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越边境壮族支系广西龙州布傣族群天琴文化内涵丰富,在历经漫长曲折的历史以及突破山村狭小空间的过程中,从远古时代延绵到现当代,从乡村社会传播到大小都市,从中国展演到世界,无不展现其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魅力。探究其生成根源及发展机制,给类似族群、民族文化生存、发展以启迪和思考,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社会历史价值。

  • 标签: 布傣族群 天琴文化 传播 启示
  • 简介:地方行政建制是一个混合着历史经验、政治记忆与当代建构的文化共同体,在现实生活中,被国家行政区划忽略的"社"拥有着更加集中的宗教组织职能,反应着强烈的民间信仰和文化认同。

  • 标签: 行政建制 文化 民间信仰
  • 简介:本文选取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研受访者基本信息、手机各项目的使用频度、手机族群化趋向等数据,重点分析在大学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五大族群:手机游戏族、手机拍客族、手机理财族、手机社交族、手机购物族,探究其各自的族群特征,发现其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族群引导策略。

  • 标签: 大学生 手机人 族群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对台湾族群书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值得肯定。本文主要聚焦于眷村文学、客家文学和原住民文学研究三方面。眷村文学研究聚焦于文本中所展示的眷村历史和眷村生活图景,揭示生活在眷村的人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家国情思;客家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中所展示的民风、民情和民俗,展示其蕴含的客家生态文化;原住民文学研究重在对多元民族文化的解读。在整体性、关联性上,台湾族群书写的研究仍有进一步开拓和提升的空间。

  • 标签: 台湾文学 族群书写 眷村文学 客家文学 原住民文学
  • 简介:人类始祖神话一直是神话学界关注的热点,其叙事风格、内容与结构因族群而异,甚至同一族群内部也存有差异。神话是人们对超自然的崇拜以及对遥远历史记忆的表述,其真正反映的是人们的原型思维与原初生命认知。文章对彝、汉民族始祖传说的象征意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始祖叙事的神话原型思维之"同","存"族群性认知源流之"异",在"求同"与"存异"中彰显人类始祖神话的族群性表述。

  • 标签: 始祖神话 原型思维 象征 表述
  • 简介:本文着眼于德国的外来少数族群政策困境,以其境内人口最多、与主体民族族群距离最大、母国持续性干预最强的土耳其裔人口为实例,基于德国对土族接纳程度及安置政策的历史变迁,讨论后移民时代“少数族群范式”视野下土族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政策诱因,揭示缺陷,并着重从原生性、继发性、建构性三个角度探讨导致困境产生的因素,由此进一步透视少数族群政策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间外交往来的双向互动关系。

  • 标签: 德国少数族群政策 土耳其裔 困境
  • 简介:文章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展现一个纳西族祭天群鲁鲁支系聚居村落金满村的祭天仪式过程.通过鲁鲁祭天支系对祭天的历史记忆、祭天观念、以及祭天仪式的传承与发展,分析族群认同情感如何通过祭天宗教仪式体现和被激发,以及祭天宗教活动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纳西鲁鲁支系 祭天仪式 族群认同 文化
  • 简介: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可能会导致产生歧视、群际冲突等一系列后续的消极行为。因此,在多民族地区,对可能降低或者消除族群间消极态度因素的探讨,对改善族群关系,增进族群间的信任非常重要。将藏族、汉族青少年分别置于关于外群体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的信息效价对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影响。

  • 标签: 族群态度 藏族、汉族青少年 社会信息
  • 简介: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它既是缅甸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也是缅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曼德勒华人的日益增多,华人与当地主体族群———缅人的关系成为曼德勒最重要的族群关系之一,而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处于友好和谐的状态,甚至时而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中的反华情绪。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曼德勒华人在都市的法理空间中,践行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导致出现这种紧张族群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曼德勒华人与缅人两个群体的表述,揭示日常生活中曼德勒华人的熟人社会的社会交往方式,将会为理解曼德勒华人的境遇及缅华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标签: 曼德勒 华人 都市 熟人社会 社会交往 族群关系
  • 简介: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开展族群态度的研究,对解决族群冲突、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强迫式范式、非强迫式范式的外显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藏族、汉族青少年外显、内隐族群态度的发展特征以及学校类别对藏族青少年族群态度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外显族群态度方面,在不同年龄段,藏族、汉族青少年表现出了不同的族群态度;在内隐族群态度方面,藏族、汉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表现出了跨年龄的稳定性;学校的族群环境对藏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族群态度 藏族、汉族青少年 内群体偏爱
  • 简介:一、前言社会语言学者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Crystal)[1]在《语言的死亡》中论述世界有许多少数族群语言已消失或濒危消亡的现象,并提出语言振兴理论,指出政府必须建构一个强而有力的语言存活环境。综观台湾,原住民语言亦从"语言流失"走向"语言濒危"阶段。学者卢慧真[2]等人的研究指出,原住民母语从50岁以下的族人开始流失,流失最严重的是20岁以下的族人,尤其是都市的原住民及幼童。现今原住民幼童大多以中文沟通,幼儿园到“国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童已不会讲母语了。

  • 标签: 族语 原住民 沉浸式 语言学习 学习教材 语言濒危
  • 简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冲突性又有共生性,族群认同不会自动转化为国家认同。在多族群国家.为使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除了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解决经济失衡、消除剥夺心理外,还需要重视安全利益在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中的作用。外部安全威胁有利于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而内部安全威胁则有可能导致国家认同的分裂。在文莱是否加入马来西亚问题上.安全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安全利益
  • 简介:在中国讨论转基因,有一个人我们无法绕过,那就是崔永元。小崔老师以他旺盛的热情扛起了反转基因的大旗,年初的时候,小崔公布了他自费百万赴美拍摄的转基因纪录片。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很多,其中克韩老师机智地搁置了世界观的争议,

  • 标签: 文化 转基因 纪录片 崔永元 世界观 老师
  • 简介:正如不能把"文化学"简单理解为学科概念、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研究纲领"那样,文化也不仅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而是其基础与前提。换言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文化学所代表的范式转换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三个阶段梳理和考察了德国自18世纪以来有关文化的理论思考,具体探究这一概念在过去两百多年里的发展脉络与走向,挖掘其外延和内涵上的延展和流变。

  • 标签: 文化 标准论 文化批评 编码 文本
  • 简介:网络资讯传播的信息时代,给人们的最大冲击之一是流行文化扑面而来,其重在"当下"、"消费"的价值观念全面改变着人们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集中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流行文化,确立文化自信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 简介:2014年,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曾发布数据。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 标签: 公共文化服务 养老问题 科学研究中心 人口基数 老龄化社会 未富先老
  • 简介:翻译与文化一直是外语界热议的话题。文化翻译过程涉及对文化现象的译介难题和对翻译与文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动态把握。借助对原语和译入语中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学分析,就能够将文化翻译现象从形象联想、隐喻、特有词汇三种视角加以区别对待。汉英互译的例证说明,这三种翻译文化的方法论都根植于一种认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语言所蕴涵和承载的文化的翻译。只有通过文化翻译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翻译 文化 语言 符号学 象征意义
  • 简介:本课题尝试将辽宁文化放在辽代契丹历史文化和地理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和考察,目的是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认知理解辽沈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细致调查辽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辽沈文化拓展的可行性措施,从而揭示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在提升我省辽代文化知名度,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辽宁 辽代文化认知 文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