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被”式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中越发广泛,除了及物动词外,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皆可进入该式,形成错配式。几类式因家族相似性形成“被”式范畴,认知语法和式语法的互动分析为该式范畴成员的可接受性提供了概念上的理据。

  • 标签: “被”字构式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 简介:式是形与义功能的配对。一个式就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即一个完型。人类认知中的递归性产生于长时记忆中的式累积与组合。语言学习必须是一个一个式的习得,是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的有机结合。式语法理论及式的研究成果无疑会给语言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 语言习得 启示
  • 简介:今年是马年,下列成语译成汉语都有一个“马”.请您译译看:1.___马:thousandsuponthousandsofhorsesandsoldiers—apowerfularmy2.__马_:incessant(=continuous)streamofhorsesandcarriages—haavytraffic2._马__:Anoldhorseknowstheway;Anoldhandisagoodguide.4.马___:taketheheadthegeneral’shorseasaguide——follow(one’s)lead5:___马:Alossmayturnouttobeagain.6.___马:asinglesoldierandanonlyhorse;alone7.____,_马__:Evenfourhorsescannottakebackwhat

  • 标签: HORSE SOLDIER ALONE TRAFFIC 一言既出 路遥知马力
  • 简介:Goldberg(1995,2006)认为双及物式表达XintendstocauseYtoreceiveZbyV-ing,但是,抽象名词不涉及物品归属的转移,英语中的“负给予”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达“取得”义的双及物句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相反,把双及物式的意义确定为“损益关系”的表达,一方的“损”对应另一方的“益”,一方的“益”对应另一方的“损”,就能对所有的双及物句进行统一的无差别的分析,使双及物式在理论上更具有连贯性。对二价动词的语义和结构压制,以及对英汉语际差异的分析,都证明了认定双向损益关系作为式意义的合理性。

  • 标签: 双及物构式 构式语法 Goldberg
  • 作者: 徐艳君
  • 学科: 语言文字 > 英语
  • 创建时间:2007-08-18
  • 出处:《时代英语报》 7年第8期
  • 机构:课文注释,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的拐棍与帮手。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理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课文注释部分一直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绝大部分教师对之视若无睹,束之高阁,相关的教学论文也几乎没有。近年来,笔者尝试对课文注释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探索出了“讲、扩、略、读、背、默”教学六字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对语块分析研究时把式作为起始点,从整体到部分先切入语义结构部分,考虑语义成分之间的组构关系,通过象征连接进入句法形式结构来给句法成分和句法关系进行定位,这是激进式语法的基本思路,用来点击式地分析英语习语一例和汉语简单动结式的原型,似乎比传统的语言学方法更进一步。

  • 标签: 整体与部分 语义组构 象征连接 语块 激进构式语法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式”(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式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式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语言结构也完全不同。但是,作为文字都使用汉字却是这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汉字在现代日语当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日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中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所以有数量庞大的汉字词便

  • 标签: 汉语 日语 “的” 起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意象图式对“have+-en”式义进行剖析,指出:“have+-en”式兼具状态现在时、习惯性现在时、瞬间现在时、结果义、存在义以及持续义六大语义特征。该式在表达持续义时,中心动词须为持续动词,其他情况下也可为非持续动词。“have+-en”式存在具体例示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进行结果义、存在义与持续义间的转换。结果义与瞬间现在时、存在义与习惯性现在时、持续义与状态现在时的结合分别为建构该式的意象图式提供了基础。“have+-en”式的意象图式刻画加深了该语法式的理解并对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have+-en”构式 意象图式 构式义 现时关联
  • 简介:语言学是中国学者对语言本质的哲学思考。汉语在语言大家庭中的地位独特而不可取代,互语言学从汉语音像、形像、义像出发研究语言与世界和思维的关系,其结论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现代语言学的根基。

  • 标签: 汉语象似性 互构语言学 语言与哲学
  • 简介: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在适一工具当中,式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不客忽视。式语不仅属于个体的语言使用者,更是属于整个语言使用者群体,它有助于恰当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而在功能语法的分析之下,人际功能是三种元语言功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本文旨在从语气和情态两个方面分析式语在人际功能实现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构式语 元语言功能 人际功能 情态 语气
  • 简介: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动词+借用动量词”式分为三类,根据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动(+了/补)+动量短语”、“动(+了/补)+名/代+动量短语”、“动(+了/补)+动量短语+名”.本文对人体器官动量词“脚”进行了认知分析,认为三者都是由原型及物式派生来的.第一类式受事论元省略,动作义突显,事件义弱化;第二类和第三类式是同一上位式的变体,二者式角色分布不同,是受事论元与动量短语竞争突显位置的结果.使用频率差异表明,借用动量短语更倾向于被名物化,做宾语,而补语功能相对次要,借用动量词的范畴化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突显某一具体语义角色上,而非量上.

  • 标签: 借用动量词 动量构式 认知
  • 简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隐现式和汉语隐现式中的消失类动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类式中的消失类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而汉语使用者则更加注重通过消失类动词来表示从某一时/空框架中移出,并已处于另外一未知时/空框架内的实体,即,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正是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对这两类式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这两种式中消失类动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 标签: TtFG构式 GtF构式 消失类动词 认知过程
  • 简介:“X+as+subject+copula”式体现了两种相反的语义:原因和让步。本文首先从语法化的角度追溯了该式的渊源,然后以“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作为理论框架探讨了相反语义关系共现同一式的机理。研究表明,该式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是因果关系,其典型意义是“由因带来预期的果”,让步关系表达“由因得到意外的果”,是一种泛化的因果关系。让步关系是以因果关系为自主成分,以相邻关系为中介,依据表达度的需求,最终在相邻关系连续统上取值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

  • 标签: “X+as”构式 让步 原因 相邻关系
  • 简介:式联接力是式中某个词位的词语与该式之间的吸引力强度。本研究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双及物结构的相关问题。运用式词位区别性分析(DCA/distinctivecollexemeanalysis),采用专门的式联接分析工具(Coll.analysis3.2a)对双及物结构进行分析,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学习者语料库中,哪些动词与双及物式的共现频率最高,它们与双及物式的联接力如何?(2)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双及物式使用方面有何差异?

  • 标签: 英语双及物构式 语料库 构式联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