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文章通过三个具体的语气副词的例子,讨论了在对外汉语语气副词的教学中,应该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讲解之间的联系,找到语感与理之间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外国学生的语言能力。

  • 标签: 语感 对外汉语 语气副词
  • 简介:本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归属、范围、分类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确定副词性质与范围的依据、标准及其分类层级系统。

  • 标签: 副词 性质 范围 分类 虚实归属
  • 简介: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目前流行的一利,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类别特征,然后运用沈家煊提出的“转喻的认知模型”来探讨这一结构的转喻本质,最后讨论该结构的语法化问题。

  • 标签: 汉语“程度副词+名词” 转喻 认知模型 语法化
  • 简介:现代汉语常用时间副词“马上”由短语到词,由实义泛化,再虚化而成为时间副词,大约完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时广泛使用沿习至今。“马上”的语法化是由于在句子中结构位置的变化,语义变化,以及语言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时间副词 马上 语法化
  • 简介: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副词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开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副词的新的、有价值的成果,从副词的性质、分类和副名姥构几个方面,以新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对副词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使人们对副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有助于重新建立副词教学的框架,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副词 副词的性质 副名结构
  • 简介: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多义性是汉语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目前学界对“也”字意义的解释不够系统,对其义项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义和句法理论对副词“也”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以期明确副词“也”在不同情况下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及其相应的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语义层面,副词“也”主要表达逻辑意义和人际意义。逻辑意义主要涵盖追加、条件、让步、转折和假设/因果逻辑语义关系;人际意义主要指委婉和强调的情态意义。在句法层面,“也”对应逻辑意义说明连接词或粘合词成分,对应人际意义说明推断状语或柞断语成分。

  • 标签: 副词“也” 系统功能语言学 意义 句法成分
  • 简介:'怪道'和'嗔道'是两个只见于近代汉语文献中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气副词,表示确认和强调的语气,义为'难怪、怪不得'。前者始见于宋代,使用范围涵盖北京官话区和部分方言区;后者出现于元代,只在山东方言中使用。'怪嗔道'是'怪'与'嗔'作为语气副词并列后附上虚化成分'道',凝合成与'怪道'和'嗔道'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三音节语气副词

  • 标签: 近代汉语 语气副词 怪道 嗔道
  • 简介:确信情态副词在使用中表现出鲜明的语用特征:典型语境是对话,包括论辩会话情境和人际劝慰情境等,都包含怀疑和否定含义;涉及的主要言语行为功能是阐述、安慰、鼓励、确认、应允、承诺;一部分确信副词发展成话语标记,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一部分确信副词在对话中标记说话人立场和态度:赞同或反对;权威、团结或礼貌。确信情态副词的言语行为功能、话语标记功能、态度标记功能都与其典型语境有关。

  • 标签: 确信情态副词 语境 言语行为 话语标记 态度标记
  • 简介:现代汉语“对”有作为副词的语法表现,“对”作为副词存在应该得到认可。同时,在以“对+V”结构形成的动词中,“对”是副语素。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唐代以后的古汉语“对”修饰动词的现象就大量出现,且有少量成为了参与构词的副语素,它们都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在汉语双音节化的过程中,“对”的使用频率、“对+X”形成句法结构、“对”作为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对其形成及参与构词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大量语料为基础,证明副词“对”的存在,并分析“对”的词汇化现象。

  • 标签: “对” 词汇化 句法结构 语义特征 语用
  • 简介: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的修辞手段上存在着相似的现象,但又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英语修辞格Pun与汉语的双关的对比和互译分析,更好地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修辞格.

  • 标签: PUN 汉语双关语 翻译 英语修辞格 对比 互译
  • 简介:<正>0引言重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手段,在世界各地的许多语言(特别是口语)里都能看到。在亚太地区的一些语系中,如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重叠用得尤为广泛;不但形式更加丰富,表义作用和语法功能也特别发达。可以说,重叠是把这些尚未发现亲属关系的不同语系联结为一个地域上相连的语言联盟(sprachbund,language-union)的重要纽带之一。

  • 标签: 基础形式 重叠作用 重叠式 汉藏语系 分析模式 重叠形式
  • 简介:<正>一般语法书上都谈到动词重叠和形容词重叠的现象,但不说明动词重叠式和形容词重叠式的词性。它们分别为什么词性?根据是什么?动词重叠式还是动词,最主要的根据是(1)能受“不”的修饰,例如:你怎么不问问?他们为什么不讨论讨论?动词重叠式受“不”修饰只限于反问句。(2)能带宾语,例如:我每天只是看看报,听听收音机。你们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 标签: 形容词重叠形 形容词重叠式 词性 动词重叠式 性质形容词 单音节形容词
  • 简介:本文通过探讨语感的培养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汉语言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生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痦培养的目的所在。

  • 标签: 语感 语言交际 方法
  • 简介:本研究以日常话语为语料,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语用学视角对汉语动词重叠式在人际交互语境下的语用缓和功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与动词原式相比,重叠式具有明显的语用缓和功能,主要体现在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礼貌四个方面。这些缓和功能是社交语境下对人际关系的顺应,其目的是通过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情感和社会距离,减轻受话人心理负担,增加亲密度,改善人际关系。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策略选择。

  • 标签: 动词重叠式 语用缓和 人际关系 语境 顺应
  • 简介:汉语词语重叠式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重叠后的词语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语言的发展,词语重叠的数量及范围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扩大,一个词能否重叠或以什么形式重叠,超出了以词类为依据的“规范”

  • 标签: 重叠形式 语义功能 句法功能 语言实践
  • 简介:本文基于以往有关动词重叠式的研究,围绕汉语动词重叠式在句法分布上的一系列限制进行讨论,涉及的现象包括该结构与动词补语、否定词、体标记等成分之间的制约.此外,通过分析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和“AABB”式的句法表现差异,提出动词重叠式在词库和句法层面的不同特点:词库内的重叠形式能产性低且句法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句法层面的重叠形式能产性高且句法表现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 标签: 动词重叠式 动词补语 否定词 体标记
  • 简介:重叠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其中“VXVX”式是类型丰富、分布范围广、援律性比较强的一种动词重叠式。共同中的“V着V着”就属于这种动词重叠式。与“V着V着”相比,方言中的VXVX式形式上更丰富,用法也更复杂,对方言中。VXVX”式动词重叠的考察为共同动词重叠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 标签: 汉语方言 动词重叠 持续
  • 简介:在较早的中英权威的语法论著中基本都不承认副词能够修饰名词,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承认"副词+名词"结构的存在,而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结合前辈们的研究,对比中英"副词+名词"结构,试图分析其结构的不同类型,并指出此结构反映出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 标签: “副词+名词” 结构类型 中英对比 思维共性
  • 简介:摘要现代汉语的词性划分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副词作为虚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研究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词汇的虚化演变,以及最近比较火热的主观化都是至关重要关键的材料。本文拟根据两本现代汉语词典的副词收录的词条进行副词语料库的构建,希望完善词性标注工作,为副词词汇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素材。

  • 标签: 副词 语料库 词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