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l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CD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8例行CT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将CT、MRI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Frizzera标准分类:10例颈部CD患者,局灶型7例(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1例);多中心型3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局灶型大多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周围伴或不伴有子灶或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颈总动脉同步,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弱,边缘斑点或条状小血管;MRI亦表现为单发异常信号,呈等T1稍长或长T2信号,强化方式同CT增强扫描,边缘多有索条状迂曲流空血管,2个病灶内有裂隙征,呈延迟强化。多中心型CD的影像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早期轻度强化,晚期中度强化。结论:颈部CD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CD具有一定影像特征,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浆细胞型CD则缺乏特征表现,确诊尚需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大汗腺癌的MRI及乳腺X线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大汗腺癌共19例(平均年龄66.8岁,范围51~87岁)。19例中行MRI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各13例,其中接受2种检查者7例。分析病灶在MRI上的形态特征、动态增强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乳腺X线表现。结果在乳腺X线上,13例中肿块8例、结构扭曲4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肿块边缘模糊者7例,毛刺者1例;4例伴有微小钙化。在MRI上,13例中10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3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肿块边缘毛刺者6例,不规则者4例。3例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类型分别为区域性强化1例、多区域性强化1例、弥漫性强化1例。TIC为平台型者1例、流出型者12例。结论乳腺大汗腺癌在X线上多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肿块,在MRI上多表现为毛刺状边缘的肿块,TIC多为流出型。乳腺大汗腺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恶性肿瘤的征象,无特征性表现

  • 标签: 乳腺 大汗腺癌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急腹症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影像表现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135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CT与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以手术及病检结果为对照,评价CT与MRI对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价值。结果:盆腔炎:CT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灶边缘模糊不清,少数有多囊性病灶;MRI显示界限不清的囊性肿块,T1W1上被膜最内层可见环状高信号带,T2W1囊性病灶背侧可见低信号。异位妊娠:CT显示为密度不均匀的混合型肿块,以实性包块为主;MRI显示为囊实性的混杂信号。卵子宫内膜异位症:CT显示以多囊性病变为主,囊内密度不均,单囊病变密度较高;MIR显示囊内信号不一,囊壁厚度不均。巢肿瘤蒂扭转:CT显示以囊实性肿块为主,多数边界光滑,实性肿块为条索状或片状;MRI显示囊性部分信号较薄弱,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卵巢黄体破裂:CT与MRI均显示附件囊性病变,多数囊内密度不均匀;MRI囊内积液及腹腔积液者可见T2W1高信号。CT与MRI对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和卵巢黄体破裂的诊断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诊断符合率以及总体诊断符合率高于CT(P<0.05)。结论: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等妇科急腹症的CT与MRI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可为妇科急腹症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MIR的诊断价值优于CT。

  • 标签: 妇科急腹症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影像检查对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10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10例均行CR正侧位、低场强MR检查、螺旋CT轴位平扫加三维重建,并随访复查3个月~2年;均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10例依据3种不同分型方法分型:①依据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位置,10例均为外侧型,无内侧型.②依据骨折后骨折块数目,分为二部分型8例,三部分型2例,无四部分型.③依据骨折线是否累及关节面,分为Ⅰ型7例,Ⅱ型2例,Ⅲ型1例.随访:周围型骨桥形成2例,胫骨远端骨梗死1例.结论:CR、CT、MRI对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三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最有价值信息,指导治疗.

  • 标签: 胫骨骨折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踝关节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表现和征象。方法:选取 50例已被确诊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患者,并根据其 CT、 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并总结其影像表现和征象。结果:多发低密度结节是 CT平扫的主要表征,其内部的低密度区多为清晰可见;后动脉期的加强,可以使肿瘤周边得到强化,但没有强化中央更低密度区。结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备一些特征性的影像特点 ,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详细信息有赖于 CT和 MRI的检查。

  • 标签: 肝脏 上皮痒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骨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骨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1.8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除气管支气管软化症与巨气管支气管症等少数情况其管壁常变薄外,大多数气管支气管疾病常表现为管壁增厚。局限性增厚一般见于管壁浸润型的恶性肿瘤、支气管内膜结核等,而弥漫性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见于复发性多软骨炎、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韦格氏肉芽肿与结节病累及气管支气管管壁等,且均同时伴支气管管腔狭窄。

