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正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就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生命,以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为己任。

  • 标签: 生命化 音乐课程 教学 生命个体 生命发展 教育
  • 简介:半音化非本质音是施特劳斯在交响诗人物刻画中常用的音乐语言,它是半音和非本质音的结合,体现出浪漫主义和现代派作曲家和声语言的特点。施特劳斯善于将半音化非本质音与交响诗的内容紧密结合,使这种音乐语言成为其交响诗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工具。

  • 标签: 半音化非本质音 理查·施特劳斯 和声
  • 简介:如何运用古典的美学神韵与传统的戏曲手段来表现今天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虽然已成为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它却又确确实实是摆在我们每个编导面前永远不容忽视的课题.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在我们关注生活、关注题材、关注内容、关注思想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对戏曲艺术本体属性的关注与把握.本文作者以《日月谣》导演构思处理为切入点,围绕现代戏创作中,戏曲艺术本体属性的把握,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阐述.

  • 标签: 现代戏 二度创作 构思处理 本体把握
  • 简介:黄自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本文对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考察与研究。全文分黄自对音乐的本质的认识,黄自论音乐的美与审美两大部分,对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与思想实质进入了深入的论述。

  • 标签: 黄自 音乐美学 内容 形式 自律主义 他律主义
  • 简介:文章重点对音乐审美心理结构问题展开研究,认为“立美”的最终目的是个体创建审美的心理结构,而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多层次的结构。音乐审美感情是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建立的中间环节,对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和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音乐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
  • 简介:"音本体"是从音乐构成的自然法则(即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入手,揭示音乐美学作为学科存在意义的方式和美的规律."乐本体"是以作为文化存在(即文化的观念和思想)的整体结构,来描述音乐存在方式和音乐美的存在方式.但从学科领域和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来看,"音本体"是作为艺术形态学而特殊存在的狭义的音乐形态学的音响存在,具有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即主客体分离的哲学思维."乐本体"是作为人的文化之一的整体结构而存在的广义的音乐文化存在,并不是音乐美学学科或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观念、思维和思想的综合体现.音乐的本质与作为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思想)的功能之间,所反映的正是主客观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结果.

  • 标签: “音本体” “乐本体” 音乐本质 音乐存在方式 音乐功能
  • 简介: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造成了农村大量的空村,敏锐的艺术家们捕捉到留守人和进城人隐隐的不适与飘渺的乡愁,创作了彩调剧《空村》。该剧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对于走与留的不断牵扯,弥漫在内心或酸、或苦、或苦中带甜等难以言表的个中滋味。创作者大胆运用彩调欢乐、风趣、诙谐的风格作为柔化离别、暖化现实的演说方式,同时也展示了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 标签: 彩调剧《空村》 戏剧 叙事
  • 简介:<正>从作品一百二十七号开始往后的六部大型弦乐四重奏①,是贝多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最后奉献.贝多芬,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年代里,以其伟大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超凡入圣的技艺,精心构思,潇洒挥毫,镂金刻玉,完璧成璋,使这六部作品前继后续,传递循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人类音乐史上一代圣雄"良知的记录"②,表达了作曲家的最后意志和遗言.贝多芬晚期的这组珍品,作为艺术家的"天鹅之声",有着其独到的风格与个性.然而,这位能够在器乐创作领域里自由驰骋的贝多芬,为何仅仅"慎对"而"独钟"于弦乐四重奏体裁?作为弦乐四重奏大师海顿的学生,贝多芬为何没有在风格上步随其后却另辟蹊径?我行我素的贝多芬,为什么会醉心于巴赫的音乐语言?各自独立的六巨

  • 标签: 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 回归与超越 作品 室内乐创作 巴赫
  • 简介:本文对现代筝曲《汉江韵》艺术特色的评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入手,论述了简约音乐材料的复杂化处理和“一音多韵”手法的普遍运用,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多声手法进行审美分析,进而就当代筝曲创作中如何对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提出见解。

  • 标签: 现代筝曲创作 《汉江韵》 审美分析
  • 简介:时下,各地借着课改的东风,纷纷开展各类主题的音乐教研活动,一堂堂公开课听下来,我感慨于“课堂的精彩”。整堂课下来,师生配合如行云流水,听课者在目不暇接中感叹施教者的功力雄厚。紧张的四十分钟之余我不禁反思:音乐公开课以最直接、开放的形式给了音乐教师们教学设计理念的种种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掩盖了我们平常课堂上的很多缺陷。

  • 标签: 音乐课堂教学 实效性 回归 教学设计理念 教研活动 师生配合
  • 简介:交响曲创作贯穿于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生涯的三个时期,但因环境因素和个人艺术观念的影响,三个时期的创作却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本文以国内研究者关注较少的普氏七部交响曲中创作于巴黎时期的三部作品为论述对象,通过对创作背景和音乐本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比较,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及风格演变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普罗科菲耶夫 交响曲 创作 创作背景 《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
  • 简介:"纯粹本质"是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马拉美的诗学核心理念,马拉美的诗歌为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理论及文本基础,其诗歌的核心思想与德彪西的创作理念产生思想的碰撞并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文章探讨马拉美诗歌的核心"纯粹本质"的要义,与"纯粹本质"相融的德彪西艺术歌曲的解读,以及在演唱实践中如何领悟"纯粹本质"与歌曲的"意境"交融的精神。

  • 标签: 马拉美 “纯粹本质” 德彪西 艺术歌曲
  • 简介:《吕氏春秋》的生律问题,成为近年古代乐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与中国乐律学核心知识建构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近期,陈克秀先生发表的题为《(吕氏春秋)的“十二律”与“十二纪”》一文依据四个方面的论证。得出《吕氏春秋》生律为“黄钟上生林钟,所生十二律以林钟为首”的结论。陈先生对上生、下生、“上”、“下”的解读虽然较为深刻,但他花了大量篇幅去解读高诱注,却没有直接解读《吕氏春秋·音律》篇的原文,对上生、下生的具体使用也没有严格区分古今语境,还疏忽了《管子》与《吕氏春秋》“宇宙图式”中音乐信息差异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除了关系到生律次序,还关系到先秦乐律术语、乐律系统甚至乐律文化的理解,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 标签: 《吕氏春秋》 高诱注 《管子》 生律次序 宇宙图式
  • 简介:最近,听了十几节年轻老师的课,她们靓丽的外形,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活跃的课堂气氛,着实让不少外行老师拍手叫好。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总让人感觉作秀的成分多些,老师像个优秀的演员,但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根源就在于对教材认识较为肤浅,花架子太多,

  • 标签: 音乐元素 音乐会 人音版 音乐课 本位 回归
  • 简介:在民族音乐学接受后现代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类学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从而体现出某些不同于哲学、美学领域后现代思潮的个性化特点。基于对表象意识的认同与否,后现代理论大体分为怀疑论者和建设论者两派。以梅里安姆、赖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民族音乐学,先后采纳了学术上有承继关系的博厄斯人类学多元文化观和后现代建设论文化观,以较宽容、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和面对各种音乐文化危机现象的同时,还一定程度削弱、化解了由彻底、极端的后现代怀疑论所带来的某些尖锐矛盾问题。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进行反思、批评,同时予以学习、研究、借鉴的后现代学术发展思路。

  • 标签: 反本质主义 表象 民族音乐学 后现代理论 怀疑论 上下文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