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终南别业》一诗并非传统理解的那样书写王维徜徉于山水自然之中悠然自得的心境,而是王维最初隐居辋川的内心痛楚和悲苦的深切说明。诗中传达出王维对为官与隐居的深刻思考及其隐约的清狂个性。生当盛世,王维的悲苦可以通过佛教义理、山水自然和朴素人情获得一定程度的消解,但诗人个性与社会政治的必然冲突,却决定其悲苦无法彻底消解,只能终生郁结。

  • 标签: 终南别业 清狂 悲苦 消解 郁结
  • 简介:采。《故事新编》是半个世纪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百年孤独》是七十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青年理论家殷国明从中西文化、文学发展的跨越时空的比较,论述了二十世纪小说艺术更新的大趋势,视野广阔,相信会给读者一些新的启示。小说批评的发展有赖于正确的然而也必须是多样的批评观念的建立,本刊有志于此久矣,本期黄书泉和吴亮的争鸣、朱向前的见解,未必是全面阐述批评观念的力作,但却也反映出批评界活跃的思考。

  • 标签: 故事新编 百年孤独 小说艺术 鲁迅 二十世纪 传统小说
  • 简介:<正>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期间,拜读了吴新雷同志的《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及其文学渊源》,认为曹雪芹以清瘦为美,黛与钗是“清瘦”与“痴肥”的对立;瘦雅肥俗是继承了“贱肥贵瘦”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曹雪芹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对此说有

  • 标签: 曹雪芹 审美理想 兼美 红楼梦 林黛玉 理想美
  • 简介:山西省绛县自2004年以来,结合实际,推广“警官村官”的农村治安防范模式,由基层民警担任所在乡镇村庄的兼职法制副书记或村委副主任,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 标签: 农村治安 绛县 防范模式 基层民警 社会效果 山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当山樱花开满山涧时他把权柄遗弃在人群中回到南田,栖迟故里他守着他的三亩茶园晒着太阳,一坐就是半天他目送夕阳西下迎接下山的牛羊,

  • 标签: 故里 刘基 南田 夕阳
  • 简介:《醒世姻缘传》中的“杨无山”就是明末顺天巡抚杨鹗。书中所描写的各种自然灾害当为崇祯十四年之前山东、山西自然灾害的糅合。李粹然、杨鹗的赈灾义举,当在崇祯十二年六月至崇祯十四年三月之间。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杨无山 杨鹗 赈灾
  • 简介:粤剧泰斗马师曾不仅是一位粤剧革新的先驱者、粤剧编剧家、杰出的表演者,同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为粤剧所作的创举不仅对粤剧发展影响深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深为后辈敬仰。我们在缅怀他的同时,不仅要学习他的戏,更要学习他做人,戏剧行内的通识——艺德比艺术更重要。从艺术大师红线女老师口中,我们了解到他艺术上、品德上的一些点滴。虽所知不尽全面,但仍能感受到这位粤剧泰斗的高风亮节与才华横溢。

  • 标签: 艺术大师 马师曾 粤剧 红线女 爱国主义精神 先驱者
  • 简介:21世纪初"中间代"诗人的集体亮相无疑成为当代诗坛中的重大事件,虽然他们最初的出场有"你不给我位置/我们坐自己的位置/你不给我历史/我们写自己的历史"(潘默子《献给70年代人》)的焦虑之惑和冲动之感,但在对"中间代"以及"中生代"的命名及其争鸣过程中,越来越明确的是,大多数的诗人与诗歌研究者们都能够以理性而客观的态度,从艺术美学和诗学建设这样两条相行不悖的路径来探讨这一现象,从而使更多的人又开始关注当代诗歌的今世前

  • 标签: 诗歌精神 当代诗歌 当代诗坛 兼论 创作特征 王小妮
  • 简介:1人要告别无知都离不开启蒙.一般意义上的启蒙是指开化和开发人的智力,比如对儿童或初学者进行教育,使之得到某些方面的入门知识或技能等,因此可以说,启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但18世纪以来,启蒙有了它特定的含义.康德不愧是人类思想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在回答什么是启蒙时这么说:"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未成年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知性";"启蒙就是把人们从黑暗的中世纪解放出来"①.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特定含义上的启蒙则比西方国家迟了一个多世纪.

