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术中定位放射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术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肠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术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肠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肠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和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 标签: 放射性直肠损伤,慢性 微创外科 Parks手术
  • 简介:摘要放疗通过放射线诱导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来治疗癌症,但肿瘤细胞中异常的DNA双链断裂修复往往会导致放疗抵抗,而表观遗传学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靶向表观遗传学相关的重要分子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放射增敏手段,但将表观遗传学药物与放疗联合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本文将对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放射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表观遗传学 放射性DNA损伤修复 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RBI)是头颈部及颅内原发和继发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关于RBI的发生机制,目前有血管损伤、炎症免疫反应和脱髓鞘等假说。其中,炎症免疫反应在RBI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MG)是脑内固有的免疫细胞,其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诱导的神经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对近年来MG在RB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放射疗法 脑损伤 辐射损伤 小神经胶质细胞 MAP激酶信号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养阴清肺汤对放疗肺癌患者放射损伤及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74例肺癌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组间具有可比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予以放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养阴清肺汤治疗。比较两组放射损伤、炎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皮肤损伤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肤损伤分级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IL-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IL-6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81%(4/37),低于对照组的29.73%(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肺癌患者采用养阴清肺汤治疗,有利于改善皮肤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和不良反应,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放疗 肺癌 放射性损伤 炎性因子水平 养阴清肺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早期放疗患者放射皮肤损伤预防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方法研究基于整群抽样法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早期放疗患者中选出8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放射皮肤损伤预防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放射皮炎反应、放射皮肤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放射皮炎反应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70,P=0.000,t=3.098,P=0.003);观察组放射皮肤损伤Ⅱ~Ⅳ度占比为38.64%,小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1、P=0.001)。结论恶性肿瘤早期放疗患者存在放射皮肤损伤风险,放射皮肤损伤预防管理方案在恶性肿瘤早期放疗患者中的应用,能降低放射皮炎反应发生率,缓解皮肤损伤程度。

  • 标签: 恶性肿瘤 早期放疗 放射性皮肤损伤 预防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3级放射损伤(RILI)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医院收治的84例行调强放疗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调强放疗后RILI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3级RILI)和B组(≥3级RILI)。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3级RILI的影响因素。结果84例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3级RILI(A组)53例,其中0级RILI患者40例、1级RILI患者8例、2级RILI患者5例,≥3级RILI(B组)31例,其中3级RILI患者18例、4级RILI患者10例,5级RILI患者3例;B组放射总剂量>60 Gy、同期化疗、肺接受超过某剂量照射的肺体积占全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V5)≥50%、肺V20≥30%例数比A组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总剂量>60 Gy、同期化疗、肺V20≥30%、肺V5≥50%均为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3级RIL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放射总剂量多、同期化疗、肺V20及肺V5高的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3级RILI的风险较高,临床上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3级RILI的发生。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低剂量辐射预照射对放射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20只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0 Gy)、低剂量组(0.5 Gy)、高剂量组(20 Gy)和低剂量预照射组(0.5 Gy+20 Gy),每组80只。将低剂量组和低剂量预照射组的小鼠于充分清醒的状态下放入固定装置中进行0.5 Gy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2周后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预照射组的小鼠进行麻醉,行20 Gy的高剂量X射线胸部照射。而对照组小鼠行模拟照射(0 Gy)。所有小鼠在完成照射计划后按照设计的时间点(24 h、1个月、3个月和5个月)进行处理,每个时间点处理小鼠20只/组。取小鼠肺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纤维化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单次高剂量20 Gy照射后1个月的肺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放射肺炎和少量胶原蛋白堆积,随着照射后时间的递增,病理改变越为严重;而低剂量预照射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高剂量组的轻。同时,除照射后3个月和5个月组的proSP-C蛋白外,低剂量预照射组的proSP-C和HOPX的mRNA和蛋白水不同程度地高于高剂量组。更为显著变化的是,高剂量组TGF-β1的mRNA水平在照射后5个月时是其他组的5.8~13.6倍。在照射后5个月,高剂量组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远高于低剂量预照射组(t=4.22、5.11,P<0.05)。同时,在照射后24 h和1个月的低剂量预照射组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剂量组(t=6.54、4.28,P<0.05)。结论生物组织接受0.5 Gy低剂量电离辐射预照射可诱导正常组织产生适应保护反应,进而对后续的治疗剂量的辐射产生耐受作用。

  • 标签: 电离辐射 低剂量 放射性肺损伤预防 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肠道细胞中色氨酸代谢限速酶的活性,而且协同产生多种催化酶直接影响肠道色氨酸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发现,在2~10.4 Gy范围内,多种肠道菌群来源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在全身照射后的小鼠外周血中明显减少,并与照射剂量负相关,可能是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的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来源的色氨酸代谢物吲哚丙酸、犬尿喹啉酸、吲哚-3-甲醛,肠道芳香烃受体激动剂、肠道色氨酸代谢限速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均具有辐射防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参与的色氨酸代谢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征和作用,筛选对肠道急性辐射损伤具有防护作用的色氨酸代谢物,可能有益于研发有效的诊治手段。

