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直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对存在问题追求的思维过程为:存在——思维——语言。但综观西方哲学,事实恰恰相反:从早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言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位置;中世纪的神学家通过语言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近代哲学家则在试图通过语言确立知识的确定性;现代的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的分析取消了哲学存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明确反对以前的哲学家包括同时代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科学化、知识化的倾向,而他自己则陷入了语言的形而上学。整个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都是深陷在"存在"、"思维"语言"问题的迷雾中。

  • 标签: 西方哲学 存在 语言 思维
  • 简介: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 标签: 心智哲学 体验哲学 语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语用学语言哲学虽然不是语用学研究的新课题,但却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论题。历史上,语用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奥斯汀、格莱斯等无一不是语言哲学的大家。其中,维特根斯坦基于语言游戏的语用学研究方案、奥斯汀从哲学"描述性谬误"入手对日常语

  • 标签: 语用学研究 语言哲学 奥斯汀 语言游戏 格莱斯 常语
  • 简介:哲学的视角,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认识方面、思维的抽象性和语言的概括性方面、模糊和精确的辨证关系方面,就模糊语言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世界,主观认识及语言本身的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模糊语言 哲学 思考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的,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的符号系统;但是哲学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的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的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的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
  • 简介:本文将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中关于人类语言本质问题的观点,洪堡特的语言哲学研究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哲学的异同,揭示了乔姆斯基对于洪堡特语言哲学理论的继承性以及自己的理论创新,强调二者关于人类语言本质这一经典问题的思考至今仍具有进一步发掘的理论价值.

  • 标签: 乔姆斯基 洪堡特 语言创造性 生成语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26
  • 简介:哲学是人存在的本质特性,哲学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我们遭遇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哲学语言同在思维的天空里,为人类提供得以栖息和存在的方式。人类哲学地、诗意地栖息于此。

  • 标签: 哲学 思维 语言维度
  • 简介:目前语言哲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稳定的态势.本文首先就语言哲学翻译研究的内联关系做了初步比较.研究表明,语言哲学翻译研究有共性也有差异.二者的共同点有四处:语言哲学和翻译研究都关注使用中的语言;关注语言起作用的条件;关注意义、心智语言之间的关系;关注实现语言功能时的语境约束.二者的差异也很明显:语言哲学强调语言的真值条件,强调“元语言”、“言语”、“话语”,描述空间和时间体验,并做出一定的逻辑判断.翻译研究更加关注双语环境中文本内书面语言的转换,强调“原作者”、“源语言”、“译者”、“译入语”,描述双语空间中语言的转化情况,并对其中的线性非线性变化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述了经典哲学促进翻译研究理论框架的扩大,体现于三个层次:理论趋向上提升到语言世界观,理论形态上走向语用转向,研究方法上趋向心智认知深层结构.

  • 标签: 语言哲学 翻译研究 共性 差异 影响
  • 简介:道家哲学没有本体论,没有镜式主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所以"道""逻各斯"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大异其趣.庄子德里达的相遇是在语言哲学上,他们都在思想世界之间塞进了漂泊而暧昧的语言夹层.本文以庄子的"曼衍"德里达的"分延"相发挥.德里达强调语言的隐喻特征,又恰好庄子的"三言"巧合.语言既然不足以传达真理,二家就顺理成章地将哲学推向了文学.

  • 标签: 逻各斯 语言 拟文学
  • 简介:洪堡特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洪堡特注意到了语言的开放性、创造性特征,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人类的语言习得能力,语言的层次性等问题也有新的认识。洪堡特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认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的差异性会引起认识上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洪堡特还就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 标签: 洪堡特 语言哲学 语言世界观 语言本质
  • 简介:"隐喻""习语"是语言哲学及认知语言学著述中的高频词汇,也是哲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题中之义。梳理隐喻及习语的定义,阐释并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助于逼近并揭示一系列语言哲学及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将通过对隐喻习语的比较研究来考察:习语隐喻能否被拆分?隐喻是不是习语的认知机制之一?习语能否被定义为死隐喻,习语隐喻能否被改述(paraphrase)、能否被翻译等一系列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

  • 标签: 隐喻 习语 可拆分性 死隐喻 改述 可译性
  • 简介:本文以空间元、空间结构、空间路径三个基本考量单位为基本依据,思考建筑空间的本质以及空间形式语言的内在逻辑,从而追根溯源,思考并推导建筑空间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 标签: 建筑空间 形式语言 哲学 逻辑关系
  • 简介:复合空间论关联论具有想似的语言哲学观,可以从三个主要的理论方面进行阐释:言语的借代功能观、在线推理观语义信息复合观.两论想似性的对比分析能从宏观方面指导我们形成正确的言语交际观和语言的研究方法,为互补性、整合性研究开辟道路.

  • 标签: 复合空间 映射 投射 复合 派生结构
  • 简介:本文从A.Tarski真之语义理论发展出工具性语言扩展式.在扩展式的几个实例里(在同一个叙述语篇中,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解释;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对话方式的描写;评论语篇对原语篇的解释;翻译)重点提出了语言哲学翻译论.本文揭示了来往于社交世界心智世界中的工具性语言运用的三条规律:频率的再度解释(分析的重点);对原来文本的解释总是发生演伸变通以及恢复真的斗争;对象语言之后一般都有工具语言跟着发生.工具性语言扩展式的异常大量的运用,对人的活动行为,对社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借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语言性行为的某些本质.

  • 标签: 对象性语言 工具性语言 扩展式 真之语义理论 解释
  • 简介:语言不一定要反映现实,而是使现实在语言的层面上得到理解。——题记”为了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我们必须从思想渊源的角度考察该思想家曾经受到哪些思潮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体现在思想家本人的著述当中的。这种探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不能根据某种表面的似曾相识对两种思想做出简单的比附。无论思想家所赞成的还是所反对的思想,都可能成为他在分析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时的思想和方法资源。我们知道,哈特曾经早期分析法学家奥斯汀、自然法学家富勒以及当代著名法哲学家德沃金之间进行过多次论战,可以说,哈特所批判的这些论战对手的思想同样成为了他本人思想体系的一个内在部分;

  • 标签: 语言分析哲学 哈特 法律现象 思想家 思想渊源 法哲学家
  • 简介: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互动的起点往往是徒弟针对概念的外延、内涵的发问,涉及作为会话基底的语义结构的不同方面。而作为互动主导的接引方,禅师往往动用各种语用策略对语义结构不同方面进行否定,以实施具体的接引功能,从而引导弟子达致开悟。前者可看作概念建构的过程,后者则是概念解构的过程。其中,建构是起点,是语义层面的表意运作;解构是重点,是语用层面的表意运作。二者的互动构成禅宗会话的意义生成模式及禅宗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维度。

  • 标签: 概念 建构 解构 禅宗语言哲学
  • 简介:近年来,语言哲学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无论哲学界,还是语言学界,讨论之声此起彼伏,但文学界却不以为然,没有跟风。事实上,对某些作家从语言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他们的文本,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残雪卡夫卡。他们是对语言要求很高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运用语言所产生的行动过程远比他们的行动意义要精彩得多。陈嘉映说:“从前不分哲学、科学或思想,对语言的系统思考全可归人语言哲学名下。

  • 标签: 语言哲学 卡夫卡 作品 残雪 语言要求 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