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8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

杨淑娟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路小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摘要: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模式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质量教学的关键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范观念,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增强,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以培养模型思想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建构数学模型;问题;对策

引言

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老师简单地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的情况,甚至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已然成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故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自己的脑海里逐渐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加深其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

1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

1.1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日常训练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降低课本知识的学习难度。在实践中,大多数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并未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时较为吃力,并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1.2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公式、概念、定理等内容,以便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故而小学生在学习时的难度系数也会随之上升。特别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其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其今后的发展[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对策

2.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建模兴趣

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对建模产生浓厚的兴趣。鉴于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便可进行趣味化的情境创设,在情境中导入模型、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对建模产生浓厚兴趣,为模型思想培养奠定基础。以“分数除法”一课的教学为例,为确保学生完成本节课相关知识学习后能更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师便可出示“1/2÷2=1/4”的分数公式,紧接着创设适宜的情境:“今天是你的生日,但是蛋糕已经吃了一半,你和朋友两个人平分剩下的另一半,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呢?”在问题提出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尝试解答该问题,在情境的烘托下,学生兴趣满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自行创设用于解答该问题的情境,从而对分数除法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并发展模型思想。引入计算模型,训练计算技巧模型实际上是数字化处理生活问题的过程,个别数学计算问题涉及的计算方法比较多,只有在解题思路严密的前提下方可探索并掌握数学化的实质内涵。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技巧的训练,引入计算模型,指导学生关联日常生活与数学例题。以问题“3月植树节活动中,某小学五年级4个班级一同参与,每个班级植树50棵;六年级4个班级一同参与,每个班级植树60棵。请结合数学模型思想计算两个年级所有班级共植多少棵树”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不同计算方法入手解答,如:先分别计算五年级和六年级共植树多少,然后相加两个年级植树数量即可完成解答,即“4×50+4×60”;或由于两个年级的班级数量都为4,先求出五、六年级各一个班植树的总和,再乘以4,即“(50+60)×4”。此类多样化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多模型计算能力的增强,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计算思路、技巧[2]

2.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处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后习惯性地抛出数学模型,忽视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因此,小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印象仅限于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并不能深刻理解数学模型的真正内涵。因此,小学生在解数学题时,通常是抄来抄去,不懂得如何举一反三。故而,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随着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逐渐渗透,教师应当重视让小学生体验数学模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给予小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验证结论,从而加深其对数学模型思想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开发小学生的潜能,提升其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白和小明去游乐场玩耍(用课件展示游乐场图片),这里一共有多少种图形?几个正方形?几个长方形?几个圆形?几个三角形?这些图形分别可以在哪里找到呢?学生认真地观察课件上展示的图片,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五个正方形,三个长方形,一个圆形,十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图形呢?学生回答,在摩天轮上可以看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同学们都很厉害,找得真是又快又准!”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小学生分发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纸,让小学生们将卡纸自由拼合,“同学们通过将不同形状的卡纸拼合获得的图案是一样的吗?还有其他发现吗?”小学生们分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了轮船、小汽车等图形,然后回答:“拼出的图案并不一样,我还发现了长方形和长方形之间可能拼出长方形,也可能会拼出正方形,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可能会拼出三角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关键在于将三角形的哪两条边放在一起。”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小学生鼓励。通过在课堂中设计生活情境,让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展示用图形描绘生活场景的过程,最终根据小学生的拼图方式建构数学模型

[3]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始终重视这一点,并在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模型思想和数学模型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模型思想的渗透,尤其是常见的公式模型、方程模型以及几何模型,帮助学生有效发展模型思想,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9(52):69.

[2]肖玉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8(A4):103.

[3]张晓刚,康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