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左右我们占领图书市场甚至这以外的文化领域,于是我们的图书出版形式日趋丰富起来,我们也开始关注那些有可能共利的商业模式,于是,创意式的活性出版模式让人关注。

  • 标签: 创意出版 模式 方法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全血细胞组织因子( TF)活性改变的意义。方法:选取 2014年 9月 -2016年 9月在本院收治的 5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划分为 A~D四组,即:正常对照组( A组) 37例,疾病组中经凝血检查确诊正常病例( B组) 7例, 1~2项凝血检查异常组( C组) 20例,疑似 DIC组( D组)。运用脂多糖( LPS)刺激的全血复钙时间,对血细胞 TF活性( TiFaCR)进行检测,对全血凝固时间进行复钙检查,依据全血凝固时间缩短情况(△ s),对促凝活性( TF-PCA)的强弱进行判断。结果:回顾性、描述性分析受检病例,得知 DIC患者的 TF-PCA为( 95.1±68.5)△ s,疑似 DIC为( 85.7±16.8)△ s,正常组为( 30.3±25.0)△ s,上述比较差异显著( P< 0.05), TF-PCA抑制实验结果及 TF-PCA检测结果显示, TiFaCR对 TF-PCA测定,在特异性与灵敏性上较高。结论: DIC与疑似 DIC患者经 LPS刺激之后,其 TF-PCA呈显著性增强, TiFaCR对 DIC诊断、预后评价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意义与价值。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全血细胞组织因子活性 全血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汤对骨折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活性的作用。方法选用64只雄性健康SD大鼠为观察对象,所有大鼠以闭合折骨为标准建立骨折模型,并应用髓内针进行固定。随机分成两组(32只/组),对照组术后以生理盐水灌胃,观察组术后以活血化瘀汤灌胃,于术后1、3、7、14d取骨折外周组织,采用TR-PCR技术观察其VEGF表达情况。结果经统计得出,两组大鼠在灌胃后1d其VEGF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但灌胃后3d、7d、14d观察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灌胃后7d两组大鼠其VEGF表达水平到达峰值,两组比较(P<0.01)。结论血化瘀汤可明显增加骨折早期VEGF活性,对促进血管再生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活血化瘀汤 骨折早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与受激素影响的血管内膜层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生理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发生变化的关系。方法选中国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15只,为模型组,静脉内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及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B组:15只,单纯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C组:10只,为健康对照组。取支配股骨头血运的主要血管(旋股内侧动脉、股静脉)及股骨头,制成标本。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进行观察检测。结果A组动、静脉内膜层中PDGF-A+B/PDGF-α+β表达分别为0.4341±0.0397、0.3505±0.0407,A组动、静脉内膜层中VEGFmRNA表达分别为0.2550±0.0297、0.2061±0.0371。A组动、静血管内膜层中PDGF生理活性及VEGFmRNA表达与股骨头发生坏死的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中r=-0.808,P〈0.01;r=-0.312,P〈0.01。静脉中r=-0.842,P〈0.01;r=-0.825,P〈0.01);B、C组则不存在上述统计学结果。结论激素可导致PDGF生理活性相对下降以及VEGFmRNA转录下调,进而影响PDGF与VEGF对血管生成的正常调节,是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生长物质 激素类
  • 简介:本文应用高等哺乳动物血清补体B因子溶血检测技术检测仿刺参个体体内补体B因子。通过溶血法检测了健康仿刺参以及人工诱导化皮仿刺参体腔液补体B因子活性。结果显示仿刺参体腔液有补体B因子存在,且含补体B因子仿刺参体腔液溶血活性明显高于和去补体B因子体腔液的溶血活性。实验对仿刺参体腔液进行加热处理结果显示其补体B因子是对热不稳定的分子,此特性与高等哺乳动物B因子特征相同。仿刺参体内存在补体B因子,它与脊椎动物补体B因子性质相似,在免疫旁路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补体B因子 棘皮动物 仿刺参 溶血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方法对样本进行临床检验。结论参考范围(一期法)FⅧC54.29%~168.51%,FⅨC50.09%~222.05%,FⅪC81%~118%,FⅫC61%~148%。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检测与ⅡC、VC、ⅦC、XC等一样,都是以相当正常人的百分活性来表示的,故工作参考值很重要,志愿者以100例为好,且年龄段分布要有代表性,制成的混合血浆在一30℃下也只能保持3个月。每次检测都必须制作标准曲线。

  • 标签: 血浆凝血因子Ⅷ Ⅺ和Ⅻ促凝血 活性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与临床疗效进行探析.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活性因子检测结果、Glasgow预后评分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是35%,对照组是67.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是(4.58±0.61)分,对照组是(3.91±0.91)分,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的血管活性因子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极大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治疗后遗症.关键词葛根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闭阻脉络证型Puerarinonthecerebralvasospasmafter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relatedtovascularactivefactorofinfluenceZhangliang,tangshanluancountyinhebeiprovincepeople'shospital,063700,Abstractobjectiveofpuerarinoncerebralvasospasmafter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relatedtovascularactivefactorandtheinfluenceofcliniGcalcurativeeffectanalysis.MethodchoosetheobjectofstudyforbetweenJanuary2013andJune2013,ourhospitaldepartmentsof80patientswith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controlgroupgivenconventional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puerarin+glucoseinjectiontreatment,thecontrastandobservationoftwogroupsofpatientswithvascularactivefactortestresults,Glasgowoutcomescoreandtheincidenceofcerebralvasospasm.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withcerebralvasospasmincidencewas35%,controlgroupis67.5%,thedifferencesignificant(P<0.05).ObservationgroupofpatientswithGlasgowscorewas(4.58+/-0.61),thecontrolgroupwas(3.91+/-0.91),thereisabigdifference(P<0.05).Twogroupsoftestingresultsofvascularactivefactorinpatients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puerarinapplicaGtionforthetreatmentof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greatlyimprovetheprognosisofpatients,reducepatienttreatmentsequelae.KeywordsPuerarin;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Cerebralvasospasm.Closeyourcardtypethreadresistance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26-01

