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的CT表现。患者为70岁男性,CT表现为下腹腔肠系膜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其内见多发小囊状、裂隙状及网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等密度区呈中度渐进性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周围系膜增厚伴渗出改变。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

  • 标签: 间皮瘤,囊性 腺瘤样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患者女,44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 d”入院。查体:双乳对称,双乳头无凹陷,无乳头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可及1个直径约3 cm的肿块,质中,活动,界清,无压痛,双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彩超提示:右乳可见1 个大小约21 mm× 7 mm 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回声欠均匀(图1)。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乳)乳腺肌错构(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K-,Vimentin+,MSA+,Actin+,Desmin+,ER+,PR+,S-100-,CD34-,Ki-67(+约1%)。术后随访11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0岁男性患儿,因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月余入院。2019年1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开胸前上纵隔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淋巴上皮癌。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规律予TP方案化疗,术后至今复查胸部CT均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极为罕见的青年颅内非典型畸胎/横纹肌。患者男,22岁,以“头疼2月,视物模糊1月”入院就诊,行常规MRI、增强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提示胼胝体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非典型畸胎/横纹肌。本例患者手术治疗后,状态差,未行辅助放化疗,术后生存期20 d。

  • 标签: 肿瘤,生殖细胞和胚胎性 神经系统 成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胼胝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恶性横纹肌(MR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18例MRT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性别、肿瘤分型、临床分期等因素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患儿的生存率差异,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18例MRT患儿中男5例、女13例,发病年龄30.5(12.0,75.0)月龄,肿瘤直径(80±29)mm,免疫组织化学均不表达整合酶相互作用因子1(INI-1)。肾脏恶性横纹肌(MRTK)7例、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横纹肌(ATRT)6例、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EERT)5例,确诊时12例临床分期为Ⅲ~Ⅳ期,11例有局部或远处转移,4例在治疗中发生转移。首选手术切除,3例术前行穿刺活检,13例完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未能手术。13例参照肾母细胞、髓母细胞及横纹肌肉瘤国内常用方案化疗,5例采用国际通用方案;9例接受放疗,其中MRTK 1例,ATRT和EERT各4例。截至2022年1月,存活7例,死亡11例。3年的PFS、OS分别为(8±8)%和(14±12)%,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5年OS,结果示EERT组高于ATRT和MRTK组(χ²=16.31,P<0.001),肿瘤直径<80 mm组高于≥80 mm组(χ²=4.49,P=0.034),接受放疗组高于未放疗组(χ²=3.97,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肿瘤分型、年龄、肿瘤直径、放射治疗、化疗方案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以上因素对OS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rank检验分析3年PFS,EERT组高于ATRT和MRTK组(χ²=11.14,P=0.004),>3岁组高于≤3岁(χ²=10.1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肿瘤分型、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年龄、肿瘤破裂、放射治疗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示:临床分期(HR=0.49,95%CI 0.26~0.94,P=0.031)、肿瘤直径(HR=8.67,95%CI 1.84~40.89,P=0.006)、年龄(HR=0.01,95%CI 0.00~0.15,P=0.001)对PFS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T多发生于儿童早期,侵袭性和致命性强,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年龄是影响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预后 恶性横纹肌样瘤
  • 简介:摘要动脉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骨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骨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骨ABC。第5版WHO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骨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骨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骨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和CT动态增强在肾上腺腺瘤和转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选取7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肾上腺肿瘤类型分为肾上腺腺瘤组和肾上腺转移组。动态加强对所有患者的MRI和CT检查,检查过程中记录相关参数,分析每个时间点MRI清除率和CT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两组后肿瘤大小、形态学、T2WI信号、增强程度和CT值扫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输液后,3min、5min、7min、9min的CT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注射后肾上腺转移MRI清除率和CT清除率与5分钟、7分钟、9分钟呈正相关。动态增强CT与MRI均对肾上腺肿瘤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而联合诊断对肾上腺腺瘤与转移有更高的鉴别诊断效能,诊断准确度较高。

  • 标签: 动态增强CT MRI 肾上腺腺瘤 转移瘤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iod malformation,CCAM)是一种肺组织错构,可累及单侧或双侧、部分或整个肺叶,可造成纵隔移位、心脏受压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手术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本文报道1例行产时手术的CCAM,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 婴儿,新生 产时胎儿手术
  • 简介:摘要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一种罕见且致死率高的并发症。现报道1例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青年女性患者,接受Allo-HSCT后并发浆细胞PTLD,应用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甲泼尼龙治疗后缓解,截至2021年9月7日,浆细胞未复发。

