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鼻咽解剖位置深在,病变种类繁多,CT及MRI是鼻咽病变治疗前主要评估手段。不同鼻咽病变影像表现不同,但也存在较多重叠,临床工作中需从病变位置、形态、边界、信号及密度特征、强化方式、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有无骨质破坏或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鼻咽镜及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从而提升诊断准确性。笔者系统总结鼻咽病变影像诊断思路,并归纳分析鼻咽病变的影像诊断要点,在治疗前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从而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支持证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鼻咽病变 影像特点 诊断思路
  • 简介:摘要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间对4例CP合并胰管结石患者行经口胰管镜引导下胰管结石激光碎石、取石术。4例均达到技术成功,其中2例结石完全清除,2例部分清除。2例患者达到临床成功,2例患者无法评估临床成功的情况。操作时间为50~85 min。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时间12~245 d。结果表明经口胰管镜引导下激光碎石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失败的患者。

  • 标签: 经口胰管镜 激光碎石 慢性胰腺炎 胰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煤矿工人多环芳烃(PAHs)暴露水平并探讨其与氧化应激和神经递质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4至6月,选择652名不同作业场所[井下一线组(239名)、井下辅助组(280名)及地面组(133名)]煤矿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工人基本资料,检测其尿中多环芳烃代谢物(OH-PAHs)、血液中氧化应激和神经递质水平,用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尿OH-PAHs与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指标间的关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氧化应激在尿OH-PAHs与神经递质改变之间的作用。结果不同作业场所三组工人尿OH-PAHs中2-羟基萘(2-NAP)、2-羟基芴(2-FLU)、1-羟基芘(1-OH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3.64、9.63、26.82,P<0.01、=0.008、<0.01)。三组工人血液中神经递质指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81、15.58、79.16、179.58、33.48、67.63、4.96,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NE含量与2-FLU水平和AChE活力与1-OHP水平均呈负相关(β=-134.99,95%CI:-250.74~-19.23,P=0.02;β=-0.80,95%CI:-1.54~-0.05,P=0.036);Ach含量与9-羟基菲(9-PHE)水平、AChE活性与2-NAP和9-PHE水平均呈正相关(β=0.96,95%CI:0.26~1.64,P=0.007;β=1.78,95%CI:0.75~2.82,P=0.001;β=0.77,95%CI:0.07~1.47,P=0.031)。此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1-OHP水平及AChE活力均相关(β=0.32,95%CI:0.02~0.62,P=0.034;β=-0.23,95%CI:-0.43~-0.02,P=0.032)。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OHP对AChE活力有直接作用(P<0.05)。结论井下煤矿工人PAHs暴露水平较高,且可能引起神经递质水平改变,尚未观察到氧化应激的中介作用。