  • 标签: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血管活性药的管理,保证血管活性药用药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8例血管活性药输注护理不良事件,制定出护理防范对策。结果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对血管活性药的管理,大大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加强血管活性药的管理,可有效保证血管活性药用药安全。

  • 标签: 血管活性药 输注 用药安全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临床多种药物逐渐被研发,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也得到临床越来越高的重视。然而临床上仍旧缺乏系统的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规范标准。对此,本文主要分析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规范。

  • 标签: 输注 血管活性药物 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技巧和效果。方法:针对80名患有急性心衰的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药物+美洛托尔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压、心率情况、并发症出现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急性心衰的病人采用常规药物+美洛托尔予以治疗,可更好的缓解病人的血压,改善心率,并降低并发症出现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衰 血管活性药物 血压 并发症 治疗效果
  • 作者: 于志雨 胡高峰 李臣宾 李婷婷 彭明婷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7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结合活性(VWF:GPIbM)检测的性能验证方法和指标。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和我国卫生行业标准,使用Sysmex CS-5100仪器及配套试剂,设计方案并验证其检测VWF:GPIbM的性能。(1)精密度验证:使用正常值、低值质控品和3种不同活性的混合血浆(活性范围为5.0%~150.0%),每天重复检测各样品5次,连续5 d,计算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依据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要求设定精密度评价标准;(2)正确度验证:将配套校准物稀释成活性参考值分别为5.2%、31.2%、62.4%、104.0%和138.7%的样品,各样品重复检测次数与精密度实验相同,计算检测均值与参考值的偏倚,依据允许总误差设定正确度评价标准;(3)线性验证:配制10种不同活性的混合血浆(活性理论值范围为3.6%~160.4%),用于低活性水平和正常活性水平校准曲线的线性验证,重复检测各样品3次,计算检测均值和理论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R2以及偏差,依据行业标准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设定线性评价标准;(4)定量限验证:将配套校准物稀释成活性为3.3%和2.7%的样品,重复检测各样品12次,依据CLSI文件设定评价标准。结果精密度验证的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1.0%~2.5%和1.1%~2.6%;正确度验证结果的偏倚分别为-0.4%、1.0%、-2.6%、0.3%和-2.7%;低活性水平(3.6%~31.8%)和正常活性水平(28.4%~160.4%)线性验证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1.021 7和0.996 2,R2分别为0.993 5和0.993 9,各样品检测结果的偏差为0~1.8%、-10.1%~0,均符合要求;定量限验证检测结果的偏差为-0.4%~0.3%,均符合要求。结论VWF:GPIbM方法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和定量限验证结果均满足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要求或本研究设定的评价标准,可为临床实验室的性能验证提供参考。

  • 标签: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血小板结合活性 性能验证
  • 简介:目的合成新型芳基脲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Tivozanib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系列芳基脲类衍生物,1H-NMR和ESI-MS鉴定目标物结构,并用MTT法进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结果合成10个新目标化合物,其中7个表现出显著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论目标化合物体外活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抗肿瘤药 VEGFR抑制剂 芳基脲衍生物
  • 简介:摘要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检测在血友病A、获得性血友病A及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分型、疗效监测和抑制物滴度检测等各方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检测系统多样化、试剂组分的差异及干扰物质的存在等影响因素,国内实验室的FⅧ活性检测仍有改进空间。

  • 标签: 因子Ⅷ 凝血因子Ⅷ活性 一期法 发色底物法 影响因素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类非特异性的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病理特点是骨量减少、骨再生不足、骨脆性增加,大大增加了骨折的风险。骨的形成和维持就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不断塑形和修复的过程,二者的不平衡可导致骨量的丢失。

  • 标签: 破骨细胞 基因 调节 生物学标志 综述文献
  • 简介:介绍了作者在竹叶黄酮(EOB—f)与心脑血管药理相关的研究进展。1)动物模型研究表明,EOB—f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显著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降低动脉硬化危险;2)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表明,EOB-f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TG含量,显著提高血清中HDL—C含量,均优于银杏黄酮对照组,且无毒副作用;3)体外模拟体系的试验表明,EOB—f2能显著抑制由AAPH诱导的脂质体过氧化,防止Cu^++中介的人类血清LDL—C的氧化;4)最新的药理研究表明,EOB—f能有效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缩小心梗范围;降低血小板聚集,有效抑制凝血过程;对脑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竹叶黄酮具有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的巨大潜力。

  • 标签: 竹叶黄酮 活性研究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脑血管疾病 Cu^++ 血小板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应用消渴痹通胶囊结合西药,对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消渴痹通胶囊结合西药,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每组各56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5.71%、NO增加明显,而ET则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予以消渴痹通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可较好的提高疗效,改善血管活性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药复方 西药 疗效 血管活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