  • 标签: 髓外浆细胞瘤 PTLD Allo-HSCT 硼替佐米
  • 简介:摘要恶性肾外横纹肌(ERRT)是极为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肉瘤。现报道1例发生在盲肠的单纯性恶性ERRT。诊断该肿瘤需要排除其他具有横纹肌特征的肿瘤,可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检测进行鉴别。

  • 标签: 横纹肌样瘤 肾外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的异常扩张,并不完全是一种良性病变。与阻塞性动脉粥硬化疾病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目前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面仍遗留很大的空白。本文主要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进展对冠状动脉扩张进行阐释,期望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细胞(PEComa)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确诊的24例PEComa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手术后住院时间、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发病较多(79.2%),年龄(41.5±11.4)岁,肿瘤多位于右肝(50.0%),其中多数患者(76.7%)无明显临床症状;AFP、CEA、CA199指标均为阴性。CT多提示体于平扫期呈现低密度,增强期强化,门静脉期与平衡期呈现强化减弱(66.7%);MRI多表现为肿瘤呈低T1WI信号与高T2WI信号(72.7%);B超多提示区高回声团,其内点状血管影(52.9%);行腹腔镜手术者13例,术后住院时间(9.0±2.4)d,行传统开腹手术(下称开腹手术)者10例,术后住院时间(13.4±6.3)d,行微波消融术患者1例,术后住院时间3 d;术后病理结果均有HMB45阳性、Melan-A阳性。随访结果:21例患者正常生存,近期体检结果未提示肿瘤复发,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与3年出现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失访。结论肝PEComa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标志物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部分影像学检查结果呈现特异性,可联合其特点作为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手术仍为该病首选治疗方案,因微波消融术及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术后时间短,创伤小,推荐作为优先选择。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Coma诊断 PEComa治疗
  • 简介:摘要:肝上皮血管内皮 (HEHE)为低中度罕见恶性肿瘤,但其发病原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在疾病鉴别诊断时超声、CT、MRI及PET/CT等存在“葫芦状”或“牛眼征”、“条纹状征”、“黑色靶征”、“白色目标征”、“包膜皱缩征”、“棒棒糖征”等特征可初步诊断,但确诊仍需参考标志物CD31、CD34、CD10 及F-VIII染色、融合癌基因WWTR1-CAMTA1。近年来,临床关于HEHE治疗手术仍为首推方案,针对不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可采用化学疗法、介入治疗等手段干预。本文对HEHE诊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卡波西血管内皮(KHE)与丛状血管(TA)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KHE患者和T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指标上的异同。两组定量资料因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KHE患者183例,TA患者34例。KHE与TA在男女比例(χ2=0.44,P=0.510)、发病年龄(U=2 757.00, Z=-1.09,P=0.278)及发病部位(χ2=3.64,P=0.1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E以混合型最常见,达63.39%(116/183),TA以浅表型最常见,达88.24%(30/34)。KHE患者病灶直径为6.30(4.40,9.70) cm,大于TA患者的2.95(2.05,4.03) 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67.50,Z=-6.38,P<0.001)。KHE引起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与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可能性更大。KHE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表现为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在T2相上呈团块状弥漫性高信号,而TA往往为仅累及皮下脂肪层的浅表病灶,MRI显示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KHE总治疗有效率为85.79%,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32%,均低于TA的91.18%和95.65%。结论与TA相比,KHE病变范围更大,侵袭性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方案更复杂,治愈有效率较TA低。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丛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因“后纵隔占位压迫气道”为主要症状就诊的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并内出血病例。患者入院时主诉咽痛、声音嘶哑,胸部CT提示后上纵隔占位,占位性病变体积进行性增大,出现气道及食道压迫症状,经过2次穿刺病理及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后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并内出血。通过该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扩展纵隔占位的诊治思路,提高此类疾病诊断意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恶性Brenner(malignant Brenner tumors,MBT)是卵巢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文报道双侧卵巢MBT合并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罕见病例1例,并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鉴别诊断、分子学改变及该病的预后和治疗,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