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行为批评视域出发,讨论了《圣经翻译批评的视角问题。行为批评视域是对于译者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与传统上的文本批评视域相对。《圣经》虽然属于高度经典类的文本,但因为有读者等社会需求因素和译者意志性的存在,译文难免与原文发生偏离。因此,《圣经翻译译者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行为批评视域下对《圣经翻译作描写性批评研究,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的翻译批评。本文最后还对行为批评视域下《圣经翻译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 标签: 行为批评视域 译者存在《圣经》翻译 翻译批评
  • 简介: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是译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术专著,从术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建,再到该理论丰富的现实价值,皆特色鲜明。它革新了翻译批评范式,实现了翻译批评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 标签: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批评
  • 简介:摘要本文认为,翻译标准就是翻译的尺度,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并认为翻译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具体考核的。本文通过对翻译概念的准确定义和实质把握,准确的把握了翻译的定义、过程和性质,从而界定了翻译的标准并给出了翻译能力的考评评分点,即在客观、主观和读者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分。

  • 标签: 翻译 翻译科学 忠诚度 评价指标
  • 简介:处在社会变动年代,鲁迅倡说“拿来主义”。他的翻译目标是开拓民智,“获一斑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时”。科学救国行不通,他便弃医从文。鲁迅反对为“顺”而损害原作。他认为,硬译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手法,一面尽量输入新的思想,一面尽量消化吸收,这就是尽可能等值的直译。这一原理没有过时。马丁·路德同样为民众启蒙而翻译。宗教翻译应有社会担待和使命感。宗教经典的翻译应该促进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化,是传递宗教真义,教化国民而不是中国化,也不是象牙塔中的高雅鉴赏,要提防本土化的陷阱和染缸。翻译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和各个族群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促进闭塞痼弊僵化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喧您。翻译与介绍异域新思潮密切关联,促使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主流文化,而不是相反。

  • 标签: 改革 路德 奥古斯丁 本土化
  • 简介:诗歌是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情感丰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再现。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诗歌文化信息和意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本文在文学翻译悖论和诗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结合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加强对诗歌翻译的鉴赏,促进文化交流。

  • 标签: 文学翻译 诗歌特征 译者主体性 翻译策略
  • 简介:翻译能力研究已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翻译的重要方面。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想要培养一定的翻译能力,起到中英双语之间交际桥梁的作用,就离不开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圣经》文化不仅深深地渗透于英语语言及文学作品中,也植根于英美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本文以《圣经》文化为例,探讨翻译能力之文化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对《圣经》文化的了解和内化,将进一步帮助其理解英语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其翻译能力的目的。

  • 标签: 翻译能力 文化能力 《圣经》文化
  • 简介:译者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浙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 简介: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浪潮兴起,诗歌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从认知语言学认知识解角度对杜甫《春望》8译本差异进行对比,通过辖域与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维度对译本所呈现出的多样性进行考察,为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提供合理认知解读,并为译者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诗歌翻译 《春望》 译者主体性 认知识解
  • 简介:1989年秋天,我应苏联教委邀请,到位于苏联海参崴市的远东大学教授汉语。汉学系五年级学生伊林娜,热爱中国文化,经常找我问问题。一次,她竟然让我给她讲解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令我惊讶不已。她送给我一本《塞纳河畔》,这是刚刚出版的新书。伊林娜说,我可能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已经买了不少书,可读过的却很少,便把《塞纳河畔》随手插在书架上。寒假我没回国。海参崴的冬天不算太冷,但一来寒流就像俄国人所说的"冻死狗"了。

