培训前独立开展EMR(P=0.029)、ESD(P=0.034)与ESD学员操作速度密切相关。结论ESD培训学员培训前独立胃镜操作例数>5 000例,独立单人肠镜操作例数>3 000例,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30例,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10例,以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EMR、ESD,对提高ESD培训效果有明显帮助。本研究为我们今后挑选合适的内镜学员进行ESD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动物模型 体外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操作培训 剥离时间
  • 简介:摘要肝硬化与肠黏膜屏障的研究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脏的弥漫性损害,可导致感染(30%~50%)、自发性腹膜炎(23%)、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致菌群移位、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从而进一步加速肝功能恶化,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肝硬化 肠粘膜屏障 菌血症 中医治疗 诊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瘤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子宫黏膜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75)和实验组(n=75),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实验组采用针对性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瘤疗效确切,同时配合针对性临床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早日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子宫黏膜瘤 临床护理 宫腔镜
  • 简介:回顾分析外科危重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随机全静脉营养38例(PN组);肠内、肠外联合营养44例(EN+PN组)。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前、治疗7d测定外周血内毒素;营养支持治疗14d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营养支持治疗7d,EN+PN组与PN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P〈0.05);Hb、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5;t=2.026,P〈0.05);CH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05)。营养支持治疗14d,EN+PN组较PN组Hb、ALB、CHO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t=2.292,P〈0.05;t=2.128,P〈0.05)。联合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危重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危重患者 肠黏膜屏障 营养支持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例乳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0岁,左乳3例,右乳5例。均为外上象限单发肿物。Ann Arbor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2例。均无B症状。其中7例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确诊后均行化疗,疗效评价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例。随访时间2~154个月。全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50.0%和50.0%,中位生存时间144.00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8.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8.29个月。结论乳腺MALT淋巴瘤临床极为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多数为单发肿物,对化疗反应较好,预后较好。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乳腺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背景:组织工程膀胱黏膜层的构建在组织工程膀胱修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并没有最合理的构建方法.目的:探讨胶原海绵支架复合猪膀胱尿路上皮细胞体外构建膀胱黏膜结构的可行性.方法:刮取猪膀胱黏膜层后用酶消化方式进行猪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并进行尿路上皮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和RT-PCR鉴定.制备疏松多孔的胶原海绵支架材料,将第3代尿路上皮细胞接种在胶原海绵支架上,体外培养4~8d后观察尿路上皮细胞和胶原海绵材料的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猪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样,以克隆团形式生长.免疫荧光鉴定AE1/AE3阳性,RT-RCR检测uroplakin-ⅠA、uroplakin-Ⅱ阳性.胶原海绵复合尿路上皮细胞体外培养4~8d后,细胞在胶原海绵支架上生长良好,覆盖胶原材料的表面并长入材料内部,保持了尿路上皮细胞的特性.体外培养6d时,尿路上皮细胞与胶原支架复合效果最好,同时细胞数量也最多.结果初步表明了胶原海绵复合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可以构建组织工程膀胱黏膜,且体外培养6d为最佳时间点.

  • 标签: 膀胱黏膜 胶原 尿路上皮细胞 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 简介:摘要肠黏膜屏障由肠上皮细胞和细胞外成分共同组成,具有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特点。肠黏膜屏障以动态变化的形式,在机体消化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水和营养物质、阻止肠道细菌异位、发挥肠道免疫功能,以协助机体维持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稳态。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病因如慢性炎症、菌群失调、环境因素改变等,可独立或协同引发生化级联反应,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可导致多种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肠恶性肿瘤以及一部分肠外疾病(如慢性非酒精性肝病、1型糖尿病、肥胖等)。了解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对于研究肠道疾病或肠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黏膜 肠疾病 综述 肠黏膜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