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扩张症患者在术后近期和远期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21例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17.4%),女性100例(82.6%),年龄(40.5±15.3)岁(范围:18~80岁)。将术后30 d内发生的胆道感染定义为近期感染,超过30 d发生的胆道感染定义为远期感染。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胆管扩张症术后发生近期和远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21例胆管扩张症患者中,Todani Ⅰ型85例(70.2%),Ⅲ型1例(0.8%),Ⅳ型32例(26.4%),Ⅴ型3例(2.5%)。随访时间(55.2±28.6)个月(范围:1~101个月)。分别有18例和37例患者发生术后近期和远期胆道感染。18例患者发生除胆道感染外的术后并发症,其中腹水6例,胆瘘4例,胰瘘和胃排空延迟各2例,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伤口不愈合和胰腺炎各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道感染病史、是否行肝门部吻合和Todani分型是近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术后并发症是远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行肝门部吻合(OR=6.228,95%CI:1.884~20.586,P=0.003)和术前胆道感染病史(OR=3.701,95%CI:1.137~12.043,P=0.030)是近期胆道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年龄是否≥45岁(OR=2.261,95%CI:1.004~5.093,P=0.049)和术后并发症(OR=3.131,95%CI:1.094~8.958,P=0.033)是远期胆道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行肝门部吻合和术前有胆道感染病史与胆管扩张症术后发生近期胆道感染相关;年龄是否≥45岁和术后并发症与胆管扩张症术后发生远期胆道感染相关。

