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筛选透明进展相关基因。方法通过构建共表达网络筛选透明进展相关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基于GSE36895数据得到2173个差异基因用于构建共表达网络。通过共表达网络确定与透明进展最相关的棕色模块(r=0.52)为枢纽模块,进一步筛选得到6个枢纽基因TOP2A、CDK1、CDC20、KIF11、CCNB2、BUB1。通过测试集GSE73731数据对枢纽基因进行验证,各枢纽基因表达量与透明进展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1);其中CDC20、BUB1对于低级别(gradeⅠ、Ⅱ)及高级别(gradeⅢ、Ⅳ)透明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7,P<0.0001)。另外基于TCGA数据,各枢纽基因表达量与透明癌病理分期及预后均显著相关。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显示枢纽模块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周期相关生物过程及通路。GSEA显示枢纽基因高表达组主要富集于细胞周期及免疫相关通路。结论通过WGCNA构建共表达网络筛选得到的6个枢纽基因与透明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枢纽基因可能通过细胞周期相关通路来影响透明进展及预后。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基因芯片 枢纽基因
  • 简介:目的利用数据库分析氯离子通道蛋白家族CLCN5在透明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在Oncomine数据库中挖掘CLCN5在透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GEPIA数据库中选择TCGA数据验证CLCN5基因在透明的表达情况。用MethHC[JP3]数据库分析CLCN5基因在透明中[JP]的甲基化水平。用GEPIA分析CLCN5基因的表达与透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CLCN5相关的蛋白。结果与正常肾脏组织相比,透明组织低表达CLCN5,且CLCN5表达水平越低者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升高,低表达者生存期缩短。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CLCN5转录水平降低的可能原因。结论CLCN5基因在透明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生存期相关。目前采用数据库挖掘分析数据可为临床上透明的生物治疗提供参考,为CLCN5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CLCN5 数据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透明关键基因,为临床寻找相关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透明相关基因芯片(GSE46699),通过R语言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用DAVID网站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结果经筛选获得848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84个,下调基因464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氨基酸代谢降解、PPAR信号通路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示COL1A1、COL1A2、COL6A2、COL6A3、COL4A2、COL4A4、COL4A5、COL4A3、COL3A1、COL5A2、COL5A1、COL8A1、COL15A1、COL23A1、COL21A1、DCN、FN1、CCL5、CXCR4、CXCL9等基因为关键节点基因。结论筛选所得的核心基因可能在透明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透明诊断及治疗的生物学靶标。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卵巢透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卵巢透明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卵巢透明患者总体预后较好,五年无病生存率72.50%,五年总生存率为86.67%(104/120),IC1期患者预后显著优于IC3期患者,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IC2患者预后显著优于IC3期患者,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以及满意的瘤体减灭术是对患者总生存时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否化疗耐药与FIGO分期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相对于其他上皮性卵巢而言卵巢透明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大部分患者诊断时为I期,早期患者预后相比较而言预后较好,术后破裂对I期患者预后不会产生影响。

  • 标签: 预后影响因素 病理特点 卵巢透明细胞癌
  • 简介:34岁男性患者,右大腿出现无痛性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前方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红色圆顶丘疹,其上及其周边可见薄层细小鳞屑附着,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增生的棘细胞胞质淡染,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诊断:透明棘皮瘤。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 标签: 透明细胞棘皮瘤
  • 简介:囊性肾癌(cysticrenalcellcarcinoma,CRCC)与细胞(smallcellcarcinoma,SCC)两者单独发生较为罕见。但我科近期收治1例更为罕见的术前诊断CRCC而术后病理为SCC患者,故结合有关CRCC与SCC的文献报告如下。