  • 标签: 气管 支气管 影像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impingement,FAI)的影像特征。方法:对24例FAI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髋关节X线、CT及MRI检查。结果:FAI表现为股骨头颈解剖异常,其中24例X线片示股骨头颈交界处骨性突起,呈"枪柄样"改变;5例有非圆形股骨头;3例髋臼后倾、髋臼过深,呈"8字征"改变;15例髋臼边缘软骨下囊性变;5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下囊性变。MRI显示24例髋臼盂唇、软骨损伤及关节骨质改变。CT示α角增大。结论:股骨头颈解剖异常及髋臼形态异常是诊断FAI的主要征象,结合MRI显示髋臼盂唇及关节软骨损伤,综合评价可明确诊断FAI。

  • 标签: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影像表现,为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67例艾滋病(AIDS)并PCP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AIDS并PCP患者的典型肺部影像表现为:以两侧肺门为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以及中、下肺野呈弥漫性网格状影,部分病变可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或呈“磨玻璃样”、“地图样”、“碎石路征”等改变,病变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少数患者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论:胸部DR及螺旋CT扫描是AIDS并PCP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尤其是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以及其细微结构。双肺磨玻璃影、网状影、碎石路征等为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炎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3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以及X线、CT、MRI表现。结果:23例中,20例单发,3例多发。其中胫骨11例,股骨5例,肱骨4例,腓骨、桡骨、尺骨各1例。影像特点为髓腔内密度或信号异常改变、起源于骨皮质内缘的骨质破坏及骨髓水肿、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和肿块。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长骨 嗜酸细胞肉芽肿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PHPT)骨病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HPT骨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表现。6例均行X线、CT及超声检查,2例行甲状旁腺MRI检查,2例行甲状旁腺ECT检查。结果:6例均为甲状旁腺腺瘤(100%),全身骨质疏松6例(100%),骨吸收5例(83.3%),纤维性骨炎4例(66.7%),骨骼畸形4例(66.7%),肾、输尿管或胆囊结石3例(50.0%),病理骨折2例(33.3%),股骨头骨骺滑脱1例(16.7%)。结论:全身弥漫性骨质疏松为PHPT骨病的最常见表现,指骨骨膜下吸收是其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本病的可靠征象。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 甲状旁腺瘤 骨疾病 内分泌性
  • 简介:目的:系统分析宫颈绒毛管状腺癌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相关特点。方法:选取宫颈绒毛管状腺癌34例,其中20例有超声检查结果,16例有CT检查结果,13例有MRI检查结果。结果:宫颈绒毛管状腺癌患者较年轻,临床症状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多伴有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宫颈绒毛管状腺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偶尔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上,多表现为宫颈形态改变,平扫时宫颈平均CT值比正常宫颈、鳞癌低(P〈0.05),与普通型宫颈腺癌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MRI上,肿块平均体积比普通型腺癌、鳞癌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宫颈间质及宫旁浸润情况较普通型腺癌、鳞癌为好。结论:宫颈绒毛管状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超声、CT、MRI能提供形态和解剖信息,MRI可准确地判断宫颈病灶及宫旁受累情况,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从而优化治疗。

  • 标签: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 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以囊性改变为主胰腺肿瘤的统称。常见的PCN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实性假乳头性肿瘤(SPT)等。各型肿瘤生物特性各异,良恶性均有涉及,因此提高PCN的术前影像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PCN的影像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囊性肿瘤 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病的CT、MRI征象认识,帮助治疗前诊断。方法病理证实肝上皮样血管瘤5例,发病年龄27~55岁;女性3例、男性2例。3例行平扫加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加动态扫描,1例仅行MRI动态扫描。2例间隙性右上腹痛;3例无症状,为体检发现。3例同时伴发肝外病变(多发肺结节2例、腹膜结节1例)。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周围及包膜下弥漫性病变5例(5/5),其中多发结节3例、多发结节伴大块融合灶2例;伴肝包膜回缩征5例(5/5),肝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5例(5/5),病灶包绕血管2例(2/5)。CT平扫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内见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楚(5/5);动态增强典型病灶中层环形强化伴周围低密度晕环,中心不强化(多层靶征)(5/5),延迟期无廓清(5/5),延迟10min病灶缩小(1/1)。MRI平扫T1WI低信号灶,内见更低信号灶;T2WI高信号灶,内见更高信号;造影后可见多层靶征(2/2)。结论本组肝EHE具有相似的影像特征,易误诊为肝转移瘤或血管瘤。对首次就诊无肝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CT或MRI发现肝周围或包膜下多发肿块或大块融合病灶伴肝包膜回缩者,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血管内皮瘤;造影后持续靶样强化伴延迟强化,合并肝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者可提示该病。

