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模型的验证是指对模型的性能指标(区分度、校准度)进行考察的过程。根据考察过程中是否使用预测模型的开发队列数据,模型验证可分为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内部验证是检验模型开发过程的可重复性,常见形式包括随机拆分验证、交叉验证、Bootstrap重抽样以及“内部-外部”交叉验证。外部验证考察的是模型的可移植性和可泛化性,常见形式包括时段验证、空间验证以及领域验证。

  • 标签: 区分度 校准度 内部验证 外部验证 BOOTSTRAP方法
  • 简介:本刊已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该系统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总编等相关人员进行稿件业务处理,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

  • 标签: 信息动态 查询功能 定稿会 系统 稿件 专家
  • 简介:2016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助力急性心梗早诊早治”媒体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委陈玉国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EvangelosGiannitsis教授就ACS的诊疗现状、中外胸痛中心多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展望、心肌标志物对于AMI临床诊疗的医学价值、临床应用与国际最新指南推荐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

  • 标签: 信息动态 临床诊疗 肌钙蛋白T 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 心肌标志物
  • 简介:大多数的Meta分析都会用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一种,固定效应模型假设所有的纳入研究拥有共同的真实效应量,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真实效应随纳入研究的不同而改变。运用的模型不同,所得到的合并后的效应量均数值也不相同,这不仅体现在效应量的均值上,更多的体现在每个纳入研究权重的分配上,本文主要目的是深度解剖两种模型以及两种模型的假设,区分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两种模型计算每个研究所占的权重和合并后效应量的均数值,最后指出并比较其优缺点。

  • 标签: 随机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 效应量 统计学
  • 简介:目的对猫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加以改进,使其制作简便,模型标准、稳定,并建立功能检查模型.方法猫麻醉后,经眶后暴露大脑中动脉,在其发出外侧纹状体动脉的外侧部电凝闭塞,以医用耳脑胶及明胶海绵粘合硬膜和骨窗.在术前及术后以18FDG(18F-fluorodeoxyglucose)作示踪剂,进行PET(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检查,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各脑区的标准吸收值(the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及脑结构图像.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行TTC染色,确定梗死部位及计算体积.结果手术后在猫大脑中动脉(MCA)皮层分布区均产生梗死灶,7d后的梗死体积为(19.3±0.70)%,动物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猫脑PET图像大体结构清晰,MCA闭塞后1h即可见该侧MCA皮层区放射性浓聚影明显减低,且与最后梗死区相一致.结论该模型制作方便,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性研究.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 动物模型 ^18FDG-PET 局灶脑缺血
  • 简介:"第四届动态心电图大会暨中国动态心电图高层论坛2017"于2017年5月13至14日在江城武汉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技术分会动态心电图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医师协会心电学科医师分会、湖北省心电图会诊中心-心电学基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承办。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亚洲心脏病医院 心电学 医药生物技术 江城武汉 钟杭美
  • 简介: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remonitoring,ABPM)能够提供24h内多次血压测量数据,为了解患者全天的血压水平和波动趋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欧洲高血压学会发布的关于动态血压临床应用价值的述评,结合我国情况,对动态血压在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病 测量数据 血压水平 预后分析
  • 简介:自1957年Norman.J.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DCG)仪,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临床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医用电子仪器.它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仪 临床应用 现状 记录器
  • 简介:目的观察中老年脑梗死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及CT证实的125例(男性70例、女性55例)中老年脑梗死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结果125例中异常心电图123例,占98.4%;男性69例(占56.1%)、女性54例(占43.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PAS)最多,有106例(单一PAS仅18例);室性期前收缩(PVS)80例(单一PVS仅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0例(均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大多以二种以上组合出现,以PAS并发房速、PVS最多,占40例。此40例中男性29例(占72.5%)、女性11例(占27.5%);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对脑梗死者的DCG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心律失常.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DCG 脑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对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干扰与伪差可影响DCG的分析。使不少医生误导病人。让病人戴上仪器后进行运动,使运动及各种原因产生的伪差与正常的心电波形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从而影响分析的速度甚至误诊。为此。我们对如何减少干扰做了认真统计与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干扰 原因分 复杂心律失常 心电波形 DCG
  • 简介: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缺血性心脏病.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在清醒或睡眠状态中可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上发生心绞痛,可出现显著的ST-T改变或ST-T伪改善状态.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绞痛 ST-T伪改善 窦性心律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 标签: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对门诊患者动态血压监前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共112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120例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高血压、低血压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结论加强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门诊 动态血压监测 准确率 护理干预
  • 简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脏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传导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4h动态心电图是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我们回顾分析了108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 标签: 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 老年患者 老年人 无创性检查 回顾分析
  • 简介: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改良模型。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制作MCAO模型;对照组采用Longa传统方法制作模型。比较两组模型制作的成功率、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改良后的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和脑梗死体积分别为82.8%、(46±7)%,与对照组的89.3%、(48±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为15.94%,对照组为16.21%,两组的模型稳定性相近。结论改良的大鼠MCAO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脑缺血一再灌注模型

  • 标签: 大鼠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分析中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中频发室早与血压变动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频发室早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无室早患者、频发室早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各148例及148名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并用统计学软件从多维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组中,伴室早患者的收缩压高于无室早组;伴有室早的高血压患者频发室早的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异常也较为严重,而无室早的高血压患者中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结论频发室早的发生与血压的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频发室早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心电图 动态血压
  • 简介:目的:研究诱导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置于95%N2,5%CO2孵箱中一定的时间,细胞模型形成缺氧损伤,分别用HE染色,电镜,TUNEL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凋亡发生的情况.结果:在缺氧培养一定时间后,用上述方法均观察到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结论:缺氧一定的时间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凋亡需结合形态学及定量测定作全面分析.

  • 标签: 检测方法 心肌细胞 细胞凋亡 缺氧培养
  • 简介:目的调查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便秘发生的函数预测模型.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64例卒中患者进行便秘的前瞻性调查,并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建立便秘发生的函数预测模型及便秘是否发生的判别函数,并对资料进行回代检验.结果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60.93%(39/64),影响卒中患者发生便秘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发病1周时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的评分.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的模型为h(t,X)=h0(t)exp(0.84X1+0.03X2);便秘发生判别函数为Y(1)=-27.67+4.84X1+0.30X2.结论卒中患者发病后10d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且生活能力状态较低的卒中患者比较容易发生便秘.

  • 标签: 卒中 便秘 影响因素 函数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78例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长间歇〉2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心悸待查2例,晕厥6例,心律失常8例,心肌病5例,糖尿病3例,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外伤各1例。7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诊断结果:窦性停搏28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二度窦房阻滞1例,房性早搏未下传14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交界性逸搏(逸搏心律)5例,室性逸搏(逸搏心律)1例,早搏的超长代偿间歇7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其独具的优势对心室长间歇及早做出正确的心电图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描记术 心室长间歇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