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米芾崇老庄、尚晋风,同时受到苏东坡等同时代书家的影响。本文认为米芾书法审美中呈现出自然超逸、简约玄淡等特点,其书法实践高度体现了'理性自由'的审美,一定程度上与老庄哲学思想相契合。

  • 标签: 米芾 行书 老庄思想 审美
  • 简介:李白的题画诗,将诗境与画境巧妙地融会贯通,达到一种主客相忘的境界.他深谙画中三昧,将绘画技巧与抒情言志结合起来.这些诗作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狂放气质,也体现了一种清真自然、气奔势逸的审美.

  • 标签: 李白 审美意趣 题画诗 唐朝 文学风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史中的高峰,除了成熟的笔法和六法发展的完备之外,宋代山水画中的诗意成分尤为特殊。画外的意味被诗所传达,诗中有画里的物象形态,这样画面内容才能形象化、具体化,而不至于太抽象。当人们驻足欣赏宋代山水画时,总觉得古人的诗句与画面格外契合,这正是因为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相辉映。诗与画的结合以宋代山水画为滥觞。

  • 标签: 宋代山水画审美意趣
  • 简介:本文以当代琵琶协奏曲审美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论及琵琶协奏曲审美与音乐语汇的关系,从琵琶艺术发展的雅俗审美源流及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在琵琶协奏曲中的实践两方面入手,主要从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民歌音调、戏曲音调)方面论述琵琶协奏曲的审美风格;另一方面是从琵琶协奏曲的创作谈音乐审美与音乐接受。

  • 标签: 琵琶协奏曲 审美意趣 审美意识 音乐接受
  • 简介:“一笔片羽,二笔燕尾,三笔个字,四笔惊鸦”。这是《芥子园画传》中画竹叶的起手方法。所谓“一笔片羽”,是指一笔竹叶,具有一片羽毛的形象感。“四笔惊鸦”,则是由四片竹叶的笔触摆成了乌鸦的格局。在此,我们不妨品味一下它的意趣所在。一惊鸦之式,是借用乌鸦惊飞的形象感,引起观者的联想。意在画竹,而意又不在竹的本身。笔墨脱纸而起,留下几撇墨迹,不似是竹,而却又实在是竹。绘画艺术以借代的手法使人们获得形象感,引起人们的共鸣,都源于艺术的形式美感,并集中反映了古代画家的审美识和对美的规律认识和总结。

  • 标签: 中国画 程式化 形象感 芥子园画传 审美意识 绘画艺术
  • 简介:摘 要:在艺术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审美的培养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为其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对今后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小学音乐教育 审美意趣 艺术课程标准
  • 简介:"太和泰来——郭泰来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太和艺术空间开幕。郭泰来是一位质朴纯真的画家,他的艳彩绘画抛却观念的重负,通过纯粹的形与色的经营,以艳丽的色彩和简洁的形象,给我们日益疲惫的身心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轻松和愉悦。其艳彩绘画采用的是毛笔、水墨和宣纸等国画材料,并采用了立轴和横卷两种标准的国画形制,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样式。其笔下艳彩作品,色彩大胆亮丽,构图新奇,古典中透出现代气息,具有当代趣味的题词贯穿画面,既古又新,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视觉审美,为中国

  • 标签: 审美意趣 郭泰 形与色 传统山水画 艺术空间 艺术区
  • 简介:禅宗以心作为本体论的范畴,“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空、境、悟”集中体现了它的美学智慧。受众凭借审关心理的“共通感”而获得普遍的主体认同。在无意识的直觉洞察中觉醒,日常感性中获得涅磐。康德的“共通感”理论赋予悟道者以超越世俗的可能。

  • 标签: 本体论 顿悟 共通感 万法由心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在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教学目标也从单纯的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升级成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音乐课堂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素质型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念展示了“以美育人”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音乐课堂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正是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

