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古诗词教学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策略研究

苏文芳

淮北市黎苑小学 安徽 淮北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能认识到教学优化的必要性。古诗词是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结晶,在其中渗透出很多民族气节与精神,若教师可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着重的将其体现出来,就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达成对学生人格与品行的塑造。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人格培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达成对学生人格与品行的塑造,也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剧变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就要能有效的将可用的教学工具利用起来,借助教学内容的展现,渗透出对学生品性与人格的培养。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有很多诗句都体现出了做人的道理,如《悯农》可以教导学生节约粮食等。相应的若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将品德的培养融合进去,就可以达成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实现对学生人格的有效培养。针对于如何借助古诗词教学达成对小学生人格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学生人格培养的价值分析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体现,其以简练优美的语言阐述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认知与其内心的抱负,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人们的健全。其作为经典的体现,其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德育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将其有效的利用起来,融入到教学的各个设计之中。

二、实现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课前预习,达成初步感知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容含蓄,在学生进行学习时往往会感觉晦涩难懂,这一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尤为明显。而预习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诗词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借助字典对一些词语的查询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解析,这对于学生的课上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而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就可以将预习环节重视起来,让学生通过合理自学的进行,达成自己对古诗词的感知,实现对诗歌精神的初步体悟。在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家庭中已经得到了普及化,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在其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检索的方式在网络上搜索将要学习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与其时代背景,让学生这些内容,尝试着感悟作者的内心。在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尝试着对诗词的大意进行解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特别强调禁止让学生直接观看翻译,因为这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束缚,破坏求知的快乐。

例如,在进行《望庐山瀑布》这一首故事的学习前,为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达成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初步熟悉,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要能要求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检索或者工具书辅助的方式对诗人的生平与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解析,并完成对诗意的大致解析。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达成对本诗的初步感知,这对于教师在课上的教学和学生的深度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

  1. 课堂有效指导,做到引导鉴赏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能改变过去一味进行宣讲的讲授做法,将自己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就要能结合实际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可以尝试着对古诗进行解析分析,达成深入的理解。在实际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引导:1、引导读。古诗词具有较为明显的韵律,词句之间押韵,对仗工整,很适合进行诵读。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古诗,加深印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体悟诗句中所包含的韵律,实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的理解,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蕴含的美;2、引导学生由意象进意境。意象指的是诗句中所描述的一些事物,一般而言诗词中所表现的意象对于诗歌的整体基调有一个点明作用。而帮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教师就可以从意象的教学入手引领学生从中进行想象,实现对文章描述意境的在现;3、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对诗词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为学生提出一些涉及到文意理解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达成深度的感悟,体会作者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会被作者浸入诗词中的情感所感染,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例如,在进行《山行》这一首古诗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本诗的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旋律和韵味进行体会,感悟诗词的形式美感和阅读美感。而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诗中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意象进行解析,再联系想象在脑海中构建意境。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形象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这幅景象实际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诗提出疑问,让学生借助思考的进行达成深入理解。如教师可提问,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这一问题的回答,就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解析,对于学生的解析能力提升有着较大的作用。

  1. 引入课外诗词,发展学生能力

诗就像一杯甘醇的酒,越品越有味,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其涉及到的诗词数量相对较少,虽然其可以满足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古诗词的学习,但若想给予学生更深的体悟,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仅仅凭借教材中所引用的诗词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能在教学前提前借助网络进行检索,搜索一些同作者所写的同时期或者风格主题相似的诗词。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就可以达成相关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得到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进行《赠刘景文》这一首诗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选择一些苏轼在不同时期的诗词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苏轼这一诗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词,让学生尝试着通过对这两首诗词的鉴赏,深入的了解苏轼,锻炼自己的诗词解析能力。

  1. 点明诗词精神,号召学生学习

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其作者内心的情感,而通过对这些情感的解析,就可以明确出作者想展现出来的精神。对这种精神的发掘,也是诗词解析的重要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能力发展的限制,其在进行古诗词解析时往往难以深入的体会诗词中所展现的精神,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点名诗词中的精神,让学生体会作者所处的年代,使学生深刻的体悟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得到情感的号召,受到作者精神的感染,这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示儿》这一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完成这首诗的解析之后,就可以帮助学生点名本诗渗透出的诗人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尝试着对其进行感受与学习。这样一来,古诗词就可以发挥其感染作用,对学生的精神与品德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古诗词教学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融合开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结合实际作出研究。在其中教师要能从课前预习的开展、引导鉴赏的进行、课外诗词的引入、诗词精神的点名四个方向做出调整。若教师可以做到这几点,相信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优化,学生也就可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玉立.浅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130.

[2]冯广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64.

[3]葸金凤.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