  • 标签: 职业暴露 多环芳烃 煤矿开采 神经毒性 神经递质 氧化应激 中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脊柱-骨盆冠状位序列的变化规律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冠状位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方法纳入临床资料完整的DDH患者48例,男6例、女42例;年龄(42.81±10.42)岁(范围22~61岁)。双侧髋发育不良11例,单侧髋发育不良37例,共59髋。Crowe分型Ⅰ型13髋、Ⅱ型7髋、Ⅲ型4髋、Ⅳ型35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Cobb角、冠状位平衡、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髋关节倾斜角、L5倾斜角、下肢长度。分析冠状位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数据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随访时间(10.31±2.62)个月(范围3~18个月)。DDH患者术前髂骨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髋关节倾斜角和L5倾斜角的观察者内复测信度分别为0.965、0.875、0.912和0.934,观察者间信度分别为0.887、0.889、0.892和0.907。33例DDH患者存在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为69%(33/48);28例患者伴有脊柱侧凸,发生率为58%(28/48);发生髋关节脱位43例,其中37例股骨头相对位置较高一侧(即脱位侧)的骨盆位置更低,发生率86%(37/43);发生骨盆倾斜46例,发生率为96%(46/48)。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骨倾斜角由术前6.71°±4.62°降低至3.5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01);骶骨倾斜角由术前6.38°±5.48°降低至3.72°±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01);术前髋关节倾斜角为5.32°±5.83°、术后为3.71°±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71);L5倾斜角由术前6.12°±5.46°降低至4.33°±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37);Cobb角由术前11.05°±10.76°降低至6.82°±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01);术前冠状位平衡为(14.22±10.64)mm、术后为(13.73±12.5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1)。Cobb角与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均呈正相关(r=0.61,P<0.001;r=0.57,P<0.001)。结论DDH患者出现骨盆冠状位倾斜的原因包括双下肢不等长与髋关节脱位。冠状位骨盆倾斜导致代偿性脊柱侧凸,使整体冠状位脊柱-骨盆序列发生改变,但仍能保持冠状位平衡。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DDH患者冠状位骨盆倾斜以及代偿性侧凸的程度。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脊柱 骨盆 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治疗前预测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远处转移风险的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9月来自三家医院的1393例经病理证实的NP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训练队列1049例、外部验证队列344例)。用ITK-SNAP勾画感兴趣区并用Pyradiomics包逐层提取特征。使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特征,最后通过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GBM)算法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比较模型的预测效能,以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临床实用性。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算法赋予最佳预测模型可解释性。结果经筛选后最终保留10个影像组学特征。基于影像组学特征、临床特征、影像组学+临床特征三种特征组合构建了GBM_R、GBM_C和GBM_RC模型。三者在训练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分别为0.938、0.724和0.938;GBM_RC(命名为NPC-Wise)在外部验证集中取得了最高的AUC值,为0.775。N分期是NPC-Wise预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SHAP模型预测力图能直观可视化特征影响NPC-Wise预测远处转移风险的过程。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预测模型NPC-Wise在预测NPC远处转移风险方面具有较高效能,SHAP算法为其提供了个体水平的可解释性,能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 标签: 鼻咽癌 远处转移 影像组学 梯度提升机 可解释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颅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采用皮质撞击致伤法构建小鼠颅脑创伤模型,假手术组(Sham组,n=12)仅打开骨窗不行颅脑创伤打击,颅脑创伤组(TBI组,n=12)和艾司氯胺酮处理组(TBI+ES组,n=12)行皮质打击;创伤后TBI+ES组即刻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1次/2 h,共3次),TBI组和Sham组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收集创伤后第(1、3、7、15)天进行糖水偏爱实验、第16天开始旷场实验、第17天开始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分析颅脑创伤后PTSD样行为改变,并于颅脑创伤后第18~23天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验结束后大鼠安乐死取脑组织,Western-blot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LSD法。结果TBI组大鼠糖水偏爱率、移动格数、直立次数、开臂停留时间、开臂进入次数、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位置次数[分别为(75.8±4.9)%、(30.9±4.1)格、(12.4±2.6)次、(40.3±8.5) s、(6.8±2.3)次、(30.0±4.6) s、(7.0±2.5)次]、低于Sham组[分别为(85.3±4.4)%、(40.5±5.4)格、(17.3±2.7)次、(95.8±12.4) s、(15.3±3.1)次、(18.3±7.8) s、(15.7±2.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ES组糖水偏爱率、移动格数、直立次数、开臂停留时间、开臂进入次数、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位置次数[分别为(82.9±5.5)%、(35.5±5.5)格、(15.1±2.4)次、(68.4±9.7) s、(12.1±3.2)次、(22.3±8.8) s、(12.5±4.1)次]高于TB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ES组BDNF、PSD95和突触素表达水平[分别为(0.43±0.08)、(0.22±0.02)、(0.31±0.04)]高于TBI组[分别为(0.19±0.02)、(0.20±0.02)、(0.24±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Sham组[分别为(0.89±0.11)、(0.45±0.12)、(0.57±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显著减少颅脑创伤大鼠PTSD样行为,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作为PTSD治疗的潜在药物。

  • 标签: 大鼠 颅脑损伤 应激障碍,创伤后 艾司氯胺酮 行为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可在假体乳房重建术(IBBR)中充当覆盖物的自体筋膜类型及其手术应用。方法以"筋膜""软组织""乳房重建""乳房再造""假体""植入物""安全性""并发症"和"fascia""soft tissue""breast reconstruction""implant""prosthesis""outcome""complication"等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21年3月之前发表的筋膜组织在假体乳房重建中应用的相关文献385篇,通过阅读文章标题与摘要,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符、内容重复、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最终纳入25篇文献。总结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筋膜在IBBR中的手术应用。结果目前常被作为IBBR覆盖物的筋膜有前锯肌筋膜、胸大肌筋膜、上腹部筋膜及由这些筋膜构成的融合筋膜。这些筋膜组织可单独或联合补片用于IBBR。筋膜组织具有分离方便、操作简单、费用少等优点,与传统假体覆盖物(肌肉组织及补片)有相似的外科学安全性。但在乳腺癌患者中,保留筋膜组织仍存在肿瘤学安全性的争议。结论筋膜组织可作为肌肉或补片替代物用于IBBR。筋膜法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高,重建效果稳定,适合在无法获取补片或开展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的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标签: 乳房植入物 修复外科手术 乳房重建 筋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何瑞 张斌 李丽 尉莉 张楠 于彤 阴捷 徐子刚 马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皮肤科,北京 100045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病理科,北京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影像科,北京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介入科,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用西罗莫司乳膏治疗儿童浅表脉管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设计,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脉管性疾病专业门诊的浅表脉管畸形患儿,予0.1%西罗莫司乳膏外用,通过影像学、皮肤镜、主观评定等指标,根据国际通用四级分类法评估疗效,同时监测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9例浅表脉管畸形患儿,男12例,女7例,年龄1 ~ 11.5岁,14例诊断为血管淋巴管畸形,3例淋巴管畸形,2例静脉畸形。16例发生在下肢,8例伴随疼痛,2例破溃,6例有既往治疗史。治疗6个月时疗效为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8例,有效16例,显效12例。6例同一病灶治疗6个月后长、厚、宽度(1.83 ± 0.84、1.00 ± 0.55、2.25 ± 1.25 cm)均低于治疗前(2.40 ± 0.95、1.35 ± 0.61、2.50 ± 1.34 cm),t值分别为5.22、10.25、3.73,均P < 0.05。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史以及是否疼痛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脉管畸形的诊断分类不同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19例患儿中,2例用药后局部有轻度烧灼感。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时西罗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1.0 ng/ml。结论外用西罗莫司治疗儿童浅表脉管畸形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见。

