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近期,智能视觉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监控安防场景中,其中的步态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行人行走序列中的姿态与动作来判断身份。传统步态识别方法的具体应用效果依旧会针对不同衣着和背包场景下步态轮廓图中的身体部位粘连、遮挡、与正常场景差异大等问题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人体骨架信息进行识别,来减弱上述问题造成的影响。核心思想在于使用深度学习方法,提取原始图像序列中的人体骨架关键点,据此构成步态骨架图结构以辅助后继步态识别。在具体实现中,本文引入多个相同的时空图卷积模块,使得所提取的步态骨架序列能充分融合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实验证明,该网络在CASIA-B数据集上相对于传统的步态骨架方法,达到了更高的性能。

  • 标签: 步态识别 骨架序列 图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时空信息
  • 简介:摘要:机器人汇集了当今世界在机电、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机器人技术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机器人中的两足步行机器人虽然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它独特的适应性和拟人性,成为了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而行走机构的自由度配置,步态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多。自由度在提高机器人完成复杂动作功能的同时也使本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求解变得更加困难。在这围绕拟人双足机器人的行走步态,进行了论述,采用零力矩点(ZMP) 的方法分析了仿人步行的稳定条件。

  • 标签: 拟人双足机器人 步态规划 线性倒立摆
  • 简介:摘要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态形成的机制复杂,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故受影响因素也较多。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等诸多因素都可使步行周期中某一环节发生改变,导致步态改变,出现异常步态。对异常步态的准确评估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症状的改善程度,预测未来的功能状况,规划适当的治疗目标,以及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文中就目前神经科疾病常用的步态评估方法做一综述,主要包括定性步态评估、量表评估和仪器化步态评估,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常用步态评估方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 标签: 步态 步态障碍 步态评估 仪器化步态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静止时手抖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明显,肌强直以及姿势难以平衡等情况显著,冻结步态问题严重。本文简论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护理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作参考。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姿势步态障碍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随疾病进展,步态变异性也会增加,至中晚期则会进展表现为冻结步态(freezingofgait,FOG)、慌张步态。FOG在晚期PD中非常常见,在H-Y(HoehnandYahrScale)分级为4级的患者中其发病率>90%。随着疾病进展,PD患者的PIGD更为严重,会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故需要定期评估并加以干预。本文就不同评估工具及方法的特点、优缺点等进行综述,同时探讨针对PD患者步态障碍的治疗现状。

