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清脂肪是常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之一,其诊断AP特异性较高,但并非所有脂肪升高的患者均为AP,了解并掌握脂肪升高的临床意义,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胰脂肪酶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联合应用瘘风险评分表(fistula risk score, FRS)和术后第一日腹腔引流液淀粉(drain fluid amylase on postoperative day 1, DFA1)预测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后临床瘘的条件,指导术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30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验证FRS对术后临床瘘的预测价值,并在FRS中高分段组(3~10分)患者中进一步利用DFA1对术后临床瘘进行预测分析。结果43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临床瘘56例(13.0%),FRS预测术后临床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 CI:0.861~0.921, 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RS为术后临床瘘的独立影响因素(OR=2.933, 95% CI:2.230~3.856, P<0.001)。将430例患者参考FRS分组后,低分段组(0~2分)患者无术后临床瘘发生;中高分段组(3~10分)患者中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得出DFA1>653.9 U/L预测术后临床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63.8%、39.2%、95.0%。结论对于FRS≤2分、以及FRS≥3分且DFA1≤650 U/L的患者,PD术后可选择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胰瘘风险评分表
  • 简介:摘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特异性并发症,可累及肾脏、神经、视网膜、心肌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激肽原作为一种经典的微循环改善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中的机制可能涉及保护内皮细胞、影响微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以及减少组织纤维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对于预防、延缓、治疗糖尿病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逆行性胆管造影术(ERCP)后3 h血清淀粉和脂肪水平对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操作、合并疾病、术后3 h和24 h的血清淀粉和脂肪水平等,分析PEP发生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后3 h血清淀粉和脂肪对PEP预测的临界值。结果共纳入491例患者,其中29例发生PEP。PEP组与非PEP组患者比较,女性[75.9%(22/29)比49.1%(227/462)]、管造影[65.5%(19/29)比32.0%(148/462)]、管插管[27.6%(8/29)比11.7%(54/462)]、合并冠心病[17.2%(5/29)比4.5%(21/462)]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9、13.63、6.25、6.4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管插管是PEP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74,95%CI:1.315~9.713,P<0.05)。术后3 h血清淀粉和脂肪预测PE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95%CI:0.842~0.951,P<0.01)和0.915(95%CI:0.881~0.948,P<0.0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0,P>0.05)。淀粉水平临界值为1.0倍正常上限时,预测PEP的敏感度为93.1%;临界值为3.0倍正常上限时,预测PEP的特异度为93.3%。脂肪水平临界值为2.5倍正常上限时,预测PEP的敏感度为93.1%;临界值为6.0倍正常上限时,预测PEP的特异度为91.3%。结论ERCP后3 h血清淀粉和脂肪均是预测PEP的理想指标,且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胰酶 胰腺炎 早期诊断 胆胰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淀粉、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联合检测应用于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高唐县人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确诊并治疗的55例AP患者,作为研究组,年龄(40.6±1.8)岁,男32例,女23例;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5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0.8±1.6)岁,男33例,女22例。对两组人群检测血清淀粉淀粉及TAP水平。观察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淀粉淀粉及TAP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淀粉水平为(82.1±25.5)U/L、淀粉水平为(75.8±8.2)U/L、TAP水平为(9.8±2.7)nmol/L;研究组治疗前血淀粉水平为(846.3±146.9)U/L、淀粉水平为(796.3±96.7)U/L、TAP水平为(1.3±0.6)nmol/L,治疗后血清淀粉水平为(96.9±65.8)U/L、淀粉水平为(89.1±28.3)U/L、TAP水平为(7.3±1.8)nmol/L;研究组治疗前血清淀粉淀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TAP水平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淀粉淀粉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血清TAP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AP患者体内的血清淀粉淀粉及TAP水平均显著性的升高,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淀粉淀粉及TAP水平来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AP。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血清淀粉酶 胰淀粉酶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