  • 标签: 血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 儿童 西罗莫司
  • 作者: 乌日嘎 何瑞 张斌 马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 内蒙古 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呼和浩特 01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100045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 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融合成像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导航系统)在腹腔镜胰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例志愿者(志愿者1为胆管癌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志愿者2为胰腺癌行腹腔镜胰体尾+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8岁、40岁。采用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进行腹腔镜训练器模型(刚体模型、假体模型)测试和临床测试研究。观察指标:(1)模型测试情况。(2)临床测试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1)模型测试情况。初始腹腔镜模拟训练器的腹腔镜视野可见有遮挡物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增强CT检查三维可视化重建可见有遮挡物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和隐去遮挡物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三维可视化重建图像与腹腔镜实时画面叠加融合成像后,腹腔镜模拟训练器的腹腔镜视野可见被遮挡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刚体模型吻合度良好,标志点距离误差为(0.26±0.11)mm;假体模型吻合度良好,标志点距离误差为(0.29±0.18)mm。(2)临床测试情况。2例志愿者初始腹腔镜视野可见有遮挡的腹腔脏器和血管;增强CT检查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导航系统可显示肿瘤、重要脏器及重要血管的位置;三维可视化重建图像与腹腔镜实时画面叠加融合成像后,腹腔镜视野可显示肿瘤、重要脏器及重要血管的位置。志愿者1血管标志点距离误差为(1.36±0.57)mm;志愿者2血管标志点距离误差为(1.24±0.33)mm。结论导航系统运用于腹腔镜胰腺手术效果满意,腹腔镜视野中能够显示常规腹腔镜胰腺手术无法明确的深层组织和血管关系。

  • 标签: 胰腺肿瘤 手术 术中导航 三维可视化 影像融合 腹腔镜检查
  • 作者: 华豪 刘祯庆 张斌 孙大鹏 张邓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062,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062,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122,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无锡 214002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ultrasound-guided iliac fascia block, UIFB)联合羟考酮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IA组(Ⅰ组)、UIFB组(Ⅱ组)、UIFB联合PCIA组(Ⅲ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常规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Ⅱ组、Ⅲ组患者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前先行患侧UIFB;术后Ⅰ组、Ⅲ组患者连接PCIA泵,配方均为羟考酮50 mg+托烷司琼6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自控镇痛单次剂量4 ml,锁定时间5 min。记录3组患者术后6、12、24、36、48 h VAS疼痛评分,术后24、48 h患侧髋关节的外展度和屈曲度,术后48 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3组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的比例及住院天数,记录Ⅰ组和Ⅲ组患者术后48 h羟考酮总用量及PCIA有效按压次数。结果术后6、12、24、36 h Ⅱ组、Ⅲ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Ⅱ组(P<0.05);Ⅱ组、Ⅲ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Ⅱ组(P<0.05);Ⅲ组患者术后48 h羟考酮总用量低于Ⅰ组,术后48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少于Ⅰ组(P<0.05);术后24、48 hⅡ组、Ⅲ组患者患侧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大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患侧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大于Ⅱ组(P<0.05);Ⅱ组、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低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Ⅱ组(P<0.05)。Ⅱ组、Ⅲ组对镇痛效果满意的患者比例高于Ⅰ组(P<0.05),Ⅲ组对镇痛效果满意的患者比例高于Ⅱ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PCIA方式或单纯UIFB相比,UIFB联合羟考酮PCIA在骨科髋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增加患者患侧髋关节最大外展度和屈曲度,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相关不良反应,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髂筋膜阻滞 羟考酮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osto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CCB)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ISB)对上肢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连续CCB术后镇痛组(C组)和全麻+连续ISB术后镇痛组(I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CCB或ISB,操作完成后于全麻下进行手术,术毕连接电子镇痛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用量;记录神经阻滞完成后5、10、15、20、25、30 min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记录术后8、12、24、48 h运动与静息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和置管顺利,均未出现阻滞相关并发症。C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于I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完成后5、10 min时,C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成功率均高于I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C组术后8、12、24、48 h静息与运动疼痛NRS评分均降低(P<0.05),且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更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CCB可为上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

