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精神分析是一个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学科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精神分析研究的新范式,问世于20世纪末,以《神经精神分析》杂志的创办和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的成立为标志。神经精神分析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对当代心理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为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思路,为心理学研究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

  • 标签: 神经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 神经科学
  • 简介:神经精神分析是一种整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代表着当代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1999年《神经精神分析》杂志创刊,2000年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在伦敦创建,标志着神经精神分析的正式诞生。目前,神经精神分析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意识和潜意识、情绪和情感、睡眠和梦以及临床实践等领域。神经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解决心理学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路线的分离与对立提供新的视角和平台,为心理学中不断涌现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神经精神分析学 神经科学 精神分析学 跨学科
  • 简介:20年代初,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留学日本的郁达夫,满怀创造的激情,在短篇小说《沉沦》的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分析,做了热情的借鉴与大胆的尝试。作品描写了一个“五四”时代的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作

  • 标签: 精神分析学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 郁达夫 作家 潜意识
  • 简介:自20世纪最后十年至今,意识重新成为科学研究的“宠儿”,学界形成了一股跨学科研究意识问题的高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也同样致力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他们从对弗洛伊德的重新解读入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意识理论观点。索尔姆斯认为,意识就像是一种知觉内部的感觉器官,意识的内容即是感觉的资料、记忆的资料以及情感的内在评价,而意识的加工等同于产生感觉、知觉、思维和情绪的加工。潘克塞普在感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情感质概念,强调了情感在意识中的作用。达马西奥整合了意识的内容和意识的状态两种研究方向,将意识分为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

  • 标签: 意识 感质 情感质 核心意识
  • 简介:摘要本文先简述述弗洛伊德生平及著作、主要贡献,进一步探讨精神分析法,主要有无意识本能说,恋母情结及梦的释义三方面,最后对其作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 评价
  • 简介:郭沫若对《残春》的解释并不全面。《残春》弥漫着性欲与暴力的氛围。白羊既是爱牟对妻子与家庭的忠贞的体现,更是古希腊的神话中潘神的象征,代表不可遏制、带来毁灭命运的原始欲望。白羊把贺君之趣事告诉爱牟,意在鼓动爱牟无顾忌地疏泄内心欲望,坚定其出轨之决心。梦中杀子真正的凶手是爱牟,他欲用一石二鸟的方式清除自己与S姑娘结合的障碍——自己的妻儿,同时又不付出任何代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利科的解释或者巴特的含蓄意指一样,都是挖掘文本深层意义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郭沫若 残春 精神分析 白羊 爱牟
  • 简介:<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既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又是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这几年,我国文艺学界也曾一度出现过“弗洛伊德热”,关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方法的评介和翻译著作纷涌而出,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文艺中的精神分析方法作系统的考察,力图明确其在现代文艺诸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精神分析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作为一种支艺方法的存在价值。

  • 标签: 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主义 精神分析方法 存在价值 性欲 心理活动
  • 简介:神经精神分析是一个在整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神经精神分析学运用神经科学的方法与成果,试图检验、修正、扩展、完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实现对人类深层心理的动态研究。作为通过整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来理解大脑与心灵运动的神经精神分析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其所涉及的核心议题主要集中在意识问题、情绪问题、睡眠与梦问题这三大领域。神经精神分析既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场学术运动。神经精神分析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精神分析学 神经科学 交叉学科 神经精神分析学 跨学科
  • 简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深远。郭沫若的小说创作鲜明地印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郭沫若运用弗氏理论尝试文学创作的实践过程和创作成果,表明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思潮这一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命题,总结和展示了弗氏理论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弗洛伊德 小说创作 精神分析学
  • 简介:文艺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已由最初的意识领域深入到无意识领域.着重对作家深层的无意识的创作心理尤其是创作动机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我们对于人类这一古老而特殊的心理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

  • 标签: 创作心理 精神分析学 张爱玲 心理学发展 心理活动 创作动机
  • 简介:利奥塔作为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大量吸收的后现代理论家,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欲望的政治学。他试图以语言实用(简称语用)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并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叙事”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产主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局限,进而提出后现代话语是一种多元异质的话语“语用”。利奥塔的“欲望文本策略”是相对于受语法规则支配的“理性文本策略”而提出来的,它所表现的是以被压抑的文本叙述冲破规约性文本叙述。

