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又含现代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乃是其特有的现代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 标签: 民族形式 现代性 文学观念 呈现 论争 民族主义
  • 简介:“李安”这两个字就是票房的保证,这几乎成了规律。《喜宴》、《饮食男女》、《理性与感性》这几部影片,不仅获得了很多奖项,而且在商业上也大获成功。至于说到去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在全球的票房收入更是连续数周名列前矛。

  • 标签: 李安 票房收入 《卧虎藏龙》 电影 影片 奥斯卡
  • 简介: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 标签:
  • 简介:<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94年第2期)发表陈伟《文艺批评要旨》,说:近代批评实际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把作品作为客体知识的对象,对它进行注释、释义,为欣赏者作导读.其二,把作品作为自己各种思想的缘起物,重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向欣赏者灌输作品的信息观念或某种普遍意识.

  • 标签: 阐发性 释义 文艺批评 上海师范大学 理解的多样性 欣赏者
  • 简介:当代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校园稳定的关键问题,培养大学生安全稳定意识首要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身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安全知识,得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具备安全意识。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安全,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 标签: 高校辅导员 安全管理意识 培养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
  • 简介:《亚洲新电影之现代》中的“现代”折射出亚洲新电影在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等各方面特性。将“现代”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亚洲新电影可被视为一个具有开放与颠覆、正在演进中的动态体系,从而诠释出电影与亚洲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一种富于张力的、复杂又暧昧的交互关系。亚洲新电影在亚洲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中,既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寻觅,又追问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认同与被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碰撞中,亚洲新电影铸就了自身具有内部异质与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

  • 标签: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民族身份 文化自反
  • 简介:随着中国社会现代的演进,工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完成了对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改造,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现代城市文明取代了直觉的、人文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

  • 标签: 社会现代性 左翼作家 书写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 简介:<正>邹贤敏的《真实——美学的范畴》一书(以下简称《真实》),表现了相当多的与作者同辈的中年人理论品格的一些共同点,如果和这几年进入文艺理论批评界的一批青年的理论品格相比较,就更明显。它几乎成了许多中年理论工作者不自觉的“集体无意识”。下面我试着概括为五点。

  • 标签: 中年人 集体无意识 文艺理论批评 美学范畴 毛泽东文艺思想 生活真实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批评的剖析》是一种对于文学的纲领式的、非审判的理论。弗赖断然否定自塞缪尔·约翰生到T·S·艾略特以来关于批评的审判作用,而认为批评就是在文学的经典著作中认同其中各异的原始程式;弗赖还认为,批评家是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独立的创造力量。在考察和分析了种种纷繁的文学现象之后,弗赖以一种文学的总体观,把文学批评整理归纳为历史批评(型式的理论)伦理批评(象征的理论)、原型批评(神话的理论)和修辞批评(体裁的理论)四个类目,在《批评的剖析》中逐一论述了它们在他假设的批评结构中各自的地位。但是,弗赖认为原型批评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他极其详尽地阐释了文学原型及其与神话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当代神话-原型批评观。弗赖的原型批评理论并非源于柏拉图或者荣格。他所说的原型不是荣格概念中的种族意识,而是某些反复出现在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原型产生自原始神话。“神话(myth)归根结蒂是原型故事(mytros),并且据他关于植物生长、死亡在一年中四季轮回与文学型式中情节的关系说,弗赖把喜剧(comedy)称为春之原型故事,传奇(romance)为夏之原型故事,悲剧(tragedy)为秋之原型故事,反讽(iroany)和讽刺(satire)为冬之原型故事。本文为该书的结论部分,发表时略有删节。

  • 标签: 原型故事 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 柏拉图 原型批评 文化
  • 简介:摘要反思教学这种教学理论近年来倍受关注的。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及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特殊,本文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于反思教学的理解,探讨了反思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标签: 反思性教学 高职学院 英语教学
  • 简介:本文通过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来解释会话中的信息过量现象,对信息过量的发生、理解以及交际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语用解释。

  • 标签: 顺应论 信息过量 语言顺应 动态顺应
  • 简介:1.当下的境况产生于八十年代的国内先锋诗歌,一开始就被沉溺于习惯的评论家与读者,以权威话语给予形式主义的批判界定。的确,国内先锋诗歌首先是在形式上作出探索的姿态,它急切地表现出对强加的陈旧形式的抗拒。它对开放国门奔涌入来的国外20世纪新的诗歌流派形式表现出有点不成熟的热情,以致它自身在短短数年间形式不停地更替,却一下子难以有某一种形式上更完美文本的建立。但不管如何,它的出现与存在,已经将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推进世界的总格局中。当下的境况如何呢?我注意到一种表明是站在精神立场上高唱道德与良知的论调,正用夸张的言语陈述物欲的泛滥现

  • 标签: 先锋诗歌 形式主义者 唯美主义 艺术形式 现代主义 先锋文学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后,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也带动了文学的快速变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媒体创新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体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文学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文学的IP热潮加快了以文学为内容的印刷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但是,从总的趋势来说,近年文学领域一方面出现了媒体创新的繁荣,另一方面文学内部的创新却相对冷寂。

  • 标签: 网络文学 媒体创新 媒体技术 文学领域 传播渠道 印刷媒体
  • 简介:阿来,《尘埃落定》是一部充满寓言和象征意义的长篇小说。小说主干,即统治阶层关于权力的攫取和争斗,具有显而易见的寓言。阿来曾谈到:“有批评家看出了小说中的寓言性质。寓言可以让渎者会心一笑,原来一个土司,跟一个国王皇帝争斗起来是一样的。我在写作时也经常有会心的联想。”《尘埃落定》总体上可说是一部权力寓言,其政治意味很是明显。但同时,小说文本带有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光彩,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识,在描述与其他文化互动的部分充满独特的象征意味,笔者认为这也是小说最有个性、最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小说的象征意义入手,对其背后所隐含的特定时代民族文化心理加以解析和研究,找出小说真正所欲表达的意蕴所在。

  • 标签: 《尘埃落定》 象征性意义 长篇小说 民族文化意识 民族文化心理 寓言性
  • 简介:脱离现实、无所作为的诗人喜欢梦游,最易陷入泛抒情的泥淖.凌空蹈高,虚无飘渺,没有确定的对象,指代模糊不明,所抒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空洞,失于浮躁,表面上是在提炼共性的东西,实际上缺乏可感可触的生活意蕴和个性特色,作品的概念化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 标签: 诗人 地域性 谢幕 写作 同质化现象 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