  • 标签: 伊林娜 塞纳河畔 远东大学 苏联人 李商隐 吉皮乌斯
  • 简介:批评话语分析中“意义就是选择”的论述揭示了日常话语背后态度、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运作,同时也揭示了语言和语法常被当作意识形态的载体这一不同寻常的事实.语言的模式化用法反映了译者在文本中表达的特定价值取向,继而为译者提供了在组篇机制中对文体选择进行操控的机会.语言作为一套可供选择并致力于创造意义的资源,其词汇一语法层面的建构对实现和揭示不同性别译者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文体选择 译者 价值取向
  • 简介:文章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翻译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条件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 标签: 大学英语翻译 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对英语翻译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翻译课程,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一直很不理想。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应措施和思考,希望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思考
  • 简介: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缺乏关于文化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形成障碍。《圣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经》钦定本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译本,是英语习语、典故、词汇、格言的宝库,它对英语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作者试图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人手,探讨和归纳《圣经》钦定本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 标签: 英语语言 圣经 钦定本
  • 简介:圣经》中译本在中国教会目前已基本固定在基督教新教所用“和合本”《圣经》和天主教所用“思高本”《圣经》,教会人士将之视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汉译本。尽管汉语语言的发展在语言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相关《圣经翻译及研究机构和有些个人亦根据现代汉语有过重新翻译圣经》的努力,这些新译本却并没有获得教会的普遍承认,而只是在教界和学界之间的边缘领域闪现其存在。这一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一方面,这种《圣经》中译本的使用状况反映出中国教会的基本状况,意味着其经典及理论的认知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教会的基本面貌亦沉于传统而鲜有革新。“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问世曾被视为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运动中留下过颇有意义的一笔。这种《圣经》汉语语言翻译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会的革新及其对社会文化革新的参与,其曾经有过的“与时俱进”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总结。中国教会持守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精进,所以教会仅从汉译圣经这个层面就应看到其发展滞后的一面,由此应有奋起直追的意向和准备。教会的现代语言尤其是其宣道讲经所必须的圣经语言应跟上时代。这是从《圣经》汉译上对中国教会的呼唤和激励。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界在基督教研究上已经进入系统释经的时代,其基于《圣经》希伯来语言和《圣经》古希腊语言的圣经新旧约释经正在全面开展,其圣经释经学亦与现代解释学有着密切结合,尤其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诠释经典已经远远走在了重新汉译《圣经》的前面。然而,如果没有全新的现代汉语翻译圣经版本,那么这种过于超前的释经

  • 标签: 圣经 中译 解释 文化 研究
  • 简介: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 标签: 施玮小说 女性生存 《圣经》
  • 简介:翻译思维是双语转换过程中进行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可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成不同的思维组合体.在翻译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有相对应的思维参与,直接影响着学生翻译的精确性和文本的翻译质量.因此,只有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学生翻译思维的培养,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 标签: 翻译思维 翻译教学 翻译思维的培养
  • 简介: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文坛重要的女黑人作家,其创作素材多来源于家乡本土的黑人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的共同影响,其作品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晶。作为西方正统文化的精髓,《圣经》对托妮·莫里森的创作意义深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派拉特、所罗门和露丝对《圣经》中同名人物的戏仿,揭示生活在文化冲击中的黑人生活现状,以及莫里森所推崇弘扬的黑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戏仿与《所罗门之歌》

  • 标签: 《所罗门之歌》 托妮·莫里森 戏仿 白人文化 露丝 黑人作家
  • 简介:本文在众多的英语人名中仅以三个常用的人名James、John和Michael为例,通过探索它们的词源及其在《圣经》中被赋予的重要性,考察其在英语历史和现代社会流行的原因,从而揭示英语人名与《圣经》的联系,进而从名字学角度揭示圣经文化在英美社会人们思想和意识深处发挥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英语人名 圣经文化 命名文化 名字学
  • 简介:圣经》在汉语语境中有一语多译的传统。译本群的语文风格从深文理、浅文理、官话到现代汉语的更迭,客观上是语言与社会现状的流动,但更是译者将多种因素,尤其是读者预设纳入翻译视野的结果。这一结果促成了《圣经》宗教价值的淡化以及文学价值的凸显。译本群表象上丰富的语文风格、多维的主体价值及多样化的读者期待虽然事实上促进了《圣经》从征服文化向使节文化的转型,但这种《圣经》读者翻译观是与彼时中国语境的妥协与协商,而忠实于文本目的才是翻译的终极诉求。

  • 标签: 语文风格 读者期待 文本目的
  • 简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长老于2016年5月12日至19日,参加在美国费城举行的联合圣经公会2016全球大会,并出席美国圣经公会成立200周年庆典活动。傅长老向全球约150个圣经公会的负责人介绍了中国教会的圣经事工和发展现状,对联合圣经公会与中国基督教两会30多年来的合作予以高度评价。

  • 标签: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圣经 中国教会 庆典活动 负责人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