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粘液癌病(PMCA)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PMCA,原发病灶胃腺癌1例,胆管腺癌1例,阑尾粘液腺癌1例,卵巢粘液囊腺癌1例;其中2例CT平扫,2例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CT除发现原发病变外,3例CT表现盆腹腔粘液性腹水,1例B超提示上腹部有少量腹水,CT值25-32HU,内见分隔。4例均可见腹膜和/或网膜增厚,网膜饼形成,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结论发生于盆腹腔脏器原发病灶,伴有多发囊性病灶,CT值高于水,腹膜或/和网膜结节样增厚者应考虑诊断本病。

  • 标签: 腹膜粘液癌病 粘液性腹水 计算机断层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6例患者术中所见膀胱、直肠、前列腺受压改变与影像表现一致。X线平片、CT、MRI、静脉尿路造影与钡剂灌肠造影可见“盆腔透明”征,肾盂和输尿管上段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输尿管下段狭窄,膀胱抬高呈倒置“梨”形,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上向外推挤移位。3例病程较长者病理诊断伴有腺性或腺囊性膀胱炎。结论影像检查是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的主要方法和依据,以CT和MRI最佳。

  • 标签: 盆腔脂肪增多症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10例GIST中单发9例,其中胃4例、小肠3例、直肠2例;多发(胃及肠系膜)1例.恶性GIST9例,有1例伴肝转移.有4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胃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趋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坏死或出血.5例行CT、5例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GIST影像表现对GIST诊断有帮助.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钡餐造影 GIST 回顾性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4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肿瘤平均直径6.8cm。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2/18),腹痛(11/18),消化道出血(7/18),肠梗阻(2/18)。主要影像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但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定性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瘤内出血 坏死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影像特征及CT对霉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价值。方法21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均行CT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侧上颌窦病变11例,左侧上颌窦病变10例。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侵及同侧眼眶壁及筛窦,骨质破坏可见条状高密度影;7例上颌窦窦腔轻度缩小,伴上颌窦外侧壁增生骨壁增厚硬化;9例可见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呈膨胀性改变。伴鼻中隔及硬腭可见累及破坏。结论霉菌性上颌窦在CT影像中特征明显,病灶显示清晰。CT扫描能准确反映鼻窦霉菌感染的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霉菌性上颌窦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最大径2.5~7cm,平均5.3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个呈T1WI等信号、T2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WI、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或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 标签: 肾肿瘤 平滑肌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总结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指标:(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表现。(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表现。(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患者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综合选择治疗方案。采用门诊、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后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表现:78例胃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胃窦40例、广泛皮革胃11例、胃底贲门9例、胃小弯9例、胃窦体5例、胃大弯4例。78例胃癌均为T4期,其中T4a期43例,T4b期35例。(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表现:78例胃癌患者中,57例化疗前CT检查发现腹膜转移,15例行剖腹探查或开腹手术发现腹膜转移,6例为胃癌切除术后随访复查CT发现腹膜腔转移。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72例,最终确诊78例,CT检查漏诊9例、过度诊断3例。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88.5%、99.6%、95.8%、98.9%。78例患者胃癌腹膜腔转移的部位及表现:①腹腔积液:71例伴有腹腔积液,其中少量腹腔积液21例,中等至大量腹腔积液50例。②大网膜增厚:59例表现为大网膜呈片絮状及结节状增厚,增厚呈包块状、网膜饼样改变。③�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腔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进行腹部创伤影像诊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共120例,对患者分别进行B超和CT检查,对患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CT对患者进行检测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对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诊断,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其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CT 腹部创伤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患者女,46岁,主因无明显诱因突然剧烈腹痛就诊。查体:体温37.7℃,脉搏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0/50mmHg。血常规:WBC23.30×10^9/L、HB73.2g/L。患者10年前曾因小肠动脉血管畸形接受小肠部分切除术。超声:肝脏大小正常,周边不规则,实质回声不均质,右叶可见多个局限性液性暗区,较大者大小约4.0cm×1.8cm,边界欠清,

  • 标签: 肝动脉 动脉瘤 破裂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的超声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 2020 年 07 月—2021 年 07 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 3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比较两组超声影像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结果:研究组组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率高于对照组,有占位效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肝细胞 肝癌 超声影像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磁共振DWI序列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将120例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MRI常规扫描以及DWI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与MRI检查组相比较,DWI组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检出情况显著更高,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在DWI中,超急性期以及急性期全部为高信号,而亚急性期中有59例为高信号。DWI病灶最长直径以及ADC值,亚急性期以及急性期均大于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小于亚急性期。结论:选择DWI序列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病理表现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浸润性小叶癌不同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26个病灶)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X线,超声及MRI表现。结果浸润性小叶癌X线表现不规则肿块7例,分叶形4例,圆形、卵圆形分别为5例和4例,肿块伴钙化6个,阴性一例。结论浸润性小叶癌常以浸润性不规则肿块,不对称性致密影及结构扭曲等常见,在X线上导致诊断困难,临床、X线、B超和MRI结合能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各期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65例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分别行X线片、CT、MRI诊断,观察三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各期表现。结果65例中单侧49例,其中早期25例,中期20例,晚期4例;双侧13例,其中早期3例,中期5例,5例一侧为早期,一侧为中期,共75个病变股骨头。结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片、CT及MRI影像各期表现均不同,影像检查能及时发现病症,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为后期治疗提高科学依据。

  • 标签: 成人 股骨头缺血坏死 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