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均可提示不同疾病。 对复检标本进行认真的显微镜形态检查,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诊、误诊的几率,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 值,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儿科疾病 诊断 血液细胞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医学形态实践教学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效果。方法:利用分组研究法对我院在2018级的220名学生进行研究,对照组学生110名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学生110名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对比两组学生最终教学结果。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P值小于0.05,所以实验组的成绩显然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医学形态实践教学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效果良好。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辅助教学 医学形态学 实践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发热疾病相关诊断中,血细胞形态检验的诊断效能。方法: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n=500),均为随机抽取我院分院2016.6~2019.6收治发热病人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分为病例组(n=250,发热疾病)和健康组(n=250,同期健康体检者),均接受血细胞形态检验。分析该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病例组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较高46.80%(x2=7.746、5.334、24.719、5.334、5.465、144.631,P

  • 标签: 发热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准确性。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选256例健康人士,为对照组,及同时期进行血常规检测的疾病患者241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细胞数、细胞形态异常情况。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RBC、WBC、PLT、LYMPH存在差异(P<0.05),研究组的细胞形态异常情况高(P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 临床价值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技术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本文选择6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出,观察组患者检出阳性率明显更高,观察组患者各个项目检出率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技术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有较高价值,检出阳性率更高,漏检、误检风险减少,有利于患者后期开展有效治疗。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不开展微生物形态检验,由临床医师开展经验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基于微生物形态检验开展针对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就两组患者抗生素干预后感染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比,同时就研究组患者病原菌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轻度感染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感染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白杆菌,均为单一病原菌感染。结论: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开展微生物形态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抗生素干预的效果,提升感染控制效果。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微生物形态学 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检验在降低血液病漏诊与误诊中的应用价值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 201 8 年 5 月至 201 9 年 5 月收治的 120 例白细胞计数> 25×109/L 或< 4.0×109/L 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检验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中正常率为 14.17% ( 17/120 ),高于对照组的 7.50% ( 9/120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 < 0.05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中,小细胞性贫血占据 20.83% ( 25/120 );大细胞性贫血占据 9.17% ( 11/120 );疟原虫占据 2.50% ( 3/120 );异常细胞占据 10.83% ( 13/120 );提示感染占据 26.67% ( 32/120 );异性淋巴细胞占据 22.50% ( 27/120 )。结论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检验在疑似血液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漏诊与误诊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血异常红细胞 形态学检验 血液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桥-壁冠脉(MB-MCA)血管形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经冠脉造影(CAG)确诊的70例MB-MCA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实施CTA检查,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形态的评估效果。结果 与CAG检查相比,CTA在MB-MCA浅在型、深在型病变检出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CTA在深在型MB-MCA MB长度及MCA狭窄程度及浅在型MB-MCA MCA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上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CTA检出浅在型MB-MCA MB长度上与CAG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MB-MCA CTA 血管形态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医院检验科接收的262份血液样本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查,对比检查结果(以人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两种检查方式在嗜碱性细胞、淋巴细胞检出水平方面存在差异(P<0.05),在血液异常标本检出率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 在血常规细胞水平检验中,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查应该效果更好。

  • 标签: []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 23 日至 2020 年 2 月 29 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发热留观病房收治的 COVID-19 疑 似 病例及确诊病例,考察疑 似 组及确诊组的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的差异,分析其对 COVID-19 的诊断能力。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热病史、呼吸道症状及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05)。 确诊组有 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 比率高于疑 似 组 , 差异有统计意义 ( χ2=25.628 P< 0.05 ) 。 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 预测 COVID-19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 0.842 ( 0.725,0.960 ) ,敏感性是 81.50% ,特异性是 87.00% 。 结论 具有 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 并具有 流行病史 ,要高度怀疑为 COVID-19 。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CT 检查 影像学 诊断 确诊率 疑 似 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预后。方法:以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大脑脚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本病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9例出现肢体瘫痪或运动功能障碍,21例伴意识水平下降或认知能力降低,为本病最常见症状;影像检查中,可见大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患者可累及脑桥、小脑等部位,部分患者可见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可见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存活18例,3例患者丧失自理能力,预后不良率53.13%。结论:1)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与大多数脑梗死症状相似或相同,多数患者伴脑桥、小脑梗死。2)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灌注不足可能为本病的最主要病因。3)本病的预后较差,短期存活率并不理想。

  • 标签: 双侧大脑脚梗死 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征 预后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究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 。 方法 选取 2018-2019 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及盆腔纤维瘤 患者 20 例,对所有患者行 CT 以及 MRI 检查,对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的影像特点以及病理特征作总结归纳。 结果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表现与病理 情况均有其特征,需作临床鉴别诊断。 结论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CT 及 MRI 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 均有其独特的特点,临床诊断需与其他类型肿瘤作鉴别诊断,提升临床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的诊断水平。

  • 标签: 腹部及盆腔孤立性纤维瘤 影像学 病理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中心甲状腺结节患者流行病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的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58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20人患有甲状腺结节症状,本研究需要结合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及体力劳动强度和体育运动强度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自身流行病特征以及危险因素情况。结果:体检人群中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越低(P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流行病学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MRI影像特征及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07-2020.07的120例颅内结核患者,按照颅内结核类型分为脑实质型、脑膜型及混合型颅内结核,对不同类型颅内结核的MRI影像特征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脑脊液生化检查,对抗结核治疗中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120例患者中,由于受到失访以及病情变化等原因的影响,一共有76例患者完成治疗后1周、1个月的动态随访。结果:经临床影像诊断,120例颅内结核患者中,脑实质型54例(45.00%)、脑膜型21例(17.50%)混合型45例(37.50%)。在54例脑实质型颅内结核患者中,可见病灶呈粟粒、结节样,MRI的信号特征为:病灶信号均匀,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不均匀,中心呈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边缘呈T1WI稍低、T2WI稍高或两等信号。21例脑膜型患者MRI表现为结节、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脑膜呈放射状强化,以鞍上池、环池及四叠体池脑膜强化为主。45例混合型颅内结核患者MRI表现具有脑实质型及脑膜型颅内结核MRI的征象。76例动态随访患者中,治疗前的葡萄糖及氯水平低于治疗后1周、1个月,(P<0.05);治疗前的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及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后1周、1个月,(P<0.05)。结论:类型不同的颅内结核有显著的MRI特征,明确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MRI影像特征及脑脊液生化变化,对于临床预估及预测抗结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标签: 抗结核治疗 MRI影像学特征 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对诊断准确率的效果。方法:选取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