  • 标签: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镇痛
  • 简介:摘要近几年睡眠医学发展迅速,呼吸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等学科都纷纷开展睡眠障碍诊疗工作,随着专业发展,成立独立的睡眠中心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我国目前对于睡眠中心尚无统一的认证标准,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化培训以及相应的资格认证,普遍对学科认识和理解仍存在较多不足。睡眠中心的模式和管理可从睡眠监测的环境设置,人员配置以及监测设备要求等多方面进行规范,以有序地开展睡眠医学的诊疗工作。

  • 标签: 睡眠中心 模式 管理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健康和社会危害,接种疫苗是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精神障碍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是否应接种疫苗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重要问题。为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本文从精神障碍患者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法律和伦理问题等方面提供专家建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精神障碍 疫苗接种 专家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伴小的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病变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磁共振评估DWI高信号病变及cSVD影像标志物,包括脑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腔隙、脑微出血,计算cSVD总负荷(0~4分);出院及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DWI病变与cSVD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8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59例(20.8%)存在小的DWI病变,32例(11.3%)有多个DWI病变,DWI病变多为点状、位于皮质/皮质下且分布在多个血管流域。随着cSVD负荷的增加,DWI病变数目逐渐增多,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与DWI病变数呈正相关(r=0.2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与DWI病变独立相关(OR=1.63,95%CI 1.23~2.15,P=0.001)。有DWI病变组90 d不良预后(mRS评分≥4分)比例显著高于无DWI病变组(39.3%比16.3%,χ2=14.38,P<0.001),而出院时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5%比17.7%,χ2=3.06,P=0.080)。随着DWI病变数目增多90 d不良预后显著增加(趋势χ2检验χ2=11.50,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WI病变(OR=4.39,95%CI 1.92~10.03,P<0.001)及其数目(OR=1.42,95%CI 1.06~1.90,P=0.018)与90 d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高的cSVD总负荷是脑出血患者小的DWI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的DWI病变与脑出血患者90 d不良预后独立相关,与出院时结局无关。

  • 标签: 脑出血 脑小血管病 弥散加权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多态性、循环水平与乳腺癌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820例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到医院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年龄和居住地与病例组匹配的90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采用三个广泛关注的MCP1基因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24611、rs2857656和rs4586构建工具变量,分析趋化因子MCP1循环水平与乳腺癌的关联性。结果MCP1 rs1024611(OR=1.26,P=0.002)、rs2857656(OR=1.23,P=0.006)和rs4586(OR=1.23,P=0.003)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SNP rs1024611(β=1.194,P<0.001)、rs2857656(β=1.221,P<0.001)和rs4586(β=1.137,P<0.001)的罕见等位基因与MCP1循环水平呈正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显示,MCP1循环水平每增加23.7 pg/ml,乳腺癌风险增加0.25倍;MR分析显示,MCP1循环水平的每增加23.7 pg/ml,乳腺癌风险增加0.20倍。结论MCP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MCP1循环水平升高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MCP1可作为乳腺癌早期预测的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例对照研究 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孟德尔随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内酯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试验(6WMT)、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50 ms心搏数百分比(PNN50)、高频功率( HF)]、左室重构指标[平均室壁应力(MWS)、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30%,42/46)高于对照组(68.89%,31/45),P<0.05。治疗后,两组LVESD、LVEDD、NWS、LAVI、LVMI均降低,6WMT距离增加,LVEF、SDNN、RMSSD、PNN50、HF、PS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LVESD、LVEDD、NWS、LAVI、LVMI低于对照组,6WMT距离长于对照组,LVEF、SDNN、RMSSD、PNN50、HF、PS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低血压、心律失常、血钾升高及头晕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联合倍他乐克治疗CHF的疗效显著,可抑制心功能左室重构,增加心率变异性,改善患者心功能。

  • 标签: 心力衰竭 螺内酯 倍他乐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用于上肢手术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单侧上肢手术患者160例,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和相应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分成A、B、C、D对照组和E组(研究组)五组,比较A、B、C、D组患者与E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E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不良反应较各对照组少(P

  • 标签: 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 上肢手术 超声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4例(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红霉素治疗的对照组(37例)与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观察组(37例),观察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炎性因子、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症状评分低,肺功能改善好,炎性因子改善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能减轻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少,优于红霉素治疗,值得借鉴。

  • 标签: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序贯治疗 小儿 肺炎支原体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