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从“辨明新诗与旧诗的性质”入手,探讨“新诗的前程”,是废名《谈新诗》的问题和方法。废名从“诗的感觉”入手,把新诗的源流上溯到晚唐的“温李”乃至六朝,为新诗发展寻找源头活水。废名标举“诗的内容”,是希望打破对旧诗形式的迷恋,同时为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正名。废名以“内容”为本体的诗学观,颠覆了传统诗学的形式本体观。废名的“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的新诗观念,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势,他和朱自清所见略同,但早于朱自清。

  • 标签: 废名 谈新诗 诗的感觉 诗的内容 本体
  • 简介:1935年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对中国新诗十年的历史进行了整体评述。朱自清的新诗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十年。将朱自清的新诗在他对这段历史的评述中进行讨论会更为贴切与深刻。

  • 标签: 朱自清 新诗 中国新诗十年
  • 简介:在现实中,高中阶段新诗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古体诗和新诗数量相等,可见教材编者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由于教师审美素养欠缺、功利性心态作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因素,新诗教学渐渐走入困境。为此,探索如下路径:促进感发,激起学习兴趣;整合教材,勾连相关篇目;引导创作,提升语用能力。

  • 标签: 促进感发 整合教材 引导创作
  • 简介:西川:远方,以及远方的传说一如光中的马匹,在诗人笔下生发出灿烂的花枝。循着古老的声音,诗人踽踽独行在神祗消失的大地。油漆剥落的世界,圣者幽渺难寻。就这样,诗人义无反顾地融入了那片“看不见的风景”。灵魂出窍的时刻一再地发生:夕光中,一只闲暇的蝙蝠感动了诗人,使他久久停留在那片城区,在他长大的胡同里。

  • 标签: 西川 新诗 诗人 传说
  • 简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研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诗写作作为突破口,构建新诗写作课程,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 标签: 高中语文 新诗 写作指导 表达 创意
  • 简介:“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倡导白话代替文言,“活”语代替“死”语,而当时国语尚处于建设过程中,白话的成分相当复杂的。除了胡适所说应该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对来自不同区域的作家来说,“活”语与其各自秉持的方言因子难分难解。

  • 标签: “五四”时期 文体建构 方言 新诗 “五四”文学 《儒林外史》
  • 简介:“唐诗解构”是洛夫近十年来重点进行的诗歌艺术探索。用当下的思维,体会唐诗所表达的古代生活与情感,并用精美的新诗语言,对50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进行别出心裁地重写,每一首都是精巧的小诗,表现了作者超乎常人的敏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可给当代读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对读者体悟唐诗的意境与美感产生独特的启发意义。这些作品陆续发表后,深得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工程,显示出大诗人洛夫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 标签: 唐诗 洛夫 解构 出版 诗集 艺术生命力
  • 简介: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新诗批评在呼唤一种综合性的审视,当然,这将是也只能是一种“贴身的审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是一种历史化的审视。把握历史不仅是人的一种欲望,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的概念一般当然是指过去了的、已经静止的过程,但历史的根却是现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并非一句空话。

  • 标签: 新诗批评 综论 历史化 当代史
  • 简介:在教学观念不断革新的教学背景下,各阶段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填充,各版本教材的编制者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文章的选择,旨在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十分重要,它与古诗词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白话描述下也极具意境与美感。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就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策略展开详细的探讨。

  • 标签: 中学语文 新诗教学 审美教育 运用策略 问题分析
  • 简介: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不但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科学学习理念的重任,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美学意识的内在要求。新诗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审美性,基于此,了解新诗教学于审美意识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十分必要,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轨迹。

  • 标签: 初中语文 新诗教学 审美教育
  • 简介:当代性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时间线索,另一个是空间范畴,新诗也只有在这个时空体中才呈现出它的当代性面目。在时间体系中,新诗有近百年的写作史,在断裂与危机中不断创生与前行。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危机意识,新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新诗早期写作者对新诗前途的担忧,在今天看来虽然已经不能成为主要话题,但我们有理由向这种忧患意识致敬。

  • 标签: 主要话题 时间线索 时空体 空间范畴 全球化理论 内在驱动力
  • 简介:新诗象喻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藉不足的理论钥匙;而在“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等中西诗学的矛盾之处,他们也探索了增强新诗艺术魅力的不同路径。这种对中国传统与外国诗学的“化合”原则及方法,不仅对新诗建设富有启迪意义,而且对整个新文学建设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新诗 “兴” 象征 整合
  • 简介: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探讨“诗歌”一词使用背后的意义以及与之有关的新诗发展方向,围绕“诗歌”在新诗产生之初至20世纪20年代的被使用来展开。首先列述“诗歌”一词被使用的情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探析使用原因的分歧与共同点。“诗歌”被使用背后的主张是:创作新诗应该即兴而发;以民歌为参考向民歌学习;新诗应入乐歌唱;新诗的即兴而发,可以直陈诗情,获得不同于古典诗歌的新的审美模式;向民歌学习的“民众化”在20世纪20年代没有成功;诗与音乐各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诗不必人乐歌唱。最后讨论,新诗音律的实践:胡适倡导“自然的音节”,郭沫若的“内在律”,新月派创新诗格律的努力。

  • 标签: “诗歌” 新诗 格律
  • 简介:(一)阿甘本(GiorgioAgamben)在《活在幽灵中间的利与弊》("OntheUsesandDisadvantagesofLivingamongSpecters")一文的开头,让我们重温了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Tafuri)关于"威尼斯之‘尸’"的论说。按照塔氏的意见,在威尼斯这样的古城举办世界博览会,无异于猥亵地"为尸体梳妆打扮、涂抹口红",最终招致的结果只能是"一具尸体在我们眼前溶解"。

  • 标签: 世界博览会 古镜 生命形式 白话新诗 废名 梳妆打扮
  • 简介:泛舟诗海,我们可以发现彼岸并无准绳。乌青可以用戏谑的口水颠覆传统,坚守传统的诗人自然可以凭借语言和质地固守诗歌精粹。读了诗人、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刘燕的诗歌近作之后,脑海中浮现出其建构的古韵。诗人坚持行路,寻觅"朱雀桥"似的古意足迹,亦关注其旁的"野草花",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刘燕总能从那些传统的语境中发现新诗的美感;诗人坚守责任,她不仅关注自然生活,更将诗意的目光投向历史、政治,揭示当下中国的种种迹象,更站在民族精英的角度,审视一切“王谢之燕”。由此可以断定,刘燕的诗意王国是建立在民族担当的博大情怀上的复古堡垒。

  • 标签: 刘燕 诗歌作品 新诗集 朱雀桥 传媒学院 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