  • 标签: 帕金森病 步态障碍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三维步态系统观察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廓清策略。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观察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最小足廓清(MTC)及其变异性,绘制摆动相足趾运动轨迹,并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步态参数与MT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偏瘫侧和非偏瘫侧的MTC分别为(12.01±3.36)mm和(22.38±5.51)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6.94±3.0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偏瘫侧和非偏瘫侧的MTC变异性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偏瘫侧的MTC和MTC变异性与组内非偏瘫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偏瘫侧的MTC与其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最大伸髋角度、最大屈膝角度、最大踝背屈角度、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ROM)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廓清能力显著下降,步行稳定性降低,需要针对髋、膝、踝等多个因素进行干预,以减轻其廓清障碍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足下垂 三维步态 足廓清
  • 简介:摘要步态适应性是指通过改变步行方式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环境需求的能力,该能力对人们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安全地行走至关重要。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适应性通常严重受损,但是临床上鲜少关注帕金森病步态适应性的量化评估。本文从帕金森病的步态适应性障碍、评估方法和步态适应性的康复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呼吁早期关注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障碍,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帕金森病 步态障碍 步态适应性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将电针治疗实施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观察其作用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2年5月为观察时间跨度,将4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组别为康复训练组和电针治疗组,分别使用康复训练和康复训练+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痉挛指数、步态情况。结果:(1)康复训练组和电针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和痉挛指数评分对照中,治疗前两组分值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康复训练组下肢运动功能为20.59±2.07(分)、电针治疗组为23.44±2.19(分),康复训练组痉挛指数为9.07±1.12(分)、电针治疗组为8.51±1.05(分),(t=8.820,p=0.012),两组结果有差异。(2)康复训练组和电针治疗组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对照中,治疗前连照顾步频和步速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康复训练组步频为70.22±3.16(步/分钟)、电针治疗组为72.85±3.29(步/分钟),康复训练组步速为0.51±0.06(m/s)、电针治疗组为0.61±0.05(m/s),(t=8.177,p=0.013),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将电针治疗实施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电针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运动功能 步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 标签: 脑卒中 步态 定制化矫形鞋垫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计划对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各有34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结合接受常规护理计划,后者接受康复护理计划,并分析对比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的步态变化以及肢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研究组的10m最快步行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侧步长差小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上肢以及下肢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康复护理计划 重症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通人、运动员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关节步态图特征,探讨可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潜在运动学指标。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招募在校大学生78名,包括39名普通大学生(普通人组)和39名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员组),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招募26例ACL损伤患者(患者组)。普通人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为19(18,21)岁;运动员组男22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19(18,20)岁;患者组男23例,女3例;中位年龄为20(19,20)岁。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3 km/h速度行走时的膝关节步态图,比较3组受试者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伸角度和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内外、上下位移等。结果3组受试者之间除性别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受试者整个步态周期内(1%~100%)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承重反应期(9%~10%)的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支撑相和摆动相(1%~27%、29%~100%)的膝关节屈伸角度、承重反应期(1%~3%)和摆动相末期(96%~98%)的前后位移、支撑相中期(15%~19%)、末期(29%~33%、36%~43%)和摆动相(68%~94%)的上下位移、支撑相中期至摆动相中期(12%~82%)的内外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人组、运动员组受试者的最大内外翻角度(-10.89°±4.55°、-12.20°±4.38°)显著大于患者组(-5.44°±3.72°),普通人组受试者支撑相中期内外位移[3.69(0.13,7.25) mm]显著大于运动员组、患者组受试者[-0.59(-6.65,5.24)、0.96(-1.54,3.8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运动员的步态与普通大学生、ACL损伤患者的步态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内外翻角度和内外位移指标可作为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遴选指标。

  • 标签: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步态图 大学生 运动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手机拍摄PD伴冻结步态(FOG)患者的步态视频,构建基于手机视频的PD伴FOG患者的自动识别系统。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49例PD伴FOG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手机拍摄患者"3 m往返"和"3 m往返通过窄道(长0.6 m)的过程,获得87个有效视频,标注每个视频的转身阶段、直行阶段及其中的FOG事件。提取视频中关键点的位置信号,对信号预处理后提取特征数据,由特征数据分别建立动作识别模型、直行FOG识别模型和转身FOG识别模型,最后组成端到端的FOG识别模型。采用留一法(LOSO)评估上述模型的性能。结果87个有效视频中25 881个窗口样本,其中22 066个非FOG窗口样本,3815个FOG窗口样本。LOSO法评估结果显示,动作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83.27%,特异度为91.38%,准确度为89.28%。直行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57.69%,特异度为88.12%。转身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61.54%,特异度为98.72%。端到端的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75.73%。结论基于手机视频的PD患者FOG自动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实现远程识别PD患者的FOG,便于对PD伴FOG患者的筛查和随访。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机器视觉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不同阶段步态特征改变,明确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中变化的特异性步态参数,为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76例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H-Y)分级1~3级]和6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便携式惯性测量单元系统记录步态时空变量,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代表不同步态特征的步态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健康对照和H-Y分级1~3级帕金森病患者中各步态变量及步态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运动分型进一步细分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步态变量及步态域在评估不同阶段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严重程度的敏感度。结果对采集的11项步态时空变量归纳出4种步态域:步伐(步长、步速、跨步长)、节奏时相(步频、跨步时长、双支撑相时长)、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步长变异系数、步长不对称性、步速变异系数)和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摆动相时长变异系数及摆动相不对称性)。随着疾病进展,4个步态域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与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健康对照,帕金森病患者步伐参数在H-Y分级2级患者出现中度受损(效应量0.64;标准化分值0.12±0.80与0.64±0.81,P<0.05),以非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为明显,而H-Y分级1级患者较健康对照无改变(P>0.05);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3级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异常(效应量0.62;标准化分值0.27±1.12与-0.27±0.52,P<0.05),而H-Y分级1级和2级帕金森病患者改变不明显(均P>0.05);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在H-Y分级1级帕金森病患者即开始出现轻度损害(效应量0.42;标准化分值-0.03±0.69与-0.33±0.49,P<0.05),其中摆动相不对称性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中更为突出。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步态参数出现特征性演变,节奏时相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可能是区分早期帕金森病与健康人群的标志;步伐和步伐相关变异性/不对称性是评估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重要步态指标。

