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坛相继出现的文学新变思潮与流派--公安、竟陵派均为楚地作家,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这一现象的发生,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因为这些代表作家有意识地以一种对地方文化强烈的自觉体认相号召,以"楚风"对抗前后七子所欲建立的明代诗文正统地位,成为当时各地域文学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共同崛起,固然有隆、以来相当繁盛的楚文学为基础,但更为主要的致因,是前中期李贽在楚中直接传播其学说及异端思想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 标签: 万历文坛 楚风 公安派 竟陵派 李贽
  • 简介:<正>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藏有被题为“后金檄明皇帝文”的一册文献,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大字刻本,不分卷、无页码,共二十三版,现对折裱为四十五页(最后一版半面)。字体极不规整,不仅歪歪斜斜,而且俗体字、错别字较多。笔画欠缺、增衍及错位者更随处可见。版心无书名、鱼尾等一般刻本的标记,即边框亦线条不直、粗细不匀。从书写和雕刻上看是十分粗糙的。由于纸张早已糟旧,文字有所残缺。除第三、四页每页各八行、每行十五字外,其余基本上是每页七行,每行十二字,但亦偶有一行中挤刻十三字的情况。由于原文分为二十余个自然段,每段结束时另起一行,故实足字数(包括残缺字位)为3760字左右。从篇幅上看,已颇为壮观,且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文曾选编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但此后史学界对这个文献似乎并未充分注意,本文不揣浅陋,拟对“后金檄明皇帝文”(后简称《檄文》)的形成过程及其思想蕴义作一番考析,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明万历 后金政权 形成过程 努尔哈赤时期 明朝 清入关前
  • 简介:援朝御倭之战,是全球化开端时代东亚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张居正改革之后,明廷财政与白银密不可分,明朝财政体系处于由实物和力役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急剧转型之中,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一场不在本土进行的对外战争,这一战争是对明廷财政的极大挑战。本文尝试以白银货币为中心,剖析战争财政问题,从战争发展过程考察明廷财政的战争投入实态,揭示这场战争明廷财政的白银投入粗估达到2000万两以上,对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标签: 万历 援朝之战 明廷财政 白银 战争投入
  • 简介:晚明朝诗坛上,公安、竟陵风靡天下,笼盖一时,齐鲁诗坛却独树一帜。不为所动。齐鲁文人的审美取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厌弃公安、竟陵。传扬历下诗脉,倡导浑厚雅正。前期,于慎行、公鼐、冯琦诸公立足齐鲁文化,标举“齐风”,倡言革新,“齐风”的内涵有雄浑大稚、自我树立、真情为宗、自然化工等;后期。王象春、公燕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

  • 标签: 明代诗文 地域文学 山东
  • 简介:摘要:《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享有“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美称。作者以十五年这一在历史上看似平淡的年份为背景,向读者描写了大时代下皇帝、官员与百姓的矛盾与挣扎,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揭示了当时明王朝面临的困境。笔者在这里以人性的弱点为切入点,主要对文官集团的困境与探索展开思考。

  • 标签: 万历十五年 海瑞 明朝
  • 简介:山西省博物馆藏明朝鲜李滩隐泥金画《竹》(图一),系当今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五十年代初期所捐赠。泥金,颜料名,以黄金屑为之。用金屑绘之画谓泥金画。此《竹》画为条幅,横58

  • 标签: 明万历 朝鲜人 国画大师 五十年代 金屑 董寿平
  • 简介:这是一个北京文博界十年未解的谜团。据市文物研究所工作通报:1991年4月底,京石高速公路三期工程,丰台南岗洼过路桥南墩基础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代石桥,基本保存完整。年代早于明,晚于金。该桥深埋于地表2.5米的淤土中,它的迅速淹没,反映出永定河在明清至民国屡次泛滥成灾的情况。是“无定河”的实物佐证。1992年6-8月对桥体进行了修复和复原工作(《北京文博》1996年4期《北京文研所‘八五’期间北京市考古工作回顾》一文。

  • 标签: 南岗洼石桥 永安桥 中国 名胜古迹 历史考订
  • 简介:己未年(1619)后金与内喀尔喀五部盟誓,这是满蒙关系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其后,更多的蒙古部落归附后金政权,为后金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梳理《无圈点档册》等满汉文献的原始记载,比较不同文献对盟誓史实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该事件的原貌及其影响。

  • 标签: 后金 喀尔喀 满蒙盟誓 满文文献
  • 简介:明代年间,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对于这次瘟疫,曹树基认为是鼠疫,本文就此论点提出几点存疑.这次瘟疫,其时称为大头瘟.对于大头瘟,古今学者多有论述.至于大头瘟属于现代医学何种疾疫,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因此曹文对年间华北地区瘟疫的论证不够充分,尚需深论.

