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哲学界、逻辑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事。这场讨论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肯定了形式逻辑,提出并使学术深入思考了诸多问题,达到了学术讨论的目的。这场大讨论涉及形式逻辑的对象、客观基础、真假与对错关系以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等问题。

  • 标签: 学术界 中国 客观基础 逻辑问题 逻辑学 学术价值
  • 简介:欧美学术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呈现如下趋势:职业能力的内涵边界不断拓展,影响因素正从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向多方扩展,内容正从现实“硬能力”向潜在“软能力”和“元能力”深入,框架也趋于系统和完整.但仍存在理论薄弱、研究框架内在矛盾难以协调、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不足等问题,还需从多学科中寻求理论支持和框架完善,加强评价与监控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实证与实验手段探索操作化路径和措施,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的范围.

  • 标签: 欧美学术界 职业能力 大学生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 简介:自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后,我国学者就开始对其原因进行思考和探索.10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苏联解体的复杂原因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章拟对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综述 苏联解体 指导思想 苏东剧变 对外政策 联邦制
  • 简介:从三十年代初至卫国战争结束,是前苏联学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讨论的第三时期.该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初期和后期阶段.1941年因卫国战争爆发,讨论暂时中断直至战后的1951年.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点是商品生产理论讨论的基础.初期阶段.苏联战前十二年内,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工业方面,到四十年代初,工业总产值增长五倍半,建立起多部门的现代化工业,这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巩固国防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它的工业总产值、技术装备已达到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

  • 标签: 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生产理论 经济学家 集体农庄 商品货币关系
  • 简介:列宁“当他宣布新经济政策时,他一刻也没有说这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发展’或‘完成’。他非常坦率地说,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理解的一个错误,新经济政策是改正那个错误和完全改变方针。”——(匈牙利)卢卡奇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实行“新经济政策”,至1927年,这是前苏联经济学界讨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第一次高潮,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经济问题广泛的探讨和理论的突破,也是史无前例。讨论是由列宁引发的。列宁在研究了新的社会环境,已改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回顾战时共产主义的一切联系中介后指出,战时共产主义不是也不可能是符合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约半年的1921年10月,他在全俄政治教育局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坦然地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只有改变政策,才能使国家摆脱国内战争和武装干涉结束以后所处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标签: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经济政策 布哈林 苏维埃 社会主义商品 生产理论
  • 简介: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一直是国内行政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行政学恢复以来。学术先后运用行政生态、系统论、行政发展等概念和分析工具。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各项改革进入了全面发展、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行政学界对如何从整体上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给予了特别关注。其议题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展开:

  • 标签: 行政体制改革 学术界 国内 20世纪80年代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学
  • 简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法纪建设,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制度的执行.推进制度治党的深化落实,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制度治党的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术围绕着制度治党的内涵、意义、实践困境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就丰富制度治党研究方法、扩展制度治党的研究范围、借鉴国外政党制度建设经验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十八大 制度治党 研究综述
  • 简介:<正>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否也和以前各个对抗社会形态一样,有基本矛盾?如果有,它是什么?如果没有,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根本原因又何在?关于这些问题,苏联学者自五十年代以来,曾经有过几次大的争论。这种争论是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争论的一个部分。在争论过程中,学者们引以为据的主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论述。但由于对马克思的论述理解不一,得出的结论也

  • 标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生产力发展水平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在国际关系史上,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在20世纪前,两国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不断。20世纪早期后,美加逐渐靠近并成为同盟,但摩擦并未减弱。其演变过程曲折复杂,影响深远,在整个国际格局中居于特殊地位。而且美加都是中国外交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研究美加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 标签: 美加关系研究 综述 中国 1978年
  • 简介:摘要:当今,学界尤其是以西方为代表的学者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来审视工人阶级的变化,并由工人阶级生活的提高和舒适化来判定工人阶级的衰落甚至提出马克思阶级理论已过时的论调。在这一质疑之下,随之而带来的后果是“无产阶级革命何以可能”、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执政方式是否稳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责难,必须予以回应,必须回溯到学界对“阶级”概念的关注和阐释上来。而“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概念,深嵌于我国政治实践历程当中,对“阶级”概念的理解关系到我国政治立场的指向和具体方针政策的落实。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阶级”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及形成,其与阶层、阶级意识的关系,以及在中国演变的历程及其影响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且达成了重要共识。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理解“阶级”概念背后的思想意蕴和发展轨迹。深化“阶级”概念的研究,既要以概念的发端为基础,又要与中国的政治实践历程相结合,建构具有时代感的话语体系,同时不仅要推进执政方式的创新,也要勇于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挑战。

  • 标签: “阶级” 阶层 阶级意识 研究述评
  • 简介:近10年以来,西方学术对毛泽东“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成因、内容、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考察,提出了一些较有新意的看法。西方学:术的这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外深入研究毛泽东外交战略和新中国外交史,对当今中国学者深入研究毛泽东外交战略和新中国外交史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西方 毛泽东 一条线 外交战略
  • 简介:长期以来,身体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校教育中对身体的忽视、压抑与误解现象普遍存在。基于当代学术身体研究的新进展,即作为规训对象的身体、文化符号的身体、自然与社会混合体的身体、影射社会形态的身体,等等。为促进“完整的人”的培养,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塑育人理念,充分借鉴自然主义的教育传统,在课程设置中渗透身体教育,摒弃以身体规训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方式。

  • 标签: 身体 文化符号 学校教育
  • 简介:薛暮桥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薛暮桥在发表于《中国农村》创刊号的《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一文中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乡村工业化 学术界年代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于拉美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得益于现代通信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拉美妇女研究的资料也在日益增多,国内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对1990年代以来的国内学术尤其是拉美研究的学者对拉美妇女问题包括妇女参政、就业、家庭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些梳理,厘清相关问题,可为进一步推动拉美妇女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 标签: 拉美 妇女问题 参政 就业 家庭
  • 简介:(3)把中国整个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所以必须通过乡村建设使中国文化有一个大的转变(梁漱溟,他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种种问题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乡村工业化 学术界年代
  • 简介:质询权制度最先起源于英国。一般认为,质询权制度在议会内阁制国家比较重要,而在议会总统制国家地位并不显著。从各国宪政实践来看,质询权由于使用方便、弹性较大,总体上发展得比较快。如英国1847年提出质询案仅129件,但是到1946年激增到27393件。法国国民议会1970年有6039次书面质询,有5565次得到答复,回复率92%;1984年有19139次书面质询,其中15914次得到回复,回复率83%。近年来,我国全国人大也多次出现影响重大的质询案。总体来看,现代议会对质询权的使用比较频繁,政府的回复率还是比较高的。

  • 标签: 质询权 学术界 国民议会 批评 宪法 国家地位
  • 简介:罗敦伟等人从时代发展潮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保护中国幼稚民族产业利益与安全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必要性。而素来秉承自由主义理想的胡适等人,认为实施"统制经济"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弊端,诸如"与民争利"、官僚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力主"自由经济"。这场争论对上述两种经济体制的利弊有了一种较为清醒的认识,加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

  • 标签: “统制经济” “自由经济” 争论 政府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