  • 标签: 启蒙思想 鲁迅 人物 简论 现代 梁启超
  • 简介:曹雪芹在小说创作中对镜鉴的重视,及对“风月宝鉴”的着意刻绘,与明末清初众多戏曲作品以镜鉴为主要意象的创作风尚之间有一致性。《红楼梦》小说与吴伟业《秣陵春》、朱佐朝《石麟镜》、智达僧人《归元镜》等传奇的相关内容,皆有一定的关联性。故此,曹雪芹小说中的镜鉴意象构建,曾经汲取明清戏曲文化的养分,且又在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中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内涵与哲学意蕴。此外,《红楼梦》小说的“前书”之一《风月宝鉴》,在命名上受到明清戏曲“以镜为名”文化风习的影响,叙事文学的不同文体之间的关联也由此可见。

  • 标签: 萧郎镜 风月宝鉴《石麟镜》 《红楼梦》 《归元镜》
  • 简介: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学者多关注唐代军事、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诗人游边出塞的现实经历在文学中的反映。对于唐代边塞和异域风情音乐在内地持续流行的艺术背景却失之考察。具有边塞和异域风情的音乐环境对于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琴、琵琶等异域乐器以及边疆和异域进献的《凉州》《伊州》《石州》《柘枝》等大曲,加之中原的乐器如琴、本土音乐如《水调》也都沾染了边塞和异域音乐的风气,为唐代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持续的生成性文艺土壤。唐代以具有边塞和异域音乐风情的乐曲来配合演奏诗人的边塞诗作品,促使了唐代边塞诗在乐府环境中的持续繁荣。大量诗人虽无亲临边塞的经历,但是他们借助音乐想象,也创作了大量乐府边塞诗。“亲历边塞”之外的“想象边塞”,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半壁江山。

  • 标签: 唐代 音乐 边塞诗
  • 简介:本文质疑《红楼梦》翻译评论中的两种做法:一、考察时“只局限于词汇层”;二、批评时套用“西方霸权”观念。笔者认为较公允的做法是:研读译文必须关注语篇的连贯性(coherence),而不宜只是孤立解读译文中的单词或词组。此外,西方的译者确实用了归化手法,但是,译本中不少证据显示译者和出版社并无“掩盖佛教信仰”的意图。霍译本封底标明《红楼梦》主旨涉及Buddhistbelief(佛教信仰),足可昭示真相。最后,本文认为霍译本的“杂合现象”甚为明显。

  • 标签: 红楼译论 论述手段 “西方霸权”观念 篇章语言学 杂合
  • 简介:该文认为。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全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

  • 标签: 地域文化研究 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 巴金 思维模式 文化特征
  • 简介:该文认为,巴金以一个作家的方式对《红楼梦》的艺术精神作了继承和发展,在《家》中,则主要表现在对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的塑造,特别是高氏三兄弟与宝玉形象的关系上,高氏三兄弟分别表现出了宝玉不同的三重性格,对于觉新,《家》更多的是将宝玉身上对传统顺从的一面加以继承。

  • 标签: 《红楼梦》 《家》 贾宝玉 继承发展 巴金 性格
  • 简介: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谈论诗人尤其是同一个生存空间的诗人群体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身后的地方背景和个人命运,想到一个个诗歌文本与“社会学”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尽管这种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式肯定存在着问题,但是在一个愈益消解地方性知识的时代,在人人关注火热繁杂的“现实”甚至公共话题的时候,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诗人群体 《滇池》 差异性 专辑 青年
  • 简介:发表在二○○八年《西部·华语文学》第八期上的《一九四八》是著名作家尤凤伟新近发表的一部以解放前夕农村“土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自“土改”事件发生以后,以此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并不少见,仅新时期以后,

  • 标签: 长篇小说 尤凤伟 土改 权力 叙事 爱情
  • 简介: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诗歌与整个文学的人气候一样,无可回避地遭遇着读者困境。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内向性文体,甚至远不如小说、散文容易为读者接受,目下,写诗者虽不乏其人,但从整个文学现状看,诗歌还是面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所谓读者困境,是指诗的读者渐呈下降趋势,诗主要处于一种执著的写作状态,而不是热烈的阅读状态。

  • 标签: 中国诗歌 读者接受 下降趋势 写作状态 阅读状态 内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