  • 简介:摘要脂肪家族包括三酰甘油脂肪及其相关蛋白1、相关蛋白2、羧基酯脂肪,各成员的功能与高脂饮食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和肥胖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本文总结脂肪家族主要成员对脂类代谢吸收的特点,阐述脂肪家族在脂代谢相关的急性胰腺炎和肥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胰脂肪酶 急性胰腺炎 脂肪 消化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胆管成像与压缩感知胆管成像对胆系管道扩张成像及胆管结构显示的图像质量,以供临床选择更合适的成像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胆管扩张患者37例,在西门子1.5 T磁共振机器上行常规及压缩感知磁共振胆管成像。采用5分制评价图像质量,由1名临床经验大于5年的医师及1名临床经验为2年的医师进行评分,结果使用SPSS软件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压缩感知胆管成像与常规磁共振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eatography,MRCP)在整体图像质量、胆管扩张及管扩张显示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扩张胆管的评分均比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与管扩张评分高,而结石所致胆管扩张和肿块所致胆管扩张图像评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压缩感知胆管成像与常规胆管成像相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压缩感知胆管成像能有效地缩短成像时间,并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压缩感知胰胆管成像 胆道扩张 胰管扩张 结构显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引流方式对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为内引流组(n=529)和外引流组(n=141)。比较两组瘘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瘘影响因素。结果内引流组瘘发生率12.5%(66/529),高于外引流组6.4%(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04,95%CI:1.185~3.390)、合并消化道疾病(OR=3.087,95%CI:1.599~5.959)、有上腹部手术史(OR=2.031,95%CI:1.104~3.734)患者PD术后瘘风险升高(均P<0.05),外引流患者PD术后瘘风险降低(OR=0.470,95%CI:0.223~0.989,P=0.047),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加PD术后瘘风险降低(OR=0.725,95%CI:0.556~0.944,P=0.017),肿瘤位于胆总管PD术后瘘风险增加(OR=1.497,95%CI:1.192~1.880,P=0.001)。结论与管内引流比较,管外引流在预防PD术后瘘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引流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尾切除术后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1例行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管可减少术后瘘的发生。

  • 标签: 胰腺瘘 胰体尾切除术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淀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与临床相关瘘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瘘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及其准确性,为术后早期瘘的鉴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8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3.5±10.6)岁。对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第3天血清CRP和降钙素原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最佳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对影响胃癌术后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术后临床相关瘘发病率5.37%(20/372),包括B级瘘18例,C级瘘2例。胃癌术后预测临床相关瘘发生术后第1天淀粉临界值为2036 U/L,血清CRP临界值为18 mg/dL,降钙素原临界值为0.85 μg/L。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术后第3天血清CRP及降钙素原均是胃癌术后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体重指数>25 kg/m2、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2036 U/L和术后第3天血清CRP>18 mg/dL是预测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和第3天血清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瘘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6%和90.4%。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和第3天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胃癌术后第3天的降钙素原预测临床相关瘘的准确度有限,不推荐其作为胃癌术后瘘的早期预测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淀粉酶类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胰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11例因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高淀粉血症诊断标准分为术后高淀粉血症组(199例)与术后非高淀粉血症组(312例)。采用χ2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胆囊切除史、胆结石史、插管进入管并造影、机械碎石是高淀粉血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临床上应重视对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患者实施合理干预以减少高淀粉血症发生率。

  • 标签:
  • 作者: 黄凤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3期-51篇
  • 机构: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211
  • 简介:目的:探讨硫辛酸与激肽原肠溶片联合应用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3月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病例,以计算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2例,参照组用硫辛酸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激肽原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前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血糖水平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高于参照组,实验组血糖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用硫辛酸与激肽原肠溶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控制患者血糖,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硫辛酸;胰激肽原酶肠溶片;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RCP治疗管结石(P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RCP治疗的1例P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男,72岁。