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诊断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以期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受的TPPA试验且结果显阳性的11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母亲接受治疗的情况分成两组,即治疗组65例和非治疗组45例,分析各组中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中确诊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9.23%,非治疗组中发生率为35.56%;治疗组中疑诊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4.56%,非治疗组中疑诊发生率为11.11%;治疗组中单纯TPPA阳性发生率为86.15%,非治疗组发生率为53.33%。非治疗组的确诊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中单纯TPPA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治疗组,且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者中,脏器损害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是皮肤、血液系统和肝脏;24例确诊和疑诊患儿中22例患者经治疗后2年无复发。结论:母亲在孕期积极治疗对新生儿出生后的先天性梅毒的症状影响较大,先天性梅毒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儿科医生应加强对该类疾病的了解,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梅毒 多系统损害 临床特征 治疗措施
  • 简介: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对其适应症、干细胞动员、预处理及去除T淋巴细胞方案及远期疗效等仍有争议。但只要我们抓住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就能有效治疗SLE。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移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 简介:报告1例上唇粘液表皮。患者男,42岁。因上唇反复溃烂渗液10年余就诊。患者上唇唇中线处可见一大小约0.8cm×1.0cm的创面,表面可见黑色痂皮覆盖,中间有裂口深及唇肌,挤压有少量渗液,创缘界限清楚,稍高出创面,创周组织肉芽无明显异常。皮肤镜下可见创面血管粗大丰富,创缘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皮肤病理显示:真皮内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鳞状上皮细胞瘤团,其上见粘液细胞,并见粘液腔内较多粘液和粘液细胞,少许中间细胞,少许细胞呈异型;间质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病变浸润性生长到横纹肌。诊断:上唇粘液表皮

  • 标签: 粘液表皮癌 上唇
  • 简介:报告1例浆细胞性唇炎。患者女,78岁,右上唇持续性红色斑块2年,斑块质地柔软,界限清楚,表面轻度糜烂。皮肤组织病理显示粘膜固有层多量浆细胞浸润。诊断为浆细胞性唇炎。

  • 标签: 唇炎 浆细胞性
  • 简介:报告1例浆细胞性唇炎。患者男,56岁,反复下唇糜烂伴疼痛4年余。皮肤科检查:下唇黏膜轻度红肿,见不规则糜烂,表面见少许黄色渗出物及红褐色结痂;口腔、龟头及肛周黏膜未见类似皮损。病理检查:真皮浅中层呈带状密集炎症细胞,主要为大量成熟的浆细胞、中等量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诊断:浆细胞性唇炎。治疗上予以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每天2次,4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随访4个月无复发。

  • 标签: 唇炎 浆细胞性 他克莫司
  • 简介:脉管畸形的诊疗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疑难性问题。相对低的发病率以及多个不同学科各自为政的诊疗,造成了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经验不足。脉管畸形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首先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同时其精确诊断要求深刻理解胚胎发育、病理生理的相关背景知识,熟知各种脉管畸形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形态学特征。

  • 标签: 脉管畸形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背景:Behcet病(B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口腔黏膜和生殖器皮肤/黏膜的复发性疼痛溃疡,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创伤愈合中的有效性,它可能对治疗BD的口腔溃疡(OU)和生殖器溃疡(GU)有效。目的:旨在确定局部外用G-CSF治疗BD的OU和GU的有效性。方法:根据Behcet病国际研究小组的标准诊断为BD的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参与研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观察,记录在此期间的所有发病情况。此后给予患者局部OU外用G-CSF4×120μg/d,连用5d,和(或)GU4×30μg/d,连用5d,治疗后随访3个月。研究期间全部患者未使用并发的疾病特异性药物或免疫抑制性的外用或系统药物。结果:对比之前接受的治疗,7例用G-CSF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创面愈合时间降低了,并减少了OU和GU的疼痛。但治疗后一段时间,G-CSF在OU和GU的愈合时间和疼痛严重度的有效性并不持续。结论:G-CSF对BD患者的OU和GU的愈合时间和疼痛严重度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但鉴于G-CSF的费用高昂、制剂不实用,不能够治愈本病,因此G-CSF仅用于部分选择性患者的治疗。(1139~1143译)外用...

  • 标签: 刺激因子 口腔生殖器 因子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研究,探讨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S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8~-T细胞内IL-2、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FN-γ、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Thl/Th2型细胞因子及Tcl/Tc2失调,这在C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流式细胞术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报告1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女,40岁,左手拇指伸侧肿物10年,无自觉不适。皮损组织病理示:可见大量组织细胞,胞核呈泡状,大多数胞浆见含铁血黄素或脂质。可见特征性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分布于纤维化区域内。诊断:腱鞘巨细胞瘤。治疗:手术切除。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 简介: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细胞病变效应和包涵体侵入细胞过程进行了介绍.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体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内包涵体类型,精液中生精细胞内检出的6种包涵体类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由病毒感染对精子运动的影响和生精细胞凋亡与男性不育,进行报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 包涵体 多发性骨髓瘤 精子 生精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单一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单一核细胞在HSV-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HSV-2(333株)感染单一核细胞,于病毒感染1,3,5,7日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a、IL-6的含量。结果HSV-2感染后1日,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显著降低。HSV-2感染后1,3日,单一核细胞分泌IL-6水平显著降低,以后,病毒感染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逐渐增高,到第7日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HSV-2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HSV-2致病和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一核细胞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