  • 标签: 肾癌 囊性肾小细胞癌 临床特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目测信号强度、量化信号强度(SI)值与透明肾癌(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DWI信号强度评价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91例,并根据Fuhrman病理分级Ⅰ~Ⅳ级标准,分为高分化组(Ⅰ级和Ⅱ级,37例)、中分化组(Ⅲ级,32例)、低分化组(Ⅳ级,22例),所有患者均行中腹部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1.5T,b=800sec/mm^2),分别目测CCRCC的DWI信号强度、测量SI值,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与组织分化程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CCRCC的SI值与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与目测信号强度、SI值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CRCC的SI值诊断高分化CCRCC、低分化CCRCC的效能。结果91例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中,43.9%呈明显高信号,30.8%呈中等高信号,25.3%呈等/略高信号。明显高信号组与等/略高信号组的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高信号组与等/略高信号组、中等高信号组与明显高信号组的CCRCC组织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与组织分化程度呈中等的负相关(rs=-0.552,P〈0.05)。高分化CCRCC的SI值明显低于中、低分化CCRCC,中分化CCRCC的SI亦低于低分化CCRCC(P〈0.05)。CCRCC的SI值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71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DWI的SI值诊断高分化CCRCC的最佳临界点值为273.7,相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67.6%、98.2%;诊断低分化CCRCC的最佳临界点值为378.9,相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91.3%、59.1%。结论随DWI目测信号强度、SI值升高,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降低。DWI目测信号强度及SI值预测CCRCC组织分化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 透明细胞肾癌 信号强度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乳头状细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8月,诊治的乳头状细胞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的乳头状细胞患者。对全部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措施,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后,可见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包含膨胀性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作用于患者皮质,少部分作用于患者实质;存在包膜情形与无包膜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发现肿瘤细胞以不均匀稍高密度为主要表现。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处理后,强化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及轻度持续强化。结论对乳头状细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著,对乳头状细胞癌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相关后续诊治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乳头状 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鉴别诊断嫌色细胞嗜酸细胞瘤中CT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嗜酸细胞瘤患者和48例嫌色细胞患者,为所有患者急性CT增强动态扫描,并对比不同病变患者增强扫描后皮髓质期、实质期CT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种肿瘤的肿瘤-皮质强化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数学意义(P<0.05)。实质期肿瘤-皮质强化指数阈值为0.44时,鉴别两种肿瘤的特异度91.7%、敏感度82.4%、Youden指数0.74。CT动态增强扫描后嫌色细胞实质期、皮髓质期肿瘤-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3±0.1)%、(0.3±0.1)%,病灶强化百分比(99.4±33.2)%、(132.9±38.1)%;嗜酸细胞瘤实质期、皮髓质期肿瘤-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7±0.3)%、(0.7±0.3)%,病灶强化指数分别为(196.3±86.3)%、(232.7±124.3)%。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实质期肿瘤-皮质强化指数有利于鉴别诊断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

  • 标签: 嗜酸细胞瘤 肾嫌色细胞癌 CT增强动态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平扫CT密度及其直方图参数对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与嫌色细胞、乳头状细胞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分析18例少脂肪AML、15例嫌色细胞、18例乳头状细胞的平扫CT图像,测量并计算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50%密度,以及10%/平均密度比值,比较以上参数在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乳头状细胞之间的差异,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少脂肪AML与后两者的鉴别诊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效能的优劣。结果:少脂肪AML的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和50%密度均显著高于嫌色细胞和乳头状细胞,但10%/平均密度比值无差异。以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和50%密度鉴别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为0.80、0.76、0.78和0.82,各参数效能无明显差异;鉴别少脂肪AML与乳头状细胞的AUC为0.69、0.70、0.68和0.72,各参数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扫CT密度及其直方图参数有助于鉴别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乳头状细胞,但诊断效能仍有待提高。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直方图 肾细胞癌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乳头状细胞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乳头状细胞患者作研究对象,分析入选对象病理类型、分级及分期情况。结果所有40例乳头状细胞肿瘤直径范围为3~14cm,平均(7.6±3.4)cm。I型患者低分化率、中分化率及高分化率均明显高于II型患者,P<0.05;I型患者病理I期率、II期率、III期率与II型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I型患者IV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头细胞的临床特征与其他癌细胞间差异性较大,其中病理分型直接与癌细胞分级及分期相关,这种相关可有利于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

