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54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2周后复查。结果2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0.03U/mL。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诊断或筛检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为了解HBsAg在各年龄组中的阳性分布率,作者对10323例HBsAg检测结果的年龄作了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年龄分布 阳性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是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的试剂、方法也已成熟,因其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验条件要求不高,而被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广泛采用。虽然检测时标本要求空腹采集,不能溶血,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因种种原因造成标本溶血。

  • 标签: 溶血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自拟小柴胡加减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40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HBsAg定量、HBVDNA载量的变化。结果(1)治疗6个月后,两组HBsAg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sAg定量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两组HBVDNA定量分级情况、HBVDNA定量阳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HBVDNA定量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加减汤联合拉米夫定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郁脾虚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胶体金、酶联免疫( ELISA)法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检测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 420份来自门诊患者的静脉血标本纳入研究,分离血清后,分别以胶体金法、 ELISA法检测。结果:胶体金法检测 HBsAg的符合率为 93.33%;胶体金法的检测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 93.99 %、 83.78%。结论:与 HBsAg的 ELISA法检测相比,胶体金法的敏感性尚可,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胶体金法 ELISA HBsAg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MicroLabStar)定性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以电化学发光仪E170制备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定期监控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性能,如加样体积误差、洗板机液体残留量、孵育器温度、灵敏度等。结果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弱阳性质控品;孵育过程液体损失率达11.83%,加样体积(50μL)误差为-0.23%,洗板后平均每孔残留液量为2.73μL,污物残留量小于1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7.2%,孵育器温度变异系数(CV)值为0.74%,HBsAg浓度在1~300COI时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r=0.985,P〈0.01)。结论质控品的制备和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性能的鉴定是准确定性HBsAg的有效保障。

  • 标签: 酶免分析系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状态相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并完成肝脏穿刺的HBV携带65例,进行肝组织病理病变程度诊断、慢性肝炎的炎症分级(GO—G4)和纤维化分期(S0—S4);同时用ELISA法、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水平。结果65例HBV携带血清MIF水平为(19.352±23.710)ng·mL-1;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值为1.34±0.567;肝脏病理纤维化分级S值为1.51±0.868。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V携带血清MIF与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级S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9、0.637,P分别为0.02、〈0.01)。结论MIF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HBV携带炎症慢性化和纤维化加重的发生相关,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作为评估HBV携带肝脏病理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肝组织病理 炎症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于我院收治的采取不同药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肺结核患者中,分别随机选取80例患者,一组为常规组(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另一组为创新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血清 HBV DNA水平、肺结核病灶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创新组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 HBV DN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肺结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准确率。方法:此次研究工作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所纳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收治数量为78例,全部患者均予以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总结2种检测结果,针对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准确性病原体检出、阳性检出情况实施对照。结果:(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确诊结果阳性48例,构成比61.54%;阴性30例,构成比38.46%。胶体金法结果阳性53例,构成比67.75%;阴性25例,构成比32.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阳性50例,构成比64.10%;阴性28例,构成比35.90%。(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95.83%、86.67%、92.31%)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高于胶体金法(81.25%、53.33%、70.51%),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值<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结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开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效果确切。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准确性
  • 简介:目的:分析某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基因型和耐药性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选取本市2014年4月1日-12月31日22539份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使用ELISA双试剂检测筛查出201份双阳性标本,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筛查出99例HBV阳性标本,对其中45例病毒载量大于1000IU/ml的标本进行HBV耐药基因检测(PCR测序法)。分析本市HBV携带基因型与耐药片段变异情况及其关联。结果45例全部为乙肝野生型,无耐药突变。乙肝分型结果显示45例中有43例为B型,占95.6%,2例为C型,占4.4%。乙肝B型的分型率明显高于C型的分型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6,P<0.05)。结论本市献血人群中HBV携带的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耐药性基因主要是野生型,荧光定量PCR阳性的标本中有45.5%的病毒载量高于1000IU/ml,需要跟踪治疗,为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变异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相比,重度慢乙肝与轻中度慢乙肝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HBeAg阴性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p>0.05)。肝癌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差异,有可比(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E 抗原 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基础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产妇的产程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HBV携带孕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产程观察并加强护理,比较两组孕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新生儿HBV阳性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HBV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V携带孕产妇分娩过程中加强产程观察及护理,可减少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孕产妇 产程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状况。方法:这次报告中针对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在本疾控中心接受乙肝抗体检测的 150名中小学生予以详细研究,其中,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各有 50名,都实施乙肝抗体指标检测,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增加乙肝三系统检测,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所得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乙肝三系统检测所得结果。结果: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占据百分值对比中学生对应检测结果提升( P<0.05),高中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占据百分值对比小学生、中学生对应检测结果差距较小( P>0.05);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虽其HBsAg检测结果和抗 -HBs检测结果均阴性,不过抗 -HBs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 HbeAg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 HbeAg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抗 -Hbe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各 1例。结论:为健康人群开展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存在重要,中小学生乙肝抗体指标良好。

  • 标签: 健康人群 小学生 中学生 高中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核心 IgM抗体检测(抗 -HBc-IgM)诊断乙型肝炎的临床有效。方法: 选取 416例施甸县 2016年 1月 -2016年 12月全县报告的乙肝病例,分别对大三阳组、小三阳组、 GpT升高组使用酶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血清抗 -HBc-IgM检测,观察各组的诊断阳性率。结果: GpT升高的 51例乙肝患者中,有 26例检测为抗 -HBc-IgM 阳性,其阳性率为 50.98%。大三阳组中抗 -HBc-IgM阳性 89例,阳性率为 48.11%,小三阳组的抗 -HBc-IgM阳性率 37.78%。结论:乙型肝炎应用抗 -HBc-IgM检测,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感染程度及病情发展情况,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 诊断价值 核心 IgM抗体检测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墨江县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监测情况 ,为该县开展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在墨江县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抽取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该县共检测 1074份血清标本,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平均达 58.4%;其中 8月龄 -1岁组的阳性率最高,达到 80.0%,在≥ 15岁组出现最低,为 42.9%。结论:墨江县健康人群的乙肝表面抗体水平总体较低,需要提高和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 标签: 墨江县 健康人群 乙型肝炎 表面抗体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墨江县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监测情况,为该县开展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在墨江县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抽取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该县共检测1074份血清标本,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平均达58.4%;其中8月龄-1岁组的阳性率最高,达到80.0%,在≥15岁组出现最低,为42.9%。结论墨江县健康人群的乙肝表面抗体水平总体较低,需要提高和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 标签: 墨江县 健康人群 乙型肝炎 表面抗体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分别使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为两组对比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BeAg与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BeAg与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疗效非常显著。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本文对5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的资料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年龄16~78岁,平均46岁。并比对了100名健康志愿者,他们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年龄19~83岁,平均43岁。通过SYSMEX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乙肝二对半,用ELISA法检测乙肝前S1抗原,用PCR法进行HBV-DNA检测。结论是前S1抗原的表达与HBV-DNA的表达相平行,因此前S1抗原也是一个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非常重要的血清学指标,是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在无条件检测HBV-DNA的情况下,检测前S1抗原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如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会更有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检测 意义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