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戏剧化新诗出现在2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仍有影响,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戏剧化新诗的特征是:现时的戏剧动作、特定的戏剧意境、单纯的戏剧场面、变化的戏剧声部、双层的内在结构。

  • 标签: 抒情诗 戏剧艺术 现代化
  • 简介:日前,伊沙新诗集《灵魂出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诗集系诗人道辉主编之“21世纪中国诗人钻石诗学大书”(笔冠诗丛)之一,诗集以《又见真相》为“序诗”,分为A根(短诗卷)、B行(组诗卷)、C魂(长诗卷),是其2003—2007年诗歌写作的精华选集。

  • 标签: 中国文联出版社 诗集 灵魂 伊沙 诗歌写作 短诗
  • 简介:摘要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教育的必然之路,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与核心,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先锋。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汉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作为中国人,对于语文教学必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提升语文能力、坚实语文基础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 标签: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
  • 简介: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王富仁我在《闻一多诗论》中曾经提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初期,对中国新诗创作贡献最大的有下列几个诗人: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和冰心。胡适是首先用现代白话文作诗的人,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胡适...

  • 标签: 中国现代新诗 中国新诗 冰心小诗 语言形式 童心 郭沫若
  • 简介: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当代新诗在语言创新方面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章首先概述了当代新诗的发展背景,强调了语言创新在新诗发展中的重要性。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新诗在词汇选用、句式结构以及意象和象征运用方面的创新手法。通过这些语言创新,新诗不仅丰富了其表达方式,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量和文化深度。此外,文章还从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些语言上的创新如何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通过对具体诗作的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当代新诗的语言创新对于提升诗歌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它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 标签:   当代新诗 语言创新 审美鉴赏 文化深度 情感表达
  • 简介:中国现代新诗发轫于"五·四"白话运动。最先是一批学者,思想较之同时代人先进得多的知识分子提倡。至1930年,"左联"成立,以鲁迅为首的许多的作家们提出:"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主"。严酷的社会斗争不允许个人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群体利益,纪律性和大众化被引人

  • 标签: 现代新诗 诗潮 白话运动 诗谈 李金发 同时代人
  • 简介:在杨矿长诗《三千六百行阳光》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我一开始就说:人们往往说现在的诗歌是多元的.自由的。这样很好.比之于那种“没有诗歌”的年代.比起只允许诗歌有一种单一的色彩的年代,都好。但是,犹如河流,没有主航道,犹如音乐,没有主旋律,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一些希奇古怪的论调,一些莫名其妙的作品,在诗的园地里恣意疯长,使许多原本爱诗的人们望而生畏,避而远之。许多本来就与诗无涉的玩意儿,也穿起“分行”的外衣,冒充诗歌,使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诗与非诗的界限泯灭了,区分好诗与次诗的标准消失了。这就难怪有“批评家失语”的批评。

  • 标签: “二次革命” 诗歌 中年写作 座谈会 新诗 重庆
  • 简介:<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引发的重写文学史的热潮开始,当代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新诗史在讲述机制和方式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不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整体学术氛围相关,而且与“当代”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这种“当代”的特殊性既与不断变化、生

  • 标签: 新诗史 当代中国文学 洪子诚 诗歌史 诗歌流派 诗歌现象
  • 简介:内容摘要:不同的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感受,通过点评学生作品,鉴赏写作角度独特的新诗作品,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用独特角度写作诗歌,锻炼学生反弹琵琶的思维,学会从独特角度鉴赏和写作新诗

  • 标签: 教学策略 独特角度 学以致用
  • 简介:新诗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繁而不荣”的诗坛现状,反观历史、以史为鉴无疑是明智之举。新诗在发展,“变”是其根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即“常”的存在。回过头去透视台湾葡萄园诗社“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新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葡萄园诗社 新诗 启示
  • 简介: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从语言变革开始的,正是五四白话运动导致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迅速成功并使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而确立下来。语言即思想、思维、文化和精神,五四白话运动中形成的国语即现代汉语在最深刻的意义上规定了现代文学的现代特征。中国新诗在五四白话运动中诞生,因此五四新诗运动又被称为白话诗运动。但是需要明确,“文学的国语”和“国语的文学”是互动的,五四白话运动需要通过新的文学载体来显示自身现代转型的实绩,其成果是通过新文学经典作品最终予以确立和固化的,因此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又推动了五四白话运动。五四先驱者鼓动的新诗运动本身是五四白话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多个层面上推动五四白话运动健康发展。

