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紫杉醇作为肿瘤化疗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乳腺癌化学治疗中的一线药物。紫杉醇还适用于卵巢癌、肺癌和头颈部的肿瘤。对于常规化疗无效的肿瘤,如淋巴瘤、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胃癌、膀胱和生殖细胞肿瘤,也可以应用紫杉醇化疗[1]。然而,随着紫杉醇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对紫杉醇耐药的矛盾日益突出。紫杉醇作为一线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有效率为30%~60%,而作为二线药物或者单药化疗药物,其有效率为20%~40%[2]。乳腺癌对紫杉醇耐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肿瘤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获得涉及多种机制。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乳腺癌对紫杉醇耐药的机制,以期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地选择化疗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紫杉烷类 抗药性 肿瘤
  • 简介:腺癌手术历史悠久,学者们经过10多个世纪的探索,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JohnsHopkins医院的WilliamSHalsted创立了乳腺癌根治术,对乳腺癌的外科治疗首次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并规范了手术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 简介: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JackCuzick教授等乳腺癌专家在2011年12卷第5期《LancetOncology》上以"Preventivetherapyforbreastcancer:aconsensusstatement"为题名,正式发布了2010年瑞士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上达成的乳腺癌预防性治疗专家共识。乳腺癌的预防方法包括生活习惯养成、外科手术干预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而该共识主要侧重于乳腺癌的药物预防。考虑到"化学预防(chemoprevention)"可能使患者联想到"癌症"和"化学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预防性治疗 发病率 二甲双胍 不良反应 外科手术
  • 简介:隐匿性乳腺癌(occultbreastcaneer,OB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一般系指临床上乳房触不到肿块,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或其他部位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0.3%~1.0%。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水平的进步,也使隐匿性乳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本院2003年至2007年度共收治33例隐匿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总例数的0.9%。现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隐匿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癌 特殊类型乳腺癌 诊疗 首发症状 发病率
  • 简介:腺癌是一种生物学特性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临床预后呈多态性,不同亚型的乳腺癌患者的自然发展史,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性和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根据基因标记的差异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包括basal型、luminal型和HER-2/neu阳性型等。三阴乳腺癌指ER、PR和HER-2/neu均无表达的乳腺癌,80%~90%的三阴乳腺癌属Basal-like型乳腺癌,但少数Basal-like型乳腺癌可表达激素受体,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预后 治疗
  • 简介:微小RNAs(MicroRNAs,简称miRNAs)是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剪切mRNA、调节靶基因、抑制蛋白质翻译,进而调控多种生物学行为,如发育进程、干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本文将介绍miRNAs作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扩散转移的研究进展,并对人类现有miRNAs作为肿瘤基因诊治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述。

  • 标签: MICRORNAS 乳腺肿瘤 调控因子
  • 简介: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法国里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200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中,乳腺癌的新发病例达115万,仅次于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死亡率却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早期的诊断及有效的综合治疗。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 女性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 统计数据 研究机构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临床研究的进展方面进行介绍。1芳香化酶抑制剂(AI)辅助内分泌治疗AI方面的Ⅲ期临床试验主要分为4种:起始方案(upfront)、后续强化方案(extend)、转换方案(switch)和序贯方案(sequence)。起始方案试验的设计为直接比较他莫昔芬和AI单药治疗5年的疗效及安全性,如ATAC研究、BIG1—98研究和TEAM研究,纳入的患者在随机分组前未接受内分泌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内分泌治疗
  • 简介: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可能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对其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上,乳腺癌动物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抗癌药物的药理研究中更为重要。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制作、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乳腺癌 动物模型
  • 简介:约2.7%的女性乳腺癌发生在生育高峰期(25~35岁)[1].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和乳腺癌病死率的降低,未生育期女性乳腺癌患病率呈增加趋势,由此引起的生育相关问题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对后续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引起的一系列妇科问题,如子宫内膜增生/息肉甚至癌变、卵巢功能受损、生育、哺乳及避孕等.现将乳腺癌临床监测及干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卵巢功能
  • 简介: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一般是指手术侧的胸壁及腋窝淋巴结的复发。局部复发通常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第一征象,其发病率为4.0%~32.0%,且多出现在初次治疗后的2年以内,不过初次治疗数年后才发生局部复发的情况也不少见。在1997年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的分期标准中,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是全身性转移的范畴,但在2003年AJCC新的分期标准将其归为局部复发的范畴,现国内也广为采用。复发部位以胸壁最为常见,占所有局部复发的50.0%~94.0%,其次为锁骨上淋巴结。

