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用单纯心内修复的方法施行法洛四联症矫治的手术经验.方法2005年1月到2016年7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对275例法洛四联症患者施行单纯心内修复,在充分疏通右室流出道、修补室间隔缺损后直接缝合右室切口,占同期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28.61%.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所有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无重大并发症.结论法洛四联症的矫治宜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单纯漏斗部狭窄、室间隔缺损为嵴下型的病例,单纯心内修复方法可行,并有利于心功能保护及术后恢复.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单纯心内修复
  • 简介:有研究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占81.8%,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2%,5年发生率为30%~35%,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在药物干预下,其发生率仍为15%~20%。现将我科采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患者 内支架成形术 预防 年发生率 药物干预
  •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筛查,在960名士兵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前、后(跑步前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前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运动性猝死 一氧化氮 肾上腺素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右心室高位和位室间隔起搏的QRS波宽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右心室间隔部最佳起搏部位。方法112例DDD型永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位间隔部组,比较两组的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术后LVEF值。结果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位间隔部组在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改善LVEF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主动电极均能安全可靠地固定于右心室高位和位室间隔,获得满意起搏参数及显著改善心功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右心室 高位室间隔 中位室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食管癌放疗护理的运用。方法本文选取60例老年食管癌放疗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相关指标大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护理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以及功能领域平均评分分别是(56.29±4.18)分、(57.99±3.92)分、(53.28±3.74)分、(55.63±4.50)分、(54.99±3.69)分以及(55.78±3.88)分,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大小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食管癌放疗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方式后,能够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生活质量评分大小,进一步发挥放疗治疗效果,提升护理干预疗效。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老年食管癌 放疗护理 运用效果
  • 简介: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探索各种新的检测手段和方法,试图阐明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依赖于较大样品量的低通量技术,面对庞杂的心血管疾病遗传信息,传统的单蛋白研究已不适用于细胞、组织单个蛋白的研究,必须借助于高通量的方法对相关基因和蛋白组展开深入研究。

  • 标签: 蛋白质组 心血管疾病 生物技术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脑出血患者鼻饲持续泵入营养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脑出血鼻饲患者62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鼻饲法治疗和持续泵入营养液鼻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白蛋白、血总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反流、便秘、误吸及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鼻饲持续泵入营养液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鼻饲 持续泵入 营养液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CT灌注成像
  • 简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前降支多数完全闭塞,此时对角支对于患者心功能维护非常重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若引起对角支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对角支的保护非常重要。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1岁,主因"突发胸痛伴双上肢酸胀感3h"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可见70%~90%弥漫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至近段可见80%弥漫狭窄;

  • 标签: 心肌梗死患者 完全闭塞 冠脉介入术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桥本甲状腺炎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5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64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60例体检健康者,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TGAb、TPOAb的水平。结果桥本甲状腺炎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的TGAb、TPOA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TGAb、TPOAb水平高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自身抗体抗甲状腺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对于桥本甲状腺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自身抗体 TGAb TPOAb 桥本甲状腺炎
  • 简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旁路定位主要依据初始向量(δ波),近年来,预激综合征对终末向量的影响已引起关注,但终末向量变化在预激综合征诊断的意义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性预激综合征RFCA术前、术后心电图,观察术前QRSv1呈rSr′型在预激综合征的诊断意义。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电描记术 旁路定位
  • 简介: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人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瘤颈或载瘤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瘤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作者将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术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术中观察 护理配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置人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了2013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分组法讨论,每组3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PCI,观察组采用替洛非班+PCI的方式,于1—12个月内回访调查、复查冠脉造影等,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本次患者均于发病0—14天内行PCI术,包括急诊及择期手术,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掌握患者病变状态。介入治疗前,选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术后每天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手术过程中使用肝素8000。10000U。观察组手术过程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1μg/kg;静脉维持量,每天0.1μg/kg。结果本次从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等进行对比,且统计并发症、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对比2组患者病变状态。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86.7%(26/30),观察组93.3%(28/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3.3%(1/301,对照组13.3%(4/301(P〈0.05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皮下出血或牙龈出血等3.3%(1/30),对照组3.3%(1/301;结论由此可见,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更优越,不仅改善了术后血管的TIMI血流,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等。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封死 介入治疗 应用
  • 作者: 张立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 定西743000
  • 简介:目的:分析在心血管患者应用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7年3月-2022年03月,选取在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实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脑钠肽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临床效果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发生率为77.14%;观察组临床效果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发生率为94.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指标,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患者治疗实施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脑钠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急性心肌梗死
  • 作者: 张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第7卷第8期
  • 机构: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共12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期语言及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加快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 语言 肢体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两组,以性别、年龄、心率、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RDW、红细胞压积(Hct)等因素及冠脉评分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冠心病组RDW高于非冠心病组,以RDW的四等分计算冠脉评分均值,发现随着RDW的升高,冠脉评分有升高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DBP,空腹血糖,LDL-C,HDL-C,RDW与冠心病独立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血糖、LDL-C、性别、年龄、DBP、HDL-C与冠脉评分独立相关,RDW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β=0.246,P=0.000)。结论冠心病与RDW关系密切,RDW升高可能是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728~9.743,P<0.05);护理事件发生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10.75%(x2=4.052,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独立程度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674~10.214,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呼吸内科 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