  • 标签: 胆道疾病 胆总管囊肿 胆管扩张症 胆道感染
  • 简介:目的总结胆道闭锁术后肝内胆管扩张的诊治经验,探讨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对3例因胆道闭锁行葛西手术的患儿进行追踪随访,3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胆管炎症状,其中1例合并门脉高压。3例行超声、CT或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PTCD),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例行胆管扩张与空肠胆支再吻合术,1例仅行PTCD置管引流。结果2例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黄疸消退或减轻。1例仅行PTCD的患儿肝内胆管扩张长期存在。结论肝内胆管扩张使胆管炎反复发作,特别是扩张的囊状胆管压迫门静脉,可使门静脉变窄,血流减少,致受累肝叶萎缩。胆道闭锁患儿葛西手术后应定期行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常规行PTCD,暂时解除胆汁淤积,并为术中定位做好准备。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疾病/诊断 胆管疾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肠梗阻并发胆道扩张积气诊断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肠梗阻并发胆道扩张积气患者的临床病史及CT表现。结果CT及临床诊断为肠梗阻并发胆道扩张积气。结论结合影像上及临床上与胆道积气同时存在的其它影像表现、临床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在影像诊断中注意考虑多个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主次关系,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肠梗阻 胆道扩张积气 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Kasai术后肝内胆管囊性扩张(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s,IBC)的形成特点及病理学表现,探索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Kasai术后行肝移植手术的BA患儿179例(男75例,女104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用以判断是否存在IBC,其中36例CT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肝内胆管扩张,作为IBC(+)组,143例未检测到肝内胆管扩张,作为IBC(-)组,比较两组的自体肝生存状况及肝功能指标。同时收集到上述患儿中50例患儿的肝移植时的病肝组织,其中IBC(+)组18例,IBC(-)组32例,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胆管增生程度、淤胆以及胆管板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①IBC(+)组女患儿有27例,占75.0%(27/36),IBC(-)组女患儿有77例,占53.8%(77/143),两组中女患儿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患儿在行Kasai术时的日龄及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BC(+)组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明显高于IBC(-)组患儿的9.0个月。Log-Rank检测发现,IBC(+)组术后自体肝生存状况优于IBC(-)组患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③肝功能的比较结果发现IBC(+)组除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外,均低于IBC(-)组患儿,其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结合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水平在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IBC(+)组患儿的肝纤维化程度、胆管增生程度及胆管板畸形发生率均较IBC(-)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BC(+)组淤胆程度明显低于I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BA患儿Kasai术后发生IBC可能是肝脏代偿的积极表现,短期内不会导致胆汁淤积的加重,相反扩张的胆管可以减轻胆汁淤积的程度,改善肝功能及病理分级,从而延长自体肝生存时间。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移植 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闭锁葛西手术后肝内胆管扩张(Intrahepaticbiliarycysts,IBCs)的治疗选择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肝内胆管囊性扩张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和转归,其中2例单发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分别予手术和抗感染治疗;6例多发复杂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均行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结果2例单发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疗效好,预后良好.6例多发复杂囊肿型胆管扩张患儿经PTCD引流后,2例再次开腹手术吻合;6例患儿中,3例死亡,1例行肝脏移植,1例等待肝移植,1例合并门静脉高压存活.结论胆道闭锁葛西术后多发肝内胆管扩张(C型)常提示存在严重肝脏损伤,PTCD治疗或手术再吻合治疗多数情况下仅是姑息治疗.PTCD有助于减轻黄疸,改善肝移植术前条件;而无条件进行肝脏移植的患者,单纯PTCD很难长期控制临床症状,应选择再次手术行扩张胆管肠吻合手术.单发肝内胆管扩张(A型)临床过程和预后明显优于C型扩张,可能与肝脏受损程度较轻有关.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胆道闭锁/外科学 胆管 肝内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BBE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因23例,恶性病因10例;15例狭窄位于肝门部,18例狭窄位于肝门外。所有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或增强MRI或增强CT中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提示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并留置外引流管,10例(恶性病因)患者在术前完善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良性狭窄,并在PTCD术中经胆道钳活检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狭窄。术后间隔1~4周经引流途径行球囊扩张治疗,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变化、术前术后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变化,随访术后患者的吻合口长期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PTCD联合球囊扩张手术顺利,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所有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胆红素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所有患者吻合口通畅率分别为90.9%(30/33)、72.7%(24/33)、63.6%(21/33)、63.6%(21/33)、60.6%(20/33)。随访期间共13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良性狭窄复发,其中9例的吻合口良性狭窄部位为肝门部,4例位于肝门外,经再次球囊扩张后保持吻合口长期通畅。联合治疗后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位于肝门部复发率(60.0%,9/15)比位于肝门外(22.2%,4/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BBES复发者中4例为因恶性病因行胆肠吻合术,9例为良性病因,经第一次球囊扩张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0.0%(4/10)与39.1%(9/23),复发时间平均分别为5.8个月与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持续引流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BBES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且创伤性小,手术并发症少且可重复性操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球囊扩张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连续采用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的17例良性肝外胆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良性肝外胆道狭窄患者中胆肠吻合口狭窄7例,手术后肝外胆道损伤性狭窄10例(Bismuth Ⅰ型6例,Bismuth Ⅱ型4例)。14例患者完成治疗方案,成功解除狭窄并拔除支撑管,成功率为82.3%。本组患者的治疗包括胆管扩张3~5次(中位次数为4次),逐渐更换增大支撑管尺寸并留置支撑管6~9个月(中位时间7.6个月)。3例患者未能完成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胆道严重狭窄,导丝未能通过狭窄段而提前终止治疗;1例患者行胆道扩张过程中因扩张器穿入肝实质引起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14例患者随访6~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均无复发性狭窄出现。结论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缩窄,病理性 气囊扩张术 经皮穿刺治疗 大口径支撑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残留结石的应用。方法回顾我院近四年来对87例胆道残留结石患者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87例,有77例1次取石成功,有6例2次取石成功,有2例3次取石成功,有2例不能耐受手术取石未成功,改行手术治疗。结论结石取净率为97.7%,效果满意。