  • 标签: 利奥塔 精神分析 语用学
  • 简介:精神分析使我们对《高老夫子》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桑"的重现和"嘻嘻"的重复发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黄三"代表着高老夫子压抑下去了的本能冲动,"万瑶圃"则象征着高老夫子的自我形象既非理性、非现实,又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理想。对精神分析技术炉火纯青的运用使得《高老夫子》成为鲁迅所完成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 标签: 《高老夫子》 黄三 万瑶圃 重现
  • 简介: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个非学院的心理学派,它强调用临床观察法研究人的病态行为,探索无意识、情欲、动机等人的深层心理,并以此对人的心理和人格做出解释。弗洛伊德、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大师,通过人的病态心理,探讨了宗教与人的心理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宗教对人心理建设的重要性的结论。

  • 标签: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弗洛姆埃里克森
  • 简介:“灯照亮了黑暗”——这句话既描述了灯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无论灯所照亮的是房间还是黑暗中的道路,无论灯所提供的是实际的还是象征性的光明,我们都与灯同在。这一“同在”包含着比实用性和象征性更为深广和完整的生命经验。实际上,灯的实用和象征性质都有其更深的本源: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只是从灯与我们生命的共属关系的多重维度中截取了一重维度。

  • 标签: 精神分析 生命经验 象征性 实用功能 维度
  • 简介:本文以国际上关于精神分析和电影的论文为对象,通过对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状况等具体数据分析,以移植与类比作为研究策略,概括出西方精神分析在电影研究上所运用的领域、方式以及动向。进而解剖我国电影研究在进行文本处理时对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运用。

  • 标签: 电影文本 精神分析学 嫁接 方法论
  • 简介:六十年来对《原野》的评价,不论是对其思想、人物,还是风格都存在巨大的分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的、政治的因素使然,另一方面也与《原野》文本的“神秘”有关。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通过对《原野》的布景设置的分析,解读文本的“神秘”,以期大家指正。...

  • 标签: 《原野》 布景设置 精神分析学 弗洛依德 现实主义
  • 简介:萨德(MarquisdeSade)的著作影响法国文坛至深,他对变态行为的描述无疑也是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先驱。然而,萨德的变态幻想并不止于想象,而是背后有着某种坚定的意志支持。而拉康(JacquesLacan)对萨德的阅读则试图找出这个晦涩力量背后的'理性'根据。在拉康眼中,萨德的《寝室里的哲学》(Laphilosophiedansleboudoir)不仅符合康德(ImmanuelKant)《实践理性批判》(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的理性精神,甚至补充并道出了其中的真理,因而彰显出其颠覆性的精华。于是,在精神分析所开启的欲望向度中,拉康让萨德和康德一起走在弗洛伊德的前面,让萨德继承了代表传统伦理学之转折点的康德,继而开启了精神分析的伦理学颠覆。而在拉康之前,萨德这个人的经验以及其著作的重要性从来没有以其伦理学面貌被发掘。本文随着拉康的阅读,一一检视萨德与康德彼此依存的一体性,道德律法与'绝爽'(jouissance)的关系,以及萨德的'二度死亡'(secondemort)与弗洛伊德的'死亡欲力'玄想。

  • 标签: 萨德 拉康 伦理学 绝爽 死亡欲力
  • 简介:文学是社会文化“镜像”的折射。美国现当代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别出机杼地描述了一个黑人家族跨越百年的辛酸“寻根历程”,作为整个黑人民族“集体寻根”时代缩影。可见,托妮·莫里森把文学视为与外部世界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一种及物性和关联性的精神活动。小说主人公奶娃承载着挖掘黑人文化历史的使命。本文基于人格特征是个人生理欲望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假设,对《所罗门之歌》进行精神分析解读,研究奶娃人格完善的诱因,从而总结出影响黑人人格完善的因素。

  • 标签: 《所罗门之歌》 奶娃 释梦理论 人格结构 基本焦虑说
  • 简介:弗洛伊德的文艺观和美学观从属于他的精神分析思想体系,带有一种医生式的,病态式的、居高临下式的思维。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对他的文艺观点加以批判继承,以便更好地指导具体的艺术实践。

  • 标签: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文艺观 美学观
  • 简介:《河流》中无处不在的水是能指网络中流通的客体。从河水、浴水到漏水、雨水……水的循环结构了主体间欲望的变形。小康因此染上的怪病不仅是未知的生理病变,也指涉了主体的欲望困境,它是专横的母性超我对儿子的惩罚。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未果的求医问卜,使小康逐渐脱落对他者的依附而体认到自我内在的不可能性。这也是一个放弃象征性父亲的权威,同时接受原始享乐父亲在场的过程。剩下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想象中去重获快感的完全满足。我们被允许迷失在充满诱惑的图像世界中,并将衍生出新型的自恋个体。

  • 标签: 蔡明亮 《河流》 精神分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