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从皮亚杰首次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到现在,陆续的有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这些不同的道德发展理论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道德发展的认识,本文针对这些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

  • 标签: 道德发展 皮亚杰 科尔伯格 吉利根 艾森伯格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以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先后经历了皮亚杰、科尔伯格、后科尔伯格三个时代。在每个发展阶段,道德心理研究都具有出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特征。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道德发展心理研究的演进逻辑,以期为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提供某些启示。

  • 标签: 道德发展 关怀伦理 领域理论 亲社会行为 道德人格
  • 简介: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 标签: 道德 道德发展理论 生命教育
  • 简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都重视道德冲突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形成其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  2.德育目的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3.德育原则与方法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其基本前提出发

  • 标签: 价值澄清 发展理论 比较研究
  • 简介:德育改革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道德认知学派与价值澄清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顺应美国社会背景产生的两大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世界德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然对我国的德育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两大理论的比较性分析,揭示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理论特色,结合我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整合其有价值的德育思想和具体的德育策略,总结出可供我国大学德育发展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标签: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 比较分析 启示
  • 简介:儿童道德的经济学发生──兼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王冬兰,把多勋编者按:本文主要运用西方经济学道德观审视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比较了两者的一致性,并指出,皮亚杰理论有个根本缺陷即对儿童道德形成的动机缺乏解释,而经济学道德观刚好解释了这个问题。全文...

  • 标签: 皮亚杰 经济学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判断 “经济人假设” 道德品质
  • 简介:德国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在继承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这种理论坚持,道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着复杂关系;开发应用了可同时测量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道德判断测验",将道德发展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 标签: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判断测验 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
  • 简介:印象管理是人们社会互动中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而做出对自己行为上的修饰;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借助于Goffman的印象管理理论和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如何认知面试过程中的印象管理,如何看待求职者的道德水平问题。

  • 标签: 求职者 印象管理 道德认知发展
  • 简介:1897年,美国大法官O·W·Holmes在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发表了对美国20世纪法理学影响深远的著名演讲:《法律的道路》。一百年后,R·波斯纳法官在哈佛大学Holmes讲座上作了题为《道德和法律理论的难题》的演讲,波斯纳的演讲主要涉及霍姆斯提出的支配美国法理学的其中主题之一:法律和道德。众所周知,围绕这一主题,二战后,新分析法学派的哈特和新自然法学派的富勒展开过一场著名的争论。时隔几十年后,法律和道德这一西方法理学上永恒话题再次引人注目。不过,这次争辩是在当今美国法理学中经济分析法学(或新实用主义法学)代表人物波斯纳和权利与原則学派代表人物德沃金之间展开,限于篇

  • 标签: 法律 道德 波斯纳 道德相对论 道德主观论 德沃金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其中最主要的困难体现在道德理论的缺失。针对我国高职德育建设中的问题,基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个视角,文章借鉴当代西方道德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探讨了对我国高职德育建设的思考。

  • 标签: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高职德育
  • 简介:班杜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因素与儿童品德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论思想.他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并深入探讨了环境和社会学习在品德中的作用及个人内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双向作用过程.他的独特的道德发展观点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道德发展观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交互论 社会环境 自我调节 内部因素
  • 简介: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美德可教;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 标签: 道德教育 习俗 德育
  • 简介:摘要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认知和情绪平等竞争的过程,情绪战胜认知做出道义判断,认知战胜情绪则做出功利判断。但也有研究者对其实验过程进行质疑,认为道德判断的过程是单加工。今后研究应对双加工与单加工之间的分歧进行比较,探索情绪和认知对道德判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程度,并注重道德判断的实验材料的真实性、情景性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道德判断 双加工理论 道义判断 功利判断 情绪 认知
  • 简介: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是实证主义法学传统始终不变的观点,而哈特在这个主题上将实证主义法学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此也使人们对法律与道德这两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哈特坚持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的,但并无“必然的联系”。尽管他的学说是以法律实证主义为基础,并被公认为是战后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但他的学说又具有向自然法学说靠拢的特征。在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学说争论的中心,即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上,哈特采取了“中间路线”。

  • 标签: 道德 恶法 法律实证主义 自然法
  • 简介:择偶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传统道德教育认为道德的核心主要在于情感和习惯,并主张通过直接的教、榜样学习、情感塑造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来养成特定的美德或品格。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道德教育受到了许多挑战。

  • 标签: 传统道德教育 榜样学习 行为习惯 20世纪 情感
  • 简介:道德经》作为中华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既是哲学圣典,又是文章学元典。它内蕴丰厚的文章写作理论:情志观、道心观、生成观、章法观、思维观、技法观、道德观、美学观。

  •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文章写作
  • 简介: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这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同时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那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提法,比起过去那种笼统地讲“共产主义道德”更符合实际,更能为广

  • 标签: 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风尚 精神文明建设 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