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占有改定是观念交付的一种,它带来了交易上的便捷与灵活。同时,也引发了对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由于占有改定这一交付方式使第三人无法从外部征象上知晓物权变动状况,从而引起了公示原则在一定范围内的崩溃,于公示公信原则不利,也使得在占有改定情况下的善意取得受到限制。文章从占有改定的历史发展谈起,在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就占有改定与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作一下探讨,以分析此种制度的合理性。

  • 标签: 占有改定 观念交付 抽象改定 间接占有 善意取得
  • 简介:<正>引言如今,立法备受压力。技术的进步、国际化以及法律信息的增长,以不断加快的步伐改变着人们的预设。这些发展变化,不仅会影响那些正待被规制的议题,同时,这个过程也挑战着"立法"这个概念本身。从多方面来看,显而易见的是:解决法律问题的传统手段变得越来越缺乏效率,考虑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是恰逢其时之举。本文的重点是后者(即应当考虑的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更确切地说,本文旨在探讨在以快速变化为特点的复杂技术环境下,是否存在这样

  • 标签: 法律信息 立法技术 知识表达 通信技术 社会学方法 法律用语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发表了史际春与陈岳琴合写的《商法》一文。作者按照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认为在泛商化和经济民主化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大陆法系商法日益与民法重合、回归民法,这与学者们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论证的"民法商法化"实属同一现象;而在私法公法化趋势中,被公法化的私法主要是商法,公法化了的商法则变性成为经济法。随即该刊又于第5期登载

  • 标签: 海商法 商人法 商行为 商人阶层 欧洲中世纪 客观要求
  • 简介:严格意义上的民事死亡制度起源于罗马,判罪、移民两种导致民事死亡的原因,在罗马法上都发生了。从此,这两者成为历代的立法者和法学家考虑民事死亡问题的主线。而且,罗马法学家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死亡的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还差一里路把它提升为概念,进而反过来把它系统化为制度,这一工作由中世纪法学家完成。他们型构了拥有自然死亡和民事死亡两个种的死亡的属概念,进而把两种死亡都当作导致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而后,民事死亡按罗马人开创的三个方向以立法的方式实现了体系化。但在19世纪后半叶,民事死亡制度遭遇了合理性危机,导致多数采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名义上废除了它。但实际上,这种废除实际上是“粉碎”。换言之,民事死亡的效果首先被分解为公法上的和私法上的,然后在这两个范围内又进一步地破碎化。除了少有的剔除,其余的“碎片”都换了个名称继续存在直到今天的现代法中。为何民事死亡制度不死?因为它满足了一个社会清除害群之马的需要和内外有别的需要。

  • 标签: 民事死亡 社会死亡 社会瘫痪 民事禁止 剥夺权利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行为入盗窃罪。在立法上,从犯罪定义学的角度可能挖掘"扒窃行为入罪"这种犯罪定义的合理性在于:一者扒窃属异化了的"数额勿"的盗窃;二者现行盗窃立法规格在扒窃型盗窃罪惩治上的无效益导致的立法者追加刑罚资源投入。在解释上,扒窃行为入罪没有超越盗窃罪构成要件的类型化不法行为的法律形象。本文对扒窃型盗窃罪的"扒窃之着手、既遂"、"多次、数额、携带凶器与扒窃的关系"提出理论上的解决方案,以期有助于司法实务上对扒窃型盗窃罪与普通盗窃罪的罪刑均衡。

  • 标签: 扒窃 立法论 解释论 司法适用
  • 简介:<正>一、打击错误及其解决原理具体打击错误[1],是指由于行为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意欲攻击的对象(目标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受损(失误对象),且目标对象与失误对象属于同一法益类型的情况。例如,X举枪射击仇人A,因为没有瞄准而打死了B(案例1)。打击错误场

  • 标签: 打击错误 错误论 法定符合说 具体符合说 法益 对象错误
  • 简介:<正>当前,我国刑法处于知识转型时期,正面临着扬弃苏俄刑法学知识进而接受德日刑法释义学的局面,反映在犯罪体系上则表现为从四要件犯罪体系向三阶层犯罪体系的转变。为什么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只能是因为我们在追求更为科学的刑法学知识,并建构更为完善、精确、人性的刑法体系。而刑法规范是建构整座刑法学大厦的基础,离开了刑法规范空谈犯罪体系只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违法性 刑罚制度 宾丁 行为范围 阻却事由
  • 简介:实质的刑法解释与形式的刑法解释是大陆法系不同的构成要件理论(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之争的产物。由于我国两大解释之争在逻辑起点和具体内涵上都存在模糊不清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下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首先,传统的平面式犯罪体系框架下的两大解释之争是在"虚幻的对立"中展开的,其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并不存在。其次,两大解释之争是在阶层式犯罪体系的语境下展开的,且与阶层式犯罪内部三阶层、二阶层的分歧有关。但是,当下我国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争论焦点与其说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释之争,不如说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符合性"的理解之争。

  • 标签: 刑法解释论 实质刑法解释论 形式刑法解释论 构成要件
  • 简介:穗积陈重所著《法典》一书将法典编纂论本质定位为形体,以翔实史料为基础,致力于法典形体的构建路径探究,为法典建构提供了有益视角。法典形体主要指涉法典外在形体及其构建路径,形体的研究在传达法典实质精神,维持法典形式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法典形体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遵从实质精神的指导,发挥法律者的主导作用,并明确法典形体构建的路径认知。法典形体在宏观上应以权利为导向,中观上以合理结构为追求,并在微观上选择明确的用语。《法典》中的立法技术对于我国民法典编纂具有重大助益。

