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8 个结果
  • 简介:一般认为,李煜词之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表现"黍离之悲"的后期词,而忽视了其前期词对于词的审美境开拓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李煜前期词主要贡献在词的审美境的营造上,使词摆脱了习惯性的酒场歌舞娱乐工具性质,成为诗歌以后又一家言志抒情的艺术。李煜前期三十多首词按不同境界类型可划分为四大类:酣畅奢靡的绮丽意境、柔靡缠绵的香艳意境、悠然自得的恬淡意境、悲切凄凉的哀婉意境。李煜前期词将其内在真情实感与外界客观景物完美融合,创作出鲜明形象和生动意境,表现出"士大夫"文化气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独特开拓性。

  • 标签: 李煜 前期词 审美意境
  • 简介:编辑是期刊、报刊内容的选择、加工、传播者,其工作性质是一种带有审美识的社会实践。由此对审美识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文学编辑提高审美修养,提高虚假的美感鉴别能力,提高自我的审美识和培养审美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使自己对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文学编辑审美识的规律、审美识的结构和审美识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简论。

  • 标签: 文学编辑 审美意识 策略
  • 简介:中国佛教造像中的飞天形象,经历了古代西域和十六国时期的早期摹写到匠师们努力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漫长历程,在北魏时期实现了印度风格、西域风格和中原风格相互交融的盛貌,北魏的石窟或寺院中的飞天造型,已渐趋显出成熟的本土化特征。飞天的面相、身姿、服饰、构图、装饰背景等诸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格演变,其造型的寓意也得到不断丰富。这一转变,使得作为佛教造像中的装饰性画像或雕像的飞天形象,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符号,丰富了飞天意象的审美内涵。

  • 标签: 北魏 飞天造像 审美意象 文化符号
  • 简介:叶毓山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传统,特别是雕塑艺术传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他出生于川北的农家,生性朴实、宽厚、任劳任怨,为人豁达大度而不较个人得失,情感细腻而丰富,禀赋高迈而聪慧过人,横溢的才华在雕塑、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尤其以重大历史题材、纪念碑式的大型创作和深邃的学术见解,以及独到的教学思想而为当世所称誉。2015年是叶毓山先生的八十华诞,也

  • 标签: 雕塑艺术 聪慧过人 审美意象 艺术传统 重大历史题材 情感细腻
  • 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史诗性的音乐始终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其原因与其内在之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各乐章的剖析,深入探究其美学体现、审美价值,以乐章来具体剖析其美学呈现,试图寻找到经典之关所具有的普适性。

  • 标签: 黄河大合唱 美学体现 审美价值 困境与出路
  • 简介:松风乃天籁之音,有着清逸、高华、劲健的美感,得到了文人普遍的喜爱,是文学作品经常表现的对象。古典文学中的松风意象,渗透了文人深刻的思想,寄托着丰厚的意趣。宋代以后,“松风”意象在室名、园林、绘画、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由自然意象上升为一种人文符号,代表了文人对清高雅洁人品的崇尚与对自由脱俗生活的追求。

  • 标签: 松风意象 审美内涵 意趣寄托 文化衍生
  • 简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文化”在大众中迅速蔓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就文化艺术的表现形态来看,碎片化、零散化、去中心化、即时化和赛博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文化”时代也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并致使其在“微文化”中博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审美识的形成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和制约着新的审美识的形成。当代中国兴起的“微文化”形态就是这样一位诞生于中国这块独特的土壤,属于中华这个独特的民族,吸纳了古老中华文化的精气,是传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

  • 标签: 微文化 文化形态 传统审美意识 以小见大 以微为美
  • 简介: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建设项目,它们的优劣引起各种专业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激烈争辩,激辩的实质是各种审美思潮的碰撞和交锋。当代性与民族性之争是激辩中受到高度关注的话题,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当代性建筑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我国重大建设项目中是否应考虑民族审美识?在当代性和民族审美识之间如何保持可贵的平衡?一座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建筑,必定是将当代性和民族审美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建筑,是对美的深刻理解外化为高度凝练的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抽象形态。

  • 标签: 重大建设项目 美学 当代性 民族审美意识
  • 简介:摘要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初中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动笔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 标签: 审美情趣 动笔训练 实例欣赏
  • 简介:侗族鼓楼是黔湘桂交界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存。从生存论哲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来考察,侗族鼓楼的起源与侗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鼓楼是侗族人民杉树崇拜的集体表象在建筑上的投射,反映了侗族先民天人交融、人树互渗的生态伦理。这一过程正是老子"人法地"思想的生动展示,极富学理意义。基于"人法地"深入探讨侗族鼓楼的生态伦理及其审美境,对于传承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警示意义。

  • 标签: 人法地 侗族鼓楼 生态伦理 审美意境 杉树 集体表象
  • 简介:在中国文化中,古窗格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国粹精华,是国人艺术生活化的鲜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窗格由采光和通风等功能需求上升为精神上的审美需求,滋生出别样的理、意、韵、境。本文主要就中国古窗格的传统元素、艺术内涵以及审美蕴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美学价值和现代设计运用方面作具体分析,期望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 标签: 古窗格 美学价值 现代设计
  • 简介: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语言的佳作,都蕴含着美。在教学改革试验实践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特点,发挥其优势。通过显示美的教学内容,优化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构成一个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 标签: 语文课堂教学审美能力研究与实践
  • 简介:三星堆遗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特征和审美蕴使其成为早期巴蜀文化的代表,铸就了商周青铜人像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以三星堆青铜人像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型特征及审美蕴进行深层次解读,力求为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艺术魅力提供阐释的可能。

  • 标签: 三星堆文明 青铜人像 造型特征 审美
  • 简介:童年的记忆是我们的生活河流之源,是最纯净透明、最沁人心脾的水源,也是饱含真情、让人难忘的记忆,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如何利用这取之不竭的丰富素材是要动一番脑筋的,我们只要用心抓住“童年”的特征,以真情实感倾注于文中,自然能够打动人心。

  • 标签: 自然能 记忆 童年
  • 简介:基于散文法译汉的难度问题,提出运用功能对等论的解决方法。从再现语言美、风格和艺术手法三方面运用功能对等论,其中,语言包括字词和句子结构,风格指整体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包括象征、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译文与原作的形似、神似和意境一致,从而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

  • 标签: 功能对等论 散文翻译 审美
  • 简介:林风眠运用绘画中的形制与构图、绘画题材和绘画技法,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创造,对如何“调谐东西艺术”做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造就了他独特的东西方审美识的调谐美画面。

  • 标签: 林风眠 构图 题材 线条 色彩 调谐
  • 简介:一本杂志,特立独行坚持八年多不改本色,依旧做立行业之巅,算是世界的美意

  • 标签: 世界 特立独行 杂志
  • 简介:恩师蒋啸镝先生是一位非常善良、具有崇高境界的工笔画大师。作为湖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一级书画师,他从事艺术教育40余年,创作发表、展出了百余幅国画作品,其作品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性展览,部分作品被收入大型画册及国家级专业刊物专版介绍,还有不少作品被海内外画廊收藏。2012年6月蒋啸镝先生在长沙举办了个人工笔画展--"忆·境",吸引了国内外四百余名艺术界人士出席。

  • 标签: 艺术
  • 简介: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精神层次的沟通对话。阅读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情感百味,体会世间的变幻多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更加注重人文性,也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审美识的培养和提高。一、品味语言,理解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尤其是一些优美的散文,品读

  • 标签: 审美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 阅读教学 精神层次 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