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肠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肿瘤,以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蛋白获得性突变为其特点,CT对其具有重大辅助诊断价值病病理联合免疫组化是确诊的金标准,早期局限型小肠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进展期小肠GIST需要手术联合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也趋于规范,极大改善了小肠GIST患者总体疗效及预后。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将在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肠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起病初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临床表现,并采取合理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可以避免病情恶化,降低手术机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方法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早产、低体重儿多见,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早期症状体征以胃潴留、腹胀、呕吐咖啡色液及血便为主。观察不仔细,诊断过迟,喂养不当,加奶过快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细心的护理观察,合理喂养,避免加奶过快对,早期诊断、预防、早干预对转归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新生儿 小肠 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16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经16层螺旋CT扫描拟诊为小肠扭转的患者24例,对其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处理。观察其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意义。结果有1例全小肠扭转出现肠壁水肿增厚;13例空肠扭转中,其中顺时针扭转为9例,逆时针扭转为4例;5例回肠扭转;肠扭转中出现腹腔渗血有4例。经CT确诊的19名患者中,有16例同时出现C形征与鸟嘴征,占84%,5例疑似病例中,经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发现,出现C形征与鸟嘴征并存的有4例,占80%;19例CT直接确诊的患者中,肠管积气积液及周围肠管气液平各有16例和14例,分别占84%和74%。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中非常重要。

  • 标签: 小肠扭转 螺旋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放射性小肠炎并肠梗阻21例,着眼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2009年9年来收治直肠癌、宫颈癌等放疗后肠梗阻共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治愈20例,其中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瘘,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

  • 标签: 放射性小肠炎 肠梗阻 手术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提早预防和诊断,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儿治愈率。方法对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患儿中,治愈32例,治愈率88.9%,平均住院15±0.9天,自动出院1例,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1例死亡。结论加强科学有效、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探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达到较满意疗效,腹胀、呕吐、腹泻、便血症状均消失或缓解,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4.1%(32/34)。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小肠梗阻放射诊断技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单纯性小肠梗阻放射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单纯性小肠梗阻不同的病因、性质、部位有何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单纯性小肠梗阻,在对患者行X线片检查时,其主要检查为腹部立卧位片,不同病因所引发的单纯性小肠梗阻的X线征像与临床特点各不相同。结论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的病因、性质和部位不同,临床和放射诊断所显示的图像也有所不同.通过放射诊断对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彻底的分析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 标签: 单纯性小肠梗阻 腹部立卧位 放射性诊断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日益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炔病凸显。胃肠道疾病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而内镜技术及内镜诊疗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及常规的上消化道胃镜及结肠镜由于镜子长度的限制和肠管呈盘曲折叠式排列只能到达近端小肠和远端结肠。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老年人 小肠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患者CT小肠造影检查中护理配合的作用。方法102例克罗恩病患者行CT小肠造影检查,采用肠道护理和准备,检查前晚口服番泻叶,检查前匀速或分3~4次口服2.5%甘露醇2000~3000ml,检查前30分钟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mg,同时做好护患沟通,使心理护理贯穿整个过程。完成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扫描成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CT小肠造影,CT图像质量分级结果I级76例(74.5%),Ⅱ级12例(11.8%),Ⅲ级14例(13.7%)。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患者顺利完成CT小肠造影检查,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

  • 标签: 克罗恩病 CT小肠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肠原发性肿瘤的X线双重对比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19年12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肠原发性肿瘤患者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入组成员,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对其造影表现以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探讨。结果:良性肿瘤20例,其中有8例为腺瘤,平滑肌瘤7例,脂肪瘤5例;恶性肿瘤有18例,其中腺癌7例,淋巴瘤6例,平滑肌肉瘤的患者5例。结论:通过X线双重对比造影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肠原发性肿瘤 X线表现 双重对比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段时间内于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包括不明原因贫血4例、持续性腹痛5例、腹部包块10例、消化道出血7例、其他4例。入选患者于术后对瘤体进行病理检查并最终确诊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入选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测,观察入选患者CT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其中主要发病部位为小肠、结肠和十二指肠,占比分别为56.67%(17/30)、36.67%(11/30)和6.66%(2/30);病理分型为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占比分别为80%(24/30)和20%(6/30)。②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CT影像结果显示疾病分型为肠壁增厚型占比40%(12/30),影像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厚度为1.5~4.1 cm,同时部分患者伴随肠壁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占比为33.33%(10/30),影像显示患者实质病变部位肠壁有较为明显的扩张;息肉肿块型占比为10.00%(3/30),影像结果显示病变部位有较为明显的息肉肿块,且影像显示为较有规则的分叶状;肠系膜浸润型占比为6.67%(2/30),影像学结果显示病变部位肠系膜有明显增厚且其组织脂肪之间的密度高于正常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疾病的早期确诊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多层螺旋CT 病理检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