  • 标签: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肠道菌群 色氨酸代谢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重要的成纤维细胞因子,其表达水平能反映肺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放射损伤(RILI)包括早期的放射肺炎(RP)和晚期的放射肺纤维化(RIPF)。RP向RIPF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TGF-β1表达水平的升高。了解及掌握TGF-β1在RP和RIP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RIL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TGF-β1在RILI发生过程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放射性肺损伤 放射性肺纤维化 促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讨论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由工业用X-RAY检测仪所致的放射皮肤损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手外科接诊的36例线路板钻头异物存留后并发工业放射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16例就诊时已出现特征皮肤损伤;20例就诊时未出现特征皮肤损伤,行异物取出术后出现。36例患者钻头刺伤后出现特征皮肤损伤时间为6~10 d,平均7.8 d,皮肤破损面积为1.0 cm×1.0 cm~2.5 cm×5.0 cm。明确诊断后采用清创、烧伤膏外涂、伤口换药等治疗,就诊时已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再行异物取出术。结果36例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创面愈合时间为22~42 d,平均30.6 d。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6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永久脱发,手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患者被线路板钻头刺伤后接受工业用X-RAY检测仪照射是主要病因,通过询问病史、出现特征皮肤损伤可明确诊断,需和伤口感染、丹毒、湿疹等相鉴别,通过对线路板厂工人进行健康宣教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 标签: 手损伤 治疗结果 异物 放射性皮肤损伤 红斑
  • 简介:摘要放射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 RBI)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病程不可逆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胶质细胞激活是RBI的主要学说之一,靶向胶质细胞防治RBI是当前研究的热点。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转录后调控因子,已被证实参与调节胶质细胞辐射敏感性,炎症类型转化,自噬,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等相关通路,从而介导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炎症级联损伤及神经功能修复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以RBI与miRNA-胶质细胞调控网络的联系为基点,概述了当前可用于防治RBI潜在的通路与方法。

  • 标签: 放射性脑损伤 microRNA 胶质细胞 调控网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该篇继续教育对PET用放射金属核素进行概述,介绍了基于其制备的放射示踪剂的应用,重点阐述最常用的PET放射金属核素68Ga、89Zr和64Cu及其优缺点。

  • 标签: 68Ga 89Zr 64Cu PET放射性金属核素 诊疗一体化
  • 简介:摘要外周血管疾病(PVD)是一种影响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导致骨骼肌缺血、间歇跛行,更严重的则会导致截肢和死亡。由于常规的临床指标对骨骼肌生理学局部改变的评估并不灵敏,所以这类患者的疗效评估可能相对困难。应用PET和SPECT等技术对下肢进行放射核素显像,可无创地定量评估PVD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亦可与临床指标和其他显像方法形成互补。该文讨论了放射示踪技术评估PVD的应用进展,并突出了分子影像学在临床的最新应用价值。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SPECT PET 灌注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放射肠炎(RE)肠黏膜修复的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将RE模型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1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 d),每组10只。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活动量、进食和进水量、体质量变化等。1周后处死大鼠获取小肠标本,HE染色观察肠黏膜的修复情况,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肠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Bmi-1阳性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大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CD29、CD90、CD34、CD4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6﹪、99.6﹪、0.56﹪、0.8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移植1周后,体质量增加(190.30 g ± 13.23 g比235.00 g±14.30 g);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得到修复,绒毛高度增高(627.50 μm ± 40.55 μm比984.33 μm ± 61.80 μm);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较完整、清晰,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数量增多[(60.67±9.63)个/mm2比(87.33 ±5.47)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骨髓MSCs能促进RE模型的大鼠肠黏膜的修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小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发挥。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炎 修复 肠黏膜
  • 简介:摘要放射肠炎是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目前对该病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文章从放射肠炎病理改变出发,对急性和慢性放射肠炎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疗法 放射性肠炎 病理改变 发生机制
  • 简介:摘要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脑胶质瘤的应用已超半个世纪,大量研究得到一致结论,该疗法微创安全有效。脑胶质瘤因较少发生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更具备形成新治疗模式的潜质,但是由于缺乏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这样循证医学高级别的证据,难以确立放射粒子治疗在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研究缓慢的原因为颅脑结构的特殊和神经系统肿瘤的复杂,无论是神经外科、肿瘤科、介入科,还是影像科医师,单独完成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手术,均因遇到不同的技术瓶颈而难以开展。因此,建立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规范与共识,有利于解决该治疗方面的技术瓶颈,形成相对统一的治疗流程与规范,从而使该项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使更多脑胶质瘤患者获益。本文主要基于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技术建立起治疗规范与共识,主要涵盖了共识形成的基础,放射碘-125粒子治疗脑胶质瘤物理学基础、临床应用及治疗流程等。

  • 标签: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神经胶质瘤
  • 简介:摘要放射皮肤纤维化是电离辐射作用于皮肤组织后的晚期效应,是放射核事故和肿瘤放疗等之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皮肤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外观的改变、皮肤弹性消失与挛缩、皮肤坚硬难以捏起折痕,可伴发毛细血管扩张、疼痛与瘙痒,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进展性的纤维化,反复出现皮肤感染。目前关于放射皮肤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针对的救治手段及有效治疗药物。因此,深入探索电离辐射所致放射皮肤纤维化的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放射皮肤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放射皮肤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辐射 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