因"上腹部不适10 d"于2019年10月23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肠鸣音3次/min。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慢性胰腺炎史多年。入院血糖16.7 mmol/L。CT、MRI、MRCP诊断PDS。患者于2019年10月28日行ERCP治疗。结果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采用柱状球囊扩张管开口及近端管,采用球囊清理白色泥沙样结石,沿导丝支架放置7.5 cm管支架,并在胆管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见胆汁及胰液排泄通畅。术后给予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饮食正常,无腹痛,血糖控制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示管通畅,结石无复发。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应根据PDS发生部位、大小、数量,以及管解剖形态变化情况采用精准个体化治疗。当主管内有1个结石时,ERCP取石术并放置管支架是最佳的选择。

  • 标签: 胰管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 简介:摘要管结石是一种为数不多的良性胰腺疾病,常合并慢性胰腺炎,如若未能及时诊疗可诱发胰腺癌,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管结石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本文就近年来针对管结石的病因及诊治策略的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石 胰腺管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术后瘘是最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C级瘘的高病死率更是胰腺外科医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C级瘘极为重要。本文就C级瘘的定义、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的手术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查找关于十二指肠切除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瘘发病率,以及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63例患者,其中行管空肠黏膜吻合579例,行肠套入式吻合5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在术后瘘发病率(RR=1.13,95%CI:0.88~1.45,P=0.34),以及总的病死率(RR=0.80,95%CI:0.42~1.52,P=0.49)、并发症发生率(RR=1.04,95%CI:0.88~1.24,P=0.63)、胃排空障碍发病率(RR=1.26,95%CI:0.90~1.76,P=0.18)、术后出血发生率(RR=0.86,95%CI:0.51~1.44,P=0.57)、术后感染发病率(RR=1.20,95%CI:0.86~1.69,P=0.29)、再手术率(RR=1.05,95%CI:0.62~1.78,P=0.84)、住院天数(WMD=-1.36,95%CI:-2.91~0.20,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肠套入式吻合术后瘘发病率、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别。

  • 标签: 外科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 胰肠套入式吻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埋式吻合和间断外翻式吻合两种肠吻合方式对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行LPD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肠吻合的方式分为两组:包埋式吻合组(n=55)和间断外翻式吻合组(n=6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吻合、胆肠吻合、胃肠吻合的时长,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16例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49例,中位年龄61.5岁。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包埋式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和肠吻合时间分别为(260±20)、(65±15)和(35±15)min,低于间断外翻式吻合组(305±25)、(81±25)和(45±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埋式吻合组的A、B级瘘发生率分别为27.3%(15/55)和21.8%(12/55),高于间断外翻式吻合组8.2%(5/61)和6.6%(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外翻式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10.3±1.1)d低于包埋式吻合组(15.2±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PD中,肠吻合应用间断外翻式吻合相较于包埋式吻合可以降低术后瘘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胰腺瘘 胰肠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瘘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瘘和未发生瘘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失血量、胰腺残端处理方法、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确定其与瘘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60例,年龄(49.23±15.62)岁,范围16~76岁。术后瘘发生率为34.4%(32/93)。在单因素分析中,BMI(χ2=4.515,P=0.034)、胰腺质地(χ2=3.891,P=0.049)、术前血清白蛋白(t=2.644,P=0.010)以及白蛋白差异(t=-2.293,P=0.024)与术后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OR=0.551,P<0.001)、白蛋白差异大(OR=1.542,P<0.001)、BMI≥25 kg/m2(OR=3.303,P=0.035)、胰腺质地软(OR=3.065,P=0.049)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白蛋白较低者应改善其营养状况,BMI≥25 kg/m2、胰腺质地软的患者要警惕术后瘘的发生。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胰腺切除术 胰体尾 胰瘘 病因
  • 简介:摘要管支撑管移位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罕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耗费。本院肝胆外二科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共行十二指肠切除术126例,其中达芬奇机器人辅助23例,3-D腹腔镜31例,开腹72例,均常规放置管支撑管。3例患者出现管内支撑管移位,引起严重漏、腹腔感染及胃排空延迟,对3例管支撑管移位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现结合文献总结管支撑管移位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