  • 标签: 乳腺肿瘤 复发 治疗
  • 简介: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是转移发生的内在分子基础,所谓转移相关基因是一族功能上能够促进或阻断肿瘤转移潜能而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乳腺癌转移过程不仅伴随着增殖相关分子和转移相关分子之间的程序性互动,而且也受到细胞微环境、宿主因素、免疫调控等多元影响。近年来,通过应用消减杂交、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机制
  • 简介: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发病年龄轻,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与一般乳腺癌相同,但常延迟诊断,分期较晚,带来不良预后。现就妊娠哺乳期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breastcailcer,PABC)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妊娠期 哺乳期
  • 简介:腺癌的免疫治疗是指通过给予乳腺癌患者某些生物物质,刺激宿主产生免疫防御应答以取得抗乳腺癌效应的治疗方法,其包括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之后,又一种潜在的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案。研究者最初发现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如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以及抗肿瘤免疫因子制剂如细胞因子、干扰素-a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乳腺癌[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也相继问世,如封锁免疫检测点和T细胞疗法等[2]。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毒性较低和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笔者就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长度约22nt的内源性短链RNA,不编码蛋白质,可通过与编码蛋白质的mRNA互补结合,沉默其表达,从而起着调控细胞分化、生长、增殖、代谢、凋亡等功能。而肿瘤的发生、发展正是细胞无限增殖和凋亡失控的结果,因此miRNA和肿瘤的关系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如果miRNA的靶基因是癌基因,那么miRNA的表达低于正常水平,将引起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增加,导致肿瘤发生;反之,若miRNA的靶基因是抑癌基因,此miRNA的表达高于正常水平,将引起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减少,亦可导致肿瘤发生。一种miRNA可以同时调节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因此以miRNA作为治疗靶点也许比单一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作为治疗靶点更有效。miRNA的发现及其和肿瘤关系的揭示为寻找乳腺癌新的生物治疗靶点提供了一个极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就miRN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MICRORNA 乳腺癌
  • 简介:腺癌的改良根治与保乳手术是可手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种手术方式,但是对于某些较早期的乳腺癌采用改良根治不但对外观影响较大,还可能会有过度治疗之嫌;而采用保乳手术又可能增加局部复发率,如:有导管内扩散的导管内癌,病灶不大但有多中心病灶者等。同时,乳房较小的较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术后,双侧乳房明显不对称也影响保乳手术的美容效果。近3年来,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开展了全腔镜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 标签: 内窥镜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 简介:目的建立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筛选高危人群,为乳腺癌的早期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门诊患者和正常体检的妇女中,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选取35~60岁乳腺癌病例284例,以1:2成组配对原则在相应年龄段内选取非乳腺癌妇女673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数据时,首先将数据按绝经前后分层;以是否为乳腺癌患者为结果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分别通过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绝经前、后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判别。结果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服用避孕药史、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有不良情绪、有不良事件、劳动强度大、无乳腺组织活检史、很少参加运动等。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4.314+1.333服用避孕药+1.167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0.404有不良情绪+0.613有不良事件+0.754劳动强度大-0.716有乳腺组织活检史-0.839经常运动)]}。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65.83,P=0.000),并且其预测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4.2%,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8.4%。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文化程度低、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1.211+2.269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1.617文化程度高-0.635情绪调节能力强)]}。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16.32,P=0.000),并且其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8.9%,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5.2%。结论绝经前、后妇女患乳腺癌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发生乳腺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绝经前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不�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测模型 绝经前 绝经后 判别分析
  • 简介:腺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已有研究显示,建立并充分发挥生物样本库是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基础[1]。既往多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进行临时的标本收集,大量有使用价值的肿瘤标本和相关资料流失,给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2]。为解决上述问题,自20世纪末期以来,国内外兴起了标准化肿瘤标本库的创建,并逐渐规范化,形成了标准化的标本数据库平台。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结合国内外建立肿瘤标本库的经验,自2004年起着手建立乳腺癌标本库,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建立乳腺癌标本库的方法与管理模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物标本库
  • 简介: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提高,乳腺手术的范围在逐渐缩小,但在基层医院,由于术后综合治疗不能很好地开展,故传统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仍是一种主要的术式。由于技术和分期等的原因,术后较易发生并发症。本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实施乳腺癌手术28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03例,现分析如下。

  • 标签: 乳腺癌 并发症 防治
  • 简介:腺癌术后所致的乳房缺失给患者带来的严重身心创伤以及由此造成的患者在抗肿瘤信心与能力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肿瘤医师和整形外科医师的重视。乳房缺失常引起患者精神压抑、严重焦虑、夫妻生活失调以及社交活动受阻。目前由于乳腺癌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术后患者生存率大为提高,同时术式的不断改良(保留乳头、乳晕的乳癌改良根治术),为乳癌术后乳房再造,尤其是即刻乳房再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 标签: 乳腺癌术后 乳房再造 根治术后 乳癌改良根治术 整形外科医师 精神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