  • 标签: 肝脏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angiomyolipoma,E-AML)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E-AML患者的资料。20例患者中,4例同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检查。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最大径)、形态,病灶平扫密度或信号特点,病灶内有无脂肪成分,病灶内有无血管影及周边血管情况,有无假包膜及其强化表现,病灶动态增强特征,以及周围肝实质背景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肝E-AML单发17例、多发3例;共24枚病灶,其中,尾状叶4枚、右叶9枚、左叶11枚;病灶大小1.0~25.0cm;24枚病灶均为椭圆形或圆形;7枚病灶均为低密度,22枚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呈高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均降低;动态增强10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14枚表现为“快进慢出”型;7枚含有脂肪成分;23枚病灶内及周边可见点条状血管影;14枚见“强化逐渐减退”的假包膜;1例CTA显示肝动脉供血、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单发富血供肿块、瘤体内和周围见点条状血管影及早显引流静脉、动脉期出现强化假包膜是肝E-AML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 标签: 肝脏肿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与各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LuminalA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76.5%(26/34),MRI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0.6%(24/34)。LuminalB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55.6%(10/18),不对称和结构扭曲比例为27.8%(5/18)。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过表达型X线显示钙化比例为91.3%(21/23),MRI非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8.3%(18/23)。三阴性乳腺癌X线显示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93.8%(15/16),MRI上此15例均为肿块样强化,无一例表现为单纯钙化。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免疫组织化学亚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各分子亚型影像表现不同,影像表现分析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数字化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腱鞘巨细胞瘤( GCTTS)的超声、 CT、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 27例经病理证实的 GCTTS患者的影像特点。结果本组中 GCTTS病变均为局限型, 18例软组织肿块跨关节生长, 9例包绕肌腱生长,其中 7例浸润邻近骨质;与正常骨骼肌相比,病灶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 T1WI上, 13例呈稍低信号, 10例呈等、低信号, 4例呈等信号。结论 GCTTS以局限型多见,相比超声和 CT扫描, MRI在发现病变及其程度、范围、疾病诊断以及随访上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诊断显像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合并Terry-Tomas征的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并探讨修复舟月骨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诊治的6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Terry—Tomas征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的X线及CT均表现为舟月间隙增大,月骨、舟骨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关系紊乱,月骨、舟骨旋转。手术修复舟月间韧带及克氏针内固定效果良好。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Terry-Tomas征临床较为少见,容易漏诊。认真分析X线及CT资料,能够作出准确诊断。手术需要修复舟月间韧带。

  • 标签: Terry-Tomas征 舟月骨分离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右侧阴囊鞘膜积液反复发作2年余。2017年2月计划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恶性病变不除外,建议手术或穿刺活检,患者拒绝,遂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消瘦、腰疼、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压异常波动,睡眠饮食正常,大小便无异常。入院查体:无特殊。相关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为1.120ng/mL,癌胚抗原为1.300ng/mL,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antigen125,CA125)为7.86U/mL,CA15-3为13.12U/mL,CA19-9为6.04U/mL,CA724为1.48U/mL,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0.373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为7.370ng/mL。增强CT:左侧肾上腺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病灶最大截面约7.7cm×6.6cm,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区,并见多发点状、小圆形钙化。增强扫描呈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浑浊,且有结节样相似强化方式的小病灶包绕左肾动脉,左侧肾上腺未见显示(图1)。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X线、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GM的X线、CT及MRI资料.结果:X线示15例病灶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5例呈局限性致密影或结构扭曲;9例因腺体致密显示不清.CT示14例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例呈囊性改变,增强扫描边缘强化.MRI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片状强化,信号高于正常腺体,部分病变伴脓肿形成,部分伴环形强化结节影,TIC呈多样性.X线、CT及MRI可见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增厚.结论:IGM乳腺X线表现特异性差,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结合临床有助于准确诊断.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诊断显像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