  • 标签: 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特征 病理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嫌色细胞的临床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27例病理确诊为嫌色细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男60例,女67例,男女比例为1∶1.17。年龄24-87岁,平均(51.65±12.26)岁。pT1期肿瘤患者占73.2%(93/127),T2期19.7%(25/127),pT3期4.7%(6/127),pT4期2.4%(3/127)。肿瘤最大径为1-13.3cm,中位肿瘤最大径5.38cm。总体随访率达94.5%,127例的随访时间为6.4-67.7月,平均(26.6±16.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115/127)、88%(44/50)、76.2%(16/21)。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后复发(P〈0.001)、pT分期(P=0.006)、淋巴结转移(P〈0.001)、远处转移(P〈0.001)是影响嫌色细胞生存期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患者并不能从术后使用白介素-2中获益(P=0.18),根治性切除术(P=0.563)和远处转移(P=0.119)可能是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OR=36.69,P〈0.001)是影响嫌色细胞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嫌色细胞是预后较好的肾癌亚型之一,临床上肿瘤分期以T1-T2期多见(118/127),这可能和良好的预后有关。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嫌色细胞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肾肿瘤 肾嫌色细胞癌 生存分析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头状细胞(PRCC)多排螺旋CT(MD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和MDCT检查资料的17例PRCC。重点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肿瘤实质成分、MDCT平扫和多期增强肿瘤实质的密度变化、肿瘤强化方式等。结果17例PRCC均为单侧肾脏肿块,左10例,右肾7例;肿瘤呈类圆、椭圆形12例,巨大不规则形5例。肿块最大直径为1.7-13.0cm,平均长径为(6±4)cm。4例为实性结节,13例肿瘤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其中小囊变9例;5例肿瘤内见钙化、出血灶,6例有临近组织侵犯或淋巴结转移。PRCC非囊变、坏死区MDCT平扫、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及分泌期CT值分别为33-43Hu、40-97Hu、50-84Hu、51-72Hu。对应CT值均数分别为(38±3)Hu、(64±17)Hu、(67±11)Hu及(64±6)Hu。肿瘤实质多期增强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呈轻-中度强化,呈"慢进缓出"改变。结论PRCC的动态增强MD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肾肿瘤 肾细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晚期细胞靶向药物治疗后,手术切除孤立转移灶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肾癌根治术+靶向药物治疗的20例晚期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出现孤立转移灶,并择期手术切除。统计20例患者的灶转移情况、手术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6例(30.00%)肺转移、6例(30.00%)肾上腺转移、3例(15.00%)骨转移、3例(15.00%)脑转移、1例(5.00%)肝转移、1例(5.00%)腹壁转移,对应制定手术切除方案并择期实施,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术后1年生存率为75.00%,术后3年生存率为50.00%,术后5年生存率为40.00%,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晚期细胞靶向药物治疗后,利用手术切除孤立转移灶可以适当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 标签: 晚期肾细胞癌 靶向药物治疗 孤立转移灶 手术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未分类细胞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1例肾结石合并未分类细胞患者,通过经皮镜镜检明确诊断,并行根治性切除,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行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具有肉瘤样形态的未分类细胞,术后16d发现全身广泛转移,术后19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肾结石合并未分类细胞极为罕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上应行根治性切除,预后差。

  • 标签: 未分类肾细胞癌 肾结石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保留单位肿瘤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对细胞患者术后肾功能及生存质量影响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实施根治性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保留单位肿瘤切除术。结果在术后引流时间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极小,但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血红蛋白方面两组无差异,而尿肌酐方面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指标明显比观察组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保留单位肿瘤切除术的效果要高于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住院时间短,能减轻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标签: 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 根治性肾切除术 肾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细胞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54例细胞进行术前分期。结果CT分期诊断符合率达到90.74%,CT对I期、Ⅳ期的符合率达到100.0%。病灶NP、EP期CT值低于正常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动脉显示率83.72%,突破包膜率91.43%,外供血动脉显示率91.67%,静脉或下腔静脉隔受累显示率94.12%。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辅助进行细胞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肾细胞癌 分期 螺旋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细胞(renalcellcarcinomaassociatedwithXp11.2translocation/TFE3genefusion,Xp11.2/TFERC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Xp11.2/TFE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均匀性、强化程度、强化特征、有无包膜、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该研究1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10,其中CT发现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发现5例。病灶大小为1.8~11.8cm;9个病灶(64.3%)呈圆形或类圆形,5个病灶(35.7%)呈不规则形;12个病灶(85.7%)密度/信号不均匀,2个病灶(14.3%)密度/信号均匀;10个病灶(71.4%)伴出血;8个病灶(57.1%)伴有坏死或囊变;13个病灶(92.9%)强化不均匀;11个病灶(78.6%)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皮质但高于髓质,3个病灶(21.4%)低于皮质和髓质;MRI发现的5个病灶均有包膜。结论:女性多见、中等血供、具有不均匀性和存在包膜是Xp11.2/TFERCC常见的CT/MRI影像学特征。

  • 标签: Xp11.2易位 肾细胞癌 CT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