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HCV感染早期,HCVAb为阴性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CV核心抗原的试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重组HCV核心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对HCV核心抗原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HCV核心抗原检测灵敏度高可达5ng/ml,用酶联法对11份HCVAb阴性,HCVRNA阳性标本检测9份阳性。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HCV核心抗原可作为HCV感染早期的抗原检测方法,较HCVRNA检测法简便、快速,可以作为核酸检测法的一种简易替代方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抗原检测
  • 简介:摘要目前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检测HEV抗体(HEV IgM/IgG)或HEV核酸(HEV RNA)。近年来,基于对HEV病毒体蛋白结构及免疫性的研究,发展了HEV抗原(HEV Ag)检测方法。本文就HEV Ag检测方法的建立、HEV Ag检测的意义及在HE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一个重要临床类型,表现为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阳性、HBeAg阴性伴或不伴HbeAb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肝组织学活动性炎症.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广,世界各地流行率差异性较大.据报道,地中海地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占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的33%,亚太地区占15%,美国和北欧占14%[1].我国也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Chan等[2]报道,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香港流行率为69%.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快,易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治疗困难.本文就国内有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干扰素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e抗原的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13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e抗原的。结果前S1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9.91%,e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6.37%,前S1抗原与e抗原的合计阳性率为75.22%。结论前S1抗原、e抗原单独用于评价HBV在体内复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使用检出率较高。

  • 标签: 前S1抗原 e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台州市中医院李伟林、赵仙铭观察了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抗原阳性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升散透达方法,药物组成:葛根10g,升麻10g,柴胡10g,秦艽10g,木防己10g。并用化湿清热方,药物组成:茵陈30g,过路黄30g,麦芽30g,丹参30g,苡仁30g,焦桅10g,茯苓10g,苦参10g,赤芍10g,麦冬10g,甘草5g。用法:两方合用,日1剂水煎服,连服1年半为1疗程,其中每月停药日数不超过5日。对照组仅用化湿清热方而未用升散透达药,煎服法及疗程同本组。临床疗效证实:加用升散透达药物,可提高治疗本病的疗效。

  • 标签: 中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HBV抗原阳性 临床疗效 化湿清热方 升散透达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相比,重度慢乙肝与轻中度慢乙肝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HBeAg阴性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肝癌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E 抗原 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基础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在全球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因。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检测是非侵入性的血清诊断参数,临床上可以监测H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进程,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优化和管理。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CV核心抗原与HCVRNA、ALT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74例HCVRNA阳性患者检测其HCV-cAg和ALT浓度。结果本研究74例HCVRNA阳性患者检出HCV-cAg阳性25例,处于灰区23例,ALT超出正常范围的患者为49例,ALT水平与HCV-cAg呈正相关性。结论HCV-cAg与HCVRNA复制密切相关,HCV-cAg可联合抗-HCV应用可提高临床和血站的HCV感染检出率,结合ALT可以评测HCV感染肝脏炎症状态)

  • 标签: HCV-cAg HCV RNA ALT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于 20 17 年 11 月 --20 18 年 11 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 54 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 ELISA 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 2 周后复查。结果: 2 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 0.03U/mL 。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54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2周后复查。结果2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0.03U/mL。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HBsAg-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T细胞(健康捐献者的血液中获取),制备HBsAg-CAR-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作为Mock组,未转导的T细胞为Untransduced组。上述三种效应细胞分别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检测三组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抗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释放水平。建立免疫缺陷NPG小鼠PLC/PRF/5肝癌皮下成瘤模型,随机分组,尾静脉注射HBsAg-CAR-T细胞(实验组,n=5)或未转导的T细胞(对照组,n=5),注射后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体外培养过程中,HBsAg-CAR-T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及存活率,CAR的表达稳定。与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共培养后,HBsAg-CAR-T组释放的抗肿瘤细胞因子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sAg-CAR-T组对HBsAg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NPG小鼠肿瘤体积为(250.8±62.8)mm3,低于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757.5±102.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HBsAg阳性肝癌细胞,并释放高水平的抗肿瘤细胞因子。

  • 标签: 癌,肝细胞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T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抗原125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并发消化道出血和并发腹水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宿迁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9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析其血清癌抗原125的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癌抗原125与肝硬化失代偿和并发腹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评估癌抗原125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及并发腹水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癌抗原125水平为9.38(6.42,15.22) IU/mL,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56.04 (20.70,354.95)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937,P<0.01);未并发消化道出血和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癌抗原125水平分别为15.15(8.32,48.34) IU/mL和21.22(13.18,55.79)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6,P=0.236);腹水患者的癌抗原125水平为105.01(22.08,419.53) IU/mL,高于无腹水患者的9.59(6.60,16.49)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92,P<0.01)。癌抗原125水平与白蛋白-胆红素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Child-Pugh评分和腹水量均呈正相关(r=0.585、0.393、0.696、0.697,均P<0.01)。血清癌抗原125水平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及并发腹水的独立相关因素,两者呈正相关。在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及并发腹水方面,癌抗原12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高于癌抗原199和癌抗原50;在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方面,癌抗原12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亦高于癌抗原199和癌抗原50。结论血清癌抗原125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腹水量均呈正相关,与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无关,可作为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和腹水的重要指标。

  • 标签: CA-125抗原 腹水 肝炎,乙型 肝硬化 失代偿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乙肝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中存在的差异。为如何预防乙肝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共检测0~80岁以上共14570人。小于20岁的人群的阳性率在逐年减低,20岁至50岁这个年龄段人群中乙肝阳性较多,5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阳性率越低。结论全民认清乙肝传播途径,从而高效率预防乙肝病毒传播。

  • 标签: 乙肝 HbsAg 阳性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病毒科DNA病毒,可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无季节和地域性。可急性发病、无症状带病毒、持续带病毒感染和迁延不愈,形成慢性肝炎等。乙型肝炎病毒一旦造成肝细胞的损害,基本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案,只能靠自身免疫及辅助治疗,因此了解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对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 标签: 肝炎表面抗原 血清学分析 在校学生 肝炎病毒 阳性率 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