  • 标签: 万历时期 华北地区 鼠疫 曹树基 《历史研究》 瘟疫
  • 简介:蔺西峰先生和唐养文先生围绕一枚“通宝”大花钱,曾在《新疆钱币》2009年第2期、2011年第1期及2012年第3期上,先后刊出了《一枚“过年花钱”》、《“过年花钱”是赝品》及《再论“通宝”花钱》等三篇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两位先生主观臆测较多,均未能揭示大花钱的真实面目,从而误导了读者。下面,我对大花钱谈几点看法,以供两位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

  • 标签: 万历通宝 花钱 2009年 新疆钱币 主观臆测 过年
  • 简介:皇帝生性懒惰,刚过30岁,就借口身体不好,躲在后宫一连数月不上朝,连内阁大臣都轻易见不着他。一位有责任心的御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连上三道奏疏,让他出来上朝。笑呵呵地扣下奏疏,留中不发。又命亲信太监悄悄地去给这位御史家里送去100两银子,叫他以后不要再乱提建议。是奖励,还是贿赂,不得而知?

  • 标签: 万历十九年 皇帝 皇太后 表里 朱元璋 大学士
  • 简介:年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明神宗于是在全国各地派驻矿监税使,横征暴敛,这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各地市民纷纷暴动,反抗矿监税使的暴行,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败。

  • 标签: 万历年间 矿监税使 市民暴动
  • 简介: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之战,史称“壬辰战争”。朝鲜向明朝求救后,明朝军队远征援助朝鲜。明朝援军败于碧蹄馆之战后,开始明日和议。以往有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是和议的主谋,然而从整个和议事件的经过来看,首辅赵志皋在和议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册封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却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视。因此从史料中考察赵志皋推动和议的过程,探索其推动明日和议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赵志皋 壬辰战争 明日和议 内政与外交
  • 简介:明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佞佛,世所习知,其于朱翊钧即位后即大兴佛教寺院、礼遇高僧、自封宗教偶像“九莲菩萨”等作为,非独兴趣使然,兼有其政治意义.慈圣逝世后,神宗为之造伪经《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也成为其生前菩萨化生的凭证;两经曾在世间有过一定流传.李太后热衷佛教,并礼遇高僧,对日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神宗朝前期,内宫外廷忙于求储、争国本时,佛教僧侣也作为一政治势力参与其中.此时诸高僧为图佛教之中兴,挺身而出,为亲佛之政治势力奔走呐喊;即如开雕大藏之类图书工程,亦与“国本”之争密切相关.本研究欲举慈圣内容现瑞莲、自封九莲菩萨、宫廷所造伪经及僧人参朝政治活动诸条,考察晚明政教关系及僧侣的生存状态.

  • 标签: 慈圣李太后 九莲菩萨 伪经 党争 紫柏 嘉兴藏
  • 简介:毫不夸张地说,《十五年》可能是名气最大的偏学术类的历史著作了。这本书于30多年前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其经典性毋庸赘言,王小波先生曾为这本书写过书评推荐。我于此也愿不吝笔墨,再度推荐这本书。

  • 标签: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历史著作 学术类 经典性 王小波
  • 简介:十五年,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但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看似平静的一年却预示着中华民族以后的种种灾难与最后的梦魇。黄仁字用心良苦,他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展现了明代政治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与朝廷中的矛盾。纵观各朝制度,从汉代起大多数朝代都把儒家经典列为必读书目,把文官作为行政支柱,如果说这种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起始于北宋的话,那么到了明朝可谓演绎到了极致,文官蔑视武官的程度也是到了极致,武官大多是一介草莽,目不识丁。那些文官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他们一旦统治这个帝国也就必将把他们的那些伦理道德定为标准,让全国不论是他们看来的贱民还是各个地方官员都向他们看齐。但这种思想在处理国事上并没有给整个文官集团带来何种优势,在真正涉及到军事决策与经济民生政策时,他们又因低能而束手无策,于是异见纷纷,无法调和,甚至他们不依靠法律,而仅凭所谓的道德标准判断极恶与极善。正因为以“四书”中宣扬的精神为治国框架,他们就必得借助于种种仪式来为皇帝、各个臣僚灌输这种思想。经筵即是着眼点在此。

  • 标签: 《万历十五年》 文官集团 古镜 政治制度 儒家经典 治国方针
  • 简介:史学注重史料的收集与考证,《十五年》一书做到了。更可贵的是该书在研究方法与表达特色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选材新颖,注重宏观综合与自身经历,大胆的质疑和“点”与“面”的互动;传记体的运用、文学化的言语,修辞手法的融入,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史家治史的规则。这不但为现当代史家从事研究提供了范例,且利于史学的回归。

  • 标签: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治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