  • 标签: 《法典论》 法典编纂 形体论 路径选择
  • 简介:<正>一、旧题新议:"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司法裁决应否说理"(定性)已是学术与实务的老话题,通说答案也是肯定性的,剩下的问题便是:"司法应当如何充分说理"(定量)以及究竟怎样"说"才算"充分"(方法)。学界喜欢追逐新话题而淡忘老话题:新话题似乎更具"吸引力",而旧话题太具"竞争性"。重拾老话题需要勇气和功力;不论是定性、定量还是方法分析,重拾"司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司法问题 危害人类罪 类罪名 战争罪 证明标准
  • 简介:为期两周的新加坡职业教育考察之旅,虽说时间不长,也不是十分全面,但他们先进超前的教育理念(如无界化等),精良的教学设施,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及校企合作,十分敬业的教师队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把学生当成顾客,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受良多,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 标签: 人性化服务 教学工厂 无界化
  • 简介:禁止刑讯,不仅是为了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更是宪法上人性尊严价值的彰显。德国宪法学对刑讯是否应予绝对性禁止的讨论,核心在于对人性尊严如何予以理解。与对刑讯应予绝对禁止的通说不同,晚近德国宪法学界提出了刑讯禁止相对化的观点。刑讯禁止相对化理论中引入了比较衡量,其背后蕴含着对人性尊严价值绝对性的挑战。

  • 标签: 禁止刑讯 人性尊严 比较衡量 拯救性刑讯
  • 简介:真正地实现宪政是每个国家的奋斗目标.然而我们究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宪政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文化的不断深入等各方面的原因,契约宪政将是宪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契约宪政是宪政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分析,进而探讨契约宪政的契约属性,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契约宪政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 标签: 代理制度 中国 契约宪政 契约文化 公民权利 宪法
  • 简介:程序利益是当事人通过程序得到的对其尊严、平等和自由的维护,以及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节省,包括精神程序利益和物质程序利益。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首先是宪法的要求,同时也是诉权保障和解决纠纷的需要。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之间、精神程序利益和物质程序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合理的程序制度必须建立在平衡上述冲突的基础之上。精神程序利益的充分保障,关键在于提高程序公正的水平;而对物质程序利益的充分保障,则需要诸如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改造督促程序、扩大程序选择权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或改良。

  • 标签: 程序利益 冲突与平衡 保障
  • 简介:是否赋予人民法院特殊减轻处罚权力,在修订刑法过程中,存在较大争议。1997年修订的刑法将特殊减轻处罚的最终决定权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刑法修订后的较长时间内,这一条文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近年,人民法院才逐步重视这一条文的运用。在适用特殊减轻处罚权的过程中,从实体上来说,应当恰当理解'案件的特殊情况'的内涵与外延。所谓的'案件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案件涉及外交、国防、宗教、民族、统战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为维护国家利益,需要对犯罪人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刑罚的情形,但又不限于上述情形。在坚持慎用特殊减轻处罚权的前提下,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实需要减轻处罚的,就可以适用该条款。从程序上来说,应当坚持'或同意或发回重审'及'复核程序应当宣判'两个原则。虽然立法已经明确赋予人民法院特别减轻处罚的权力,但各级法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慎重适用这一权力:一是坚持确有必要原则;二是罪名选择顾及民意;三是减轻处罚应当适度。

  • 标签: 特殊减轻处罚 案件特殊情况 程序 慎用
  • 简介:<正>一、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一)商业贿赂犯罪的界限范围"商业贿赂犯罪"一词,时下适用频率颇高,盖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各种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成为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致。然商业贿赂犯罪本身,并非规范的法律术语,既不属于刑法规制的具体罪名,也不属于法定的类罪名。商业贿赂犯罪,实质上属于现象归类,是针对目前商业领域存在的各种贿赂犯罪的概括称谓,理论上,是商业活

  • 标签: 商业贿赂犯罪 行贿罪 具体罪名 受贿犯罪 类罪名 行贿犯罪
  • 简介:“起诉难”是目前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导致“起诉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法院立案审查的角度,分析了立案审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立案审查应以形式审查为原则,立案审查的范围应以起诉成立的条件为限,并探讨了法院在立案审查活动中的职责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起诉 立案审查 形式审查 范围 职责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学校管教权面临的挑战1994年,上海市徐汇中学学生马某状告母校将送其进入工读学校,侵犯了他的受教育权。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田永状告母校管理不当,滥用职权,不发其毕业证、不授予学士学位。侵犯了他的受教育权和名誉权。1999年7月,北京大学96届博士毕业生刘燕文经过近三年的奔走终于将母校北京大学诉上法庭,理

  • 标签: 教权 教育权 刘燕文 学生权利 特别权力关系 教育法制
  • 简介:虽然各国法在立法层面上普遍实行登记婚的单一主义,但面对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事实婚时,却倍显苍白无力。我国2001年《婚姻法》有感于此,转而有限制地承认事实婚,充分反映了立法者重视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的务实态度。然而,原来法学理论上对于事实婚的积累有嫌亏欠,本文尝试作些梳理,以就教贤达。

  • 标签: 事实婚 立法 《婚姻法》 结婚登记 婚姻关系 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