  • 标签: 帕金森病 步态障碍,神经性 步态时空参数 可穿戴传感器
  • 简介:摘 要:目的 评定老年糖尿病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特征,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来预防跌倒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跌倒情况,运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定量表评定,分析跌倒和平衡能力之间关系。结果 统计发现总分低于19分的患者有58例(82.85%),其中较多患者无法完成即刻站立平衡、站立平衡、转立平衡、轻推反应、闭目站立平衡,在步态评定中起步和躯体稳定问题较为突出,经对比发现跌倒一次和跌倒三次患者在即刻站立平衡和转立平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跌倒患者平衡能力和步态性能会发生改变,为了更好预防跌倒事件,应采取积极护理干预,来强化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安全意识。

  • 标签: 老年 糖尿病 跌倒 平衡 步态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步态指导下的骨盆控制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偏瘫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4.75±13.34)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5.38±13.41)岁。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指导下的骨盆控制训练,记录两组患者训练前后三维步态动力学参数、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组间差异比较采用ANOVA检验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右侧步长、左右下肢髋关节伸展峰值、左右下肢髋关节力矩高峰值、左右下肢髋关节力矩低峰值、FAC及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左右侧步长[分别为(0.545±0.08)m比(0.602±0.082)m,F=6.185,P=0.017;(0.587±0.115)m比(0.664±0.092)m,F=6.525,P=0.014]、左右下肢髋关节伸展峰值[分别为(6.87±2.17)比(8.92±2.53),F=8.972,P=0.004);(6.79±2.36)比(11.00±2.45),F=36.757,P<0.001]、左右下肢髋关节力矩高峰值[分别为(0.427±0.037)比(0.508±0.066),F=27.921,P<0.001;(0.605±0.09)比(0.767±0.063),F=39.422,P<0.001]、左右下肢髋关节力矩低峰值[分别为(0.402±0.040)比(0.455±0.068),F=10.616,P=0.002;(0.442±0.037)比(0.497±0.063),F=13.565,P=0.001)]、FAC评分[(2.75±0.79)分比(3.75±0.94)分,F=15.771,P<0.001]及BBS评分[(48.90±3.74)分比(53.00±2.85)分,F=17.722,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偏瘫患者实施三维步态指导下的骨盆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能力。

  • 标签: 三维步态指导 骨盆控制训练 偏瘫 FAC评分 Berg量表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儿童外旋步态给予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矫正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2月3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92例儿童外旋步态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均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矫正,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矫正,对比两组患者胫骨扭转角、步向角。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胫骨扭转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患者胫骨扭转角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矫形鞋垫 康复训练矫正 儿童外旋步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步态训练结合强化护理在骨科颈椎病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于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颈椎病康复患者作为样本来进行本次研究,样本例数76例,经随机分组法分组后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步态训练联合强化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JOA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与ADL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应采用步态训练结合强化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颈椎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步态训练 强化护理 骨科 颈椎病 应用效果
  • 简介:内容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抽取了9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传统组和责任组两组,前组患者均接受徒手辅助平地步行训练,后组患者均接受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步长、双支撑相分别为(81.95±19.60)步/min、(80.10±24.55)cm、(57.95±29.76)cm/s、(41.07±12.25)cm、(25.44±5.07)%明显高于传统组,患侧腿的支撑相、摆动相分别为(58.85±4.80)%、(41.19±4.86)%明显长于传统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责任组为93.33%明显高于传统组77.78%,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下肢步行机器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