  • 标签: 纤维胆道镜 胆道残留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胆道手术中导致患者发生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方法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胆道手术发生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均经过相应的手术治疗后出院,随访1年,20例患者痊愈,8例患者基本痊愈,无死亡病例出现;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与手术解剖、手术医生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结论在胆道手术中,手术医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胆道手术的危险性,提高职业的责任感和对医学专业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熟练手术操作流程和对医源性损伤的观察、处理能力,降低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胆道手术 医源性胆道损伤 原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镜下球囊扩张术联合胆道细胞刷检应用于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进行,总结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影像学(CT或MRI)提示胆管恶性狭窄可能或原因不明胆管狭窄并同意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所纳入研究患者均行内镜下胆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并于球囊扩张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刷检术,扩张前留取病理组织为对照组样本,扩张后留取病理组织为试验组样本。试验组、对照组样本经同一名病理专业副主任医师阅片后提出病理诊断意见。若有癌细胞或显著异型细胞发现提示刷检阳性。若未见癌细胞或异型细胞则提示刷检阴性。阴性患者中结合临床仍高度考虑胆管癌且同意手术,术后大体标本证实为恶性的考虑刷检假阴性;难以判断胆管癌患者经随访2个月有进展考虑刷检假阴性。2个月随访无进展,暂考虑胆管良性狭窄可能。应用优势性检验(McNemar检验)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病例39例,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68.0±5.2)岁。经细胞学检测、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最终明确诊断胆管癌35例。对照组刷检阳性17例,细胞刷检敏感率48.6%(17/35),试验组刷检阳性26例,细胞刷检敏感率74.2%(26/35)。另外有2例患者对照组刷检阳性,试验组刷检阴性。合计对照组及试验组刷检阳性共28例,细胞刷检敏感率80.0%(2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联合细胞刷检可提高胆管癌的病理诊断灵敏度,球囊扩张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刷检可提高诊断灵敏度。

  • 标签: 胆管肿瘤 内镜下球囊扩张 内镜下胆管细胞刷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残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OLYMPSP20型及T20型纤维胆道镜对胆道残石病人进行治疗;对合并胆道狭窄的胆道残石的病人先用镜端取石网进行扩张,或活检钳咬除周边肉芽组织以扩大狭窄口;对巨大嵌顿结石配合OLYMPUSE-27液电碎石器治疗。术后用B超和[或]胆道造影了解残石情况,判断其疗效。结果199例胆道残石病人共行纤维胆道镜取石271例次,结石取净180例,取净率90.0%。且无任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残石疗效确切。

  • 标签: 内镜/治疗 胆道残石 纤维胆道镜 液电碎石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内镜下胆道支架引流术,是通过内镜将支撑导管留置于胆管,将胆汁引流至十二指肠腔,它克服了ENBD丢失体液的缺点,不仅能解除胆道梗阻,通畅胆道引流,还保证了胆肠正常循环,更符合正常生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重要方法。我院在2003~2005年应用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7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内窥镜 胆道支架 恶性梗阻 外科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价值。方法对49例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MBE)。结果4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穿刺放置成功。放置胆道内支架7~10d后,TBIL、ALT、AST均明显下降(P〈0.05),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对于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效果。

  • 标签: 恶性胆道梗阻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0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的20例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患者为对象。临床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观察和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原因包括了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胆道结石合并感染、术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以及外伤感染。治疗结果显示17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治疗后复发,1例患者死亡。结论胆道术后胆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为感染以及外伤,临床医师需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胆道手术 胆道出血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胆道结石与胆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老年患者为例,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比组间临床特点。结果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胆道残石率对比,重度组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高于中度组,而中度组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有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术后胆道残石率显著低于中度组和中度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病情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方法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法,这对于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与降低胆道残石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胆道结石 胆道感染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均进行胆道造影,其中采取方法①造影90例,方法②造影20例,方法③造影10例。结果方法①显示胆道残余结石36例,帮助行胆囊摘除术5例,显示胆道情况避免胆总管探查20例;方法②造影20例,结果显示胆道残余结石10例,显示胆道损伤2例;方法③显示胆道残余结石6例,显示胆总管下段损伤1例。其中联合方法①、②或③及多次造影61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可避免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损伤,降低再手术率。

  • 标签: 胆道手术 术中胆道造影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后胆道镜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术后胆道镜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8例患者中有90例痊愈,治愈率91.8%,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胆道镜治疗胆管残余结石是目前较有效的措施。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密切的观察治疗,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合理处理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胆道镜 胆道残余结石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