  • 标签: 小学音乐 审美意趣 策略
  • 简介: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邃厚重的美学意蕴,它追求的境、器、饮、味之美,与高校美术创作中注重的内在修养﹑表现技巧、造型能力、艺术思维相契合,研究两者内在美的融通关系,对我们传承与活化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茶艺美学 高师美术创作 审美意趣 融通性
  • 简介:苏轼是北宋文人中的杰出代表,研究苏轼的音乐思想对整体把握北宋文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积极作用。个人的音乐思想必然会受到他所在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苏轼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就影响着苏轼的音乐思想,形成了他较同时代人而言比较独到的音乐审美。笔者以苏文中关于民间音乐的材料为依据,从苏轼考证民歌、创作民歌,以及他所记录的民间歌舞等方面,对苏轼在"民本主义"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音乐审美作初步探讨,力求为近一步研究北宋文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参考。

  • 标签: 民本主义 音乐审美意趣 民歌 民间歌舞 音乐美学思想 苏轼
  • 简介: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佩戴和制作精美装饰品的人类之一。从古至今,他们对装饰品的热爱是执着的。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就十分注重装饰仪表。摩亨佐·达罗等印度河文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佩饰,其种类很多,有手镯、脚铃、臂镯、项链、耳环、腰带等;且材质各异,有普通的陶土,也有珍贵的宝石。随着时代的进步,装饰品也不断发展,品种和名目激增。到了吠陀时代,仅《利论》中提到的项链就多达十几种;笈多

  • 标签: 佩饰 古印度人 审美意趣 印度河文明 腰带 装饰品
  • 简介:中立音是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中特殊的音的现象,学界中多有从乐律学和形态分析对中立音问题的关注,但对于其作为演奏的音的过程以及承载着传统音乐审美内涵的研究鲜少。本文即希望围绕中立音在明确的指向性和不明确的演奏性两个特点,从具体形态和运用出发,结合王昌龄的"三境说",以广东汉乐丝弦乐为例来阐释中立音在其中的审美,以及中立音在汉乐丝弦乐和传统音乐中的存在意义。

  • 标签: 中立音 广东汉乐丝弦乐 硬线 软线 三境说 呈示性
  • 简介:摘要:“双减”政策的核心是通过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音乐教学是美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地选择和整合,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受,发掘出音乐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

  • 标签: 双减 小学音乐 审美意趣
  • 简介:一.审美象的生成及发展在中国,意象理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中,“触象而构”的神话意象就已触及“象”及其虚幻性质了。而其后的老庄哲学和美学中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不是指客观事物的实象。

  • 标签: 审美意象 《山海经》 意象理论 上古时代 神话意象 老庄哲学
  • 简介:戏曲与大众是剧坛永恒的话题,文人审美识与大众审美识的对位,是戏曲界人士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调整的今天,戏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却逐渐冷落了大众审美识,陷入了一种孤芳自赏的危机之中。创作者的种种努力,似乎很难唤起欣赏者的欣赏热情,亦难摆脱戏曲生存的窘境。如此状况,虽然使创作者疲惫而扫兴,却极少有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喟。许多作者带着迷惘与焦灼,重新修正自己的审美心理定势和创作态度,急迫而振奋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期望戏曲的状况能够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机。有的热衷于追逐现代艺术潮流,从主题到结构、从故事到

  • 标签: 审美意识 戏曲创作 大众审美 水长东 审美心理定势 创作态度
  • 简介:玄学是魏晋时期新崛起的一股思潮,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考。在这种语境下,魏晋士人的审美对象亦随之发生变化,由关注外在的纷纭现象转向注重内在本体,促使新的审美——"清""虚""简""远"等的诞生。因着这些审美观念,魏晋士人趋向于将推崇自然的人生体验融入到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从而使魏晋文化呈现出清淡明澈、玄虚空灵、自然简约、旷远超然之美,对当代人理性思辨、审美人格的塑造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玄学 语境 审美 清淡 玄虚 简约
  • 简介: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建树秘书美学理论,已势在必行.秘书审美识,是秘书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实践证明,它的高低强弱,对于秘书工作的优劣关系极大.本文试对秘书审美识的特质、物化及培育进行探讨,并从中管窥它在秘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秘书审美识的多元特质美,自然的、创造的、客观地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渗透于每个社会细胞.毋庸置疑,就秘书工作这块丰富多彩的沃土中,势必要孕育出独具个性的秘书审美识.所谓秘书审美识,特指秘书主体对秘书工作系列所具备的美丑属性的能动反映.我们通过静态式、动态式分析表明,它与其它审美识有着许多一致性.

  • 标签: 秘书学 审美意识 优劣关系 美学理论 行政公文 公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