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自从现代美学诞生后,审美与自由的关系就成为美学与文论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将现代主义美学主张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理解的审美自由作一番比较,指出,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审美自由,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话语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二者的理论指向和目的不同,前者企图以精神和感性的超然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秩序化和同质化,带有浓厚的审美乌托邦幻想色彩,后者主张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来反对资本主义异化和物化现实对人的奴役;二者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不同,前者简单地批判反对社会现代性,后者从历史进步的高度于批判中赞成肯定社会现代性。

  • 标签: 审美自由 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 非功利 实践
  • 简介:G.A.科恩在建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的过程中,批判了推崇自我所有原则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他先反驳了推崇自由、反对平等的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诺齐克;而后又重审了为平等留有余地的左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斯坦纳的构想。在协调'自我所有'与平等无果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在次富裕社会施行'自愿平等'的策略,并得出'平等主义者必须摒弃自我所有原则'的结论。科恩的研究不光为其平等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回应自由主义的攻击提供了思想后盾。

  • 标签: 自我所有 自由意志主义 诺齐克 斯坦纳 平等
  • 简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多米尼克·洛苏尔多教授早年求学于德国,曾担任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国际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思想学会主席,在欧美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众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经比利时友人MariaMcGavigan教授的推荐与约请,笔者同王成军博士一道,有幸于2014年10月24日上午访谈了在巴黎索邦大学进行新书推介的洛苏尔多教授;这次访谈历时5个小时,涉及洛苏尔多教授的个人经历(包括思想历程)、主要学术贡献等诸多方面。洛苏尔多教授于2016年春天访问武汉大学,笔者得以再度与这位意大利学者进行了几次长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思想背景、自由主义批判等观点。本次编译的访谈录主要以巴黎访谈为蓝本,并穿插了武汉访谈的部分内容,围绕着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关联、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在世界反殖民斗争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

  • 标签: 价值访 学者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意大利学者
  • 简介: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启迪意义,在于它从人格塑造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性原则,即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生成和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矛盾的和谐解决。马克思关于理想人格的实现的思想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 标签: 和谐社会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 理想人格思想
  • 简介:党的七大在中共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5年在纪念七大召开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集中展示了七大的精神,是研究七大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整体材料。

  • 标签: 毛泽东 党的七大 报告 讲话
  • 简介:"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CCTs)是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社会政策。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其作出了批评。CCTs将来自税收的基金按照小额、有条件的形式分配给那些"理应贫困者",并将此作为缩小贫富差距、管控贫困规模和限制反政府意见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部分。本文认为,这种社会政策模式尽管能够在短期改善最贫困人群的现状,但是也会导致工资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并使得贫困不断再生产自身。此外,CCTs与新自由主义天然联系在一起,是最适合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本文所描述的益贫式增长能够更快地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扩大公民权益,并打破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贫困和不平等的再生产。

  • 标签: 新自由主义 贫困 不平等 社会政策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 益贫式增长
  • 简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干扰。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包括市场经济有没有社会制度属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不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可以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否排斥计划等。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原则性分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给予正确的回答。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 简介: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有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论述,完整构建起社会主义“共享”理论体系,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期和远期发展走向。作为远景目标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高度生产性、直接社会性与普遍可分享性的高度统一。而当今物联网经济正在逐步构建起的“分享主义平台”,初步呈现出这种有机统一的可能性.并正成为市场、政府之外当代社会有机体的第三构成元素。促进“分享主义平台”碎片化的“联合”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化,可以在“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统一中,不断推进“渐进共享”的进程.使“生产性”与“可分享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升,进而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并在全球价值和道义制高点上,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方向。

  • 标签: 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 新时段
  • 简介:洛克首次将财产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并通过自然法和自然理性来论证其合法性。这一论证模式意味着,财产权是一种天赋权利,它的合法性是不言自明的。与洛克不同,黑格尔从理性哲学的原则出发,将财产权看作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定在形式,因而,财产权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而且,因为财产权只是最初的一种定在形式,所以它必定在更高的定在中被扬弃掉。关于财产权的这一理解,既肯定了财产权的合法性,又强调了这一合法性的限度。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 财产权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两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法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分析了自由竞争阶段的生态问题的特点,无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许多新的特点。基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脚踏车式的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巴兰、斯威齐以及史奈伯格等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浪费等而导致的生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学
  • 简介: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简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论”“市场决定论”有本质的区别。新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哲学为基础,主张全面私有化、非调控化和金融自由化基础上的市场决定性作用,既脱离了中国国情,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背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科学管控为条件,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前提,以开展平等的对外经济关系为导向,划清与新自由主义的界限。

  • 标签: 市场决定性作用 新自由主义 公有制 私有化 社会主义改革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开篇到结束,在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如何把握这种辩证关系,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理论依据。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具体环节、具体制度区别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哪些是应该改的,哪些是不能改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开放30多年,两种改革观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争论始终离不开对国有经济针锋相对的不同认识。这说明国有经济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废。否定国有经济也就不可能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复存在,更谈不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改革方向 国有经济 两种改革开放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旨在批判、改造和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另辟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其中,最具影响的莫过于赖希的微观革命论和性革命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革命论和爱的说教以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他们着力于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出发去重塑人和社会,同时也并不否认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管如此,由于他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心理特征,把心理层面的变革看作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根本内容,却无视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对一般(而非个别)心理问题的决定作用,从而颠倒了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最终陷入了乌托邦式的解放幻象。

  • 标签: 精神分析学 人的自由和解放 抽象的人 解放幻象
  • 简介:2006年9月21日至22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举办,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知名品牌“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一个分会,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伦理研究机构:有经济伦理国际奥委会之称的“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学会”(ISBEE,该学会作为合办者派出了5位不同国籍的执行委员与会)、由国际高层企业家领袖组成的著名Caux圆桌会议、美国圣母大学、中国伦理学会、上海伦理学会等。国内外知名经济伦理学专家学者和企业家40余人与会并提交了论文。

  • 标签: 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国际企业 市民社会 研讨会综述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
  • 简介:<正>2010年11月1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暨学科战略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重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哲学学部副秘书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主持,哲学学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

  • 标签: 学术自由 基础研究 创新意识 哲学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