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族性和审美民族性问题是德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德国古典美学,因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在德国启蒙主义美学中,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都把审美民族性作为形成德意志民族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古典美学同样十分重视审美民族性,康德、席勒、费希特、黑格尔都把审美民族性作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象征。一直到1870年代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为止,审美民族性问题都是德国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 标签: 民族性 审美民族性 德国启蒙主义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
  • 简介:自然与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沟通自然与自由观念,达成自然与自由的和谐。但是康德立足于先验的立场所确立的"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对现实不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席勒通过游戏冲动来沟通自然与自由,而黑格尔则通过理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最终达成了对自然与自由观念这一"历史之谜"的求解。

  • 标签: 自然与自由观念 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
  • 简介:<正>《黄帝内经》早就指出:“笑乃七情之首,能化雍滞,通气血,有益智健脾之效。常笑之,延年也。”在当代这个开放改革,充满笑声的年代里,“笑”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益智延年了。不管是从社会学、生命学、教学学,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笑”都有不可忽视,甚至不可估量的功用和价值,可是,由于受极左思潮和其它原因的干扰影响,中华民族审美品格中的喜剧意识和喜剧审美力已严重地遭到削弱和摧残。对“笑”的认识,于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知其然而不太知其所以然。尽管近年我国喜剧美学的研究和喜剧艺术的

  • 标签: 喜剧美学 三题 蒲松龄 《狼》 陈康 太阳
  • 简介:德国那样具有如此丰富文学遗产的国家,在世界上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所以德国电影工作者们积极地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近年来他们同电视台密切合作,而电视台也鼓励和资助改编文学名著的影片。然而这些影片过份地力求原封不动地再现古典文学世界,以致极少有可能成为认真讨论电影和文学关系问题的对象。非常引人入胜的是那些所谓“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的改编影片。

  • 标签: 作者电影 古典文学 德国 电影工作者 文学遗产 文学名著
  • 简介:在很多欧洲电影里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一般有很重要的聚会主人会从瓷器柜里拿出成套的餐具供宾客使用。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镜头,虽然摄影师没有给餐具一个特写,但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扫过长长的餐桌.你似乎能从中感受一份庄重和仪式感。欧洲人会用家族祖传的餐具款待贵客,而能够被代代相传的餐具应该是具有艺术感和高品质,值得被收藏,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光彩照人。

  • 标签: 美学 德国 欧洲人 餐具 摄影师 艺术感
  • 简介: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 标签: 感应美学 咸卦 无心之感 私欲之感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其翻译也至关重要。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探讨了诗歌的英译,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议论中几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以及诗歌美的具体体现。将理论与翻译实例结合,欣赏诗词英译的魅力,同时为今后的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思考。

  • 标签: 美学 理论 表现
  • 简介:  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画苑里的一朵奇葩,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产生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门类,演变成工笔、写意两大表现形式,创造了以线条、笔墨为主的绘画,凝结成讲求意境、气韵的艺术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品格.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传统绘画可谓独树一帜,犹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令人仰止.但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接受了来自西方的科学、哲学及美学影响后,中国人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义.中国现代美学不仅可以从中国古典美学那里找到同质的因素,甚至完全可以从中国古典美学那里寻求答案.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之源,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情感和文化特性的根本表现.……

  • 标签: 中国美学 浅谈中国 美学意义
  • 简介:<正>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接受理论,源远流长,理趣并生,接受静雅,妙悟静照,物我两融,天人契合。其接授理论,瑾瑜纷呈:接受心境、接受方式、接受思维、接受移情、接受境界。各显奇彩,各尽其妙。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本文(作品)的理论,提出接受者(读者)中心论。把研究的视点从本文转移接受者。而中国古典美学,早已在读者身上做文章。今天是历史的继续,古今中外皆然。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有人反对这种古。已有之的提法,然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确非独家专利。请看中国古典美学家在接受理论上的言简意赅之论。

  • 标签: 妙悟 中国古典美学 接受理论 接受心境 接受者 接受主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概况分阶段作了系统的评述。对各时期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均有扼要而中肯的评介;同时,对论争激烈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也作了归纳和展望。资料丰富,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供美学研究者特别是美学史研究者参考。

  • 标签: 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美学史 中国美学范畴 美学研究
  • 简介:“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经历长期的历史嬗变,为中国历代文学学者广泛使用,在诗话、评点、画论等中国艺术哲学文学批评领域中频繁出现。古典美学领域中的“静”,超越外部表现形式看似静止的主体情态,返照主体精神世界,寄寓人类千百年来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 标签: 静范畴 超越性 审美追求
  •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东方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世界的园林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环境关学。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法师自然”是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是环境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 标签: 古典园林 环境美 自然美 艺术美
  • 简介: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是"生命化"批评,生命化文评以文气说为中心。文气说认为艺术主体的精神内蕴与文学作品的风格相表里。文气说铸造的美学范畴来自人物品藻,而人物品藻用今天的观念看就是以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心的审美。这种审美实际包含着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心的美育观念。而这种人格精神的提升与修养就是中国美学的工夫论,工夫论认为艺术的审美体验与作家的性情特征相关,不同的审美境界可以看作是以气的工夫修养为境界的人格生命不同向度的呈现。从工夫论来看,中国文艺批评中的审美范畴既是对审美对象的描述,也是对艺术家的精神境界的描述。中国文评的审美范畴是人生境界与艺术创造结合的产物,而非像西方的美学范畴那样,仅仅是作为审美的现象出现的。而从艺术家精神的审美修养来衡量,诸多的美学范畴可以归约为气韵、风骨、雄浑这三种。

  • 标签: 工夫修养 审美范畴 人生境界 气韵 风骨 雄浑
  • 简介:摘要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文风情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与当时社会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古典时期康德和卢梭的音乐美学家纷纷对音乐美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浪漫主义时期更加追求个性化表达,从而推动各种音乐美学的诞生。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美学进行探究。

  • 标签: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音乐美学 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