  • 标签: 五四时期 白话运动 新诗运动 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新诗在新兴的电子媒介文化传播载体(网络、短信)上繁盛的事实,以及诗歌与图像之间“和而不同”的共生、互补关系,都有力地证明了电子媒介时代语境下新诗不会消亡。

  • 标签: 电子媒介时代 新诗 命运 网络 图像
  • 简介:吴组缃灵魂深处一直葆有对于诗的虔诚与呼唤。入清华前后的几首新诗,在偏于直抒胸臆的浪漫呼号里,留下了一代年轻觉醒者寻找自我生命希望和咀嚼时代疾苦的愤激心声。组诗《嫩黄之忆》充满浓郁乡村气息,亲切的生活情趣,给人一种农村记忆的真实和温馨。这些诗打开了1930年代新诗“荒原”批判意识的另一番视野,为新诗提供了“荒村”一角的鲜活影像。它们有很强的现代性,又把握艺术传达限度,既有模糊隐藏而又不失明朗清新。《游河》用象征怪诞的意象传达了憎恨批判的情绪。吴组缃以坚实沉执的诗笔,实践了浪漫呼喊——意象呈现——荒诞象征的多元抒情艺术的探索之路。

  • 标签: 新诗 嫩黄之忆 荒村 批判意识 多元抒情艺术
  • 简介:新诗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从时代潮流和新的生活中汲取活力,同时又要接通和保持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血脉联系,优化诗体结构,在革新旧体诗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如何从艺术内涵的融会贯通上找出使古典诗词艺术转化为现代诗歌艺术的内在逻辑,确是中国新诗形式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本文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的美学特征出发,围绕构成诗歌的"中国味"的主要因素--汉语诗歌的"象"、"韵"、"境"三个基本方面问题,略作探讨.

  • 标签: 诗味 新诗 韵味 意境 意象 中国
  • 简介:由于胡适的率先尝试,现代新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在一九一六年正式产生。表面看,新诗的出现似乎有些偶然,其实却是时代的发展所致。胡适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初步确立了新诗的独立地位,他的许多诗作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加以论述。

  • 标签: 《尝试集》 现代新诗 诗歌形式 思想意义 陈衡哲 一九
  • 简介:<正>三十年代末,残酷的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失望与痛苦,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的困惑与思索,以及中国新诗传统内部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动力共同酝酿着一股新的现代诗潮。最先敏感地反映着这一新趋势的是大学校园里的一批青年诗人,他们年轻而稚嫩的心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真切地了解西方现代派诗歌艺术发展到二、三十年代的状况,于是感觉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派诗歌艺术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因此自觉而热切地追求与西方现代诗潮同步。他们在文艺界有识之士和致力于新诗现代化

  • 标签: 中国新诗 西方现代派 诗歌艺术 现代派诗歌 三十年代 新诗传统
  • 简介:邂逅推着旧单车走出停车场习惯性张望一熟人也许还沾亲带故从街对面踱过来了不想解逅赶紧躲急中生智一转身埋头去看墙上小广告有张照片模糊似乎真有我认识之谁刚刚失踪笨得就像电视剧里的中年特务卑鄙地向后斜乜着眼我早就背叛了那些亲密关系那些烂熟那些心心相印我害怕被推心置腹再次逮捕心扉关闭多年已经生锈事先没有约定谁敢敲别人的

  • 标签: 自行车 世界文学 道法自然 写作 小汽车 天人合一
  • 简介:本文结合当前诗坛理论与批评的不正之风,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批评进行了研究,指出闻一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上,都不随波逐流而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他注重新诗的艺术质量,力促新诗的艺术建设;他注重新诗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建设;他提出新诗格律理论并领导新诗格律运动.所有这些,对于新诗艺术建设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他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理论与批评精神、态度、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与效仿.

  • 标签: 闻一多 新诗理论 批评 民族文化精神
  • 简介:本文认为,后新诗潮受20世纪西方"语言转向"的影响,在特殊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以语言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力图剥离社会强加给语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秩序,在"语言还原"的过程中,抵达生命的平真状态.

  • 标签: 新诗 语言转向 本体自觉 语言哲学 伦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