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针刺 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 侧足内翻效果 挛状态 临床研究
  • 简介:康医生:我有一个儿子,患有偏瘫脑瘫,想了解一下是否可以通过运动等方法改善小孩的症状。

  • 标签: 脑瘫 偏瘫 运动 康复
  • 简介:摘要进行性肌阵癫痫(PMEs)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动作性肌阵常伴全面强直阵发作、认知障碍以及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PMEs对抗癫痫发作药物的反应一般较差,总体预后差。可以导致PMEs的疾病包括Unverricht-Lundborg病、Lafora病、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样红纤维综合征、唾液酸沉积症、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目前PME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饮食治疗、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酶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文中对目前已知的PMEs治疗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研究和探索PMEs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 标签: 癫痫 肌阵挛癫痫,进行性 抗癫痫发作药物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眼球阵-肌阵综合征(OMS)的临床特征,使用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与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9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肿瘤科门诊和病房的诊断为OMS的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使用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进行病情评估及预后分析。结果9例OMS中男性4例,女性5例。OMS发病年龄14个月至5岁,中位年龄17个月。主要症状为眼球阵、肌阵、共济失调、运动功能倒退、行为和情绪改变、睡眠障碍等。其中8例合并肿瘤,7例行手术后病理示神经母细胞瘤,1例未经治疗肿瘤自发消退、症状缓解。确诊后8例均先予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5例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均泼尼松序贯口服,逐渐减量;3例年复发≥2次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9例均使用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对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为:轻度1例,中度3例,重度5例。轻度1例随访3年无复发,无后遗症;中度3例中的2例随访1~2年,无复发,无后遗症;其余1例中度以及重度的5例随访1~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后遗症。结论儿童OMS发病年龄早,治疗前病情评估程度重、多相病程与预后不良相关;初诊时OMS严重程度标准化分级量表评分可用于远期预后的评估。

  • 标签: 肌阵挛 眼球运动障碍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预后 标准化分级量表 眼球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偏瘫脑瘫儿童上肢作业治疗临床体会。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27例偏瘫脑瘫儿童患者,对其实施综合作业治疗过程,对其治疗前后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治疗后III级-V级、VI级-VIII级以及IX级-XI级三个级段的分布情况为33.33%、44.44%以及33.33%,和治疗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偏瘫脑瘫儿童患者开展上肢作业治疗以及功能训练后,可以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手臂、上肢等功能,不断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偏瘫型脑瘫儿童 上肢作业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眼阵-肌阵-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儿童最常见的副癌性神经综合征(PNS)之一,年发病率约为0.02/105,绝大部分病例见于<4岁儿童,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目前,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于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而非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NB相关性OMAS常见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共济失调和肌阵。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为NB相关性OMAS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笔者拟就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 神经母细胞瘤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肌阵运动的诊断与鉴别。方法通过研究病因及发病机制综合患者临床表现作出诊断与鉴别。结论许多神经系统和全身系统疾病均可有肌阵发作,因此鉴别肌阵运动患者的患病类型十分重要。

  • 标签: 肌阵挛运动 诊断 鉴别
  • 作者: 张军艳 王碧 王晓丽 晋琅 王明明 陈丽 郝锋利 刘永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西安 710032(现在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453003)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西安 710032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453003 ,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西安 710068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 712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固有肌阵(propriospinal myoclonus, PSM)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监测中心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例脊髓固有肌阵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随访。4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4年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制定的PSM诊断标准。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55岁,病程8个月至3年,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颈部、躯干或肢体的抽搐或抖动,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繁。患者均接受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发作期均无痫样放电,发作期同步肌电图可见三角肌、股四头肌或腹直肌肌电爆发。对4例患者均给予氯硝西泮治疗,3例患者效果显著,1例患者效果不佳。结论PSM临床表现与痫性发作类似,发作期无痫样发电,仅可见肌电爆发。多数患者对氯硝西泮效果显著。

  • 标签: 脊髓 肌阵挛 脑电描记术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偏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痉挛偏瘫患儿,按照其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后比对其足背屈角、腘角以及腕伸角角度,差异性显著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脑性瘫痪痉挛偏瘫患儿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康复护理,从而对患儿的恢复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小儿 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偏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偏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护理,康复组40例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康复效果、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结果:康复组康复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P<0.05);康复组干预6个月后腕伸角、足背屈角大于常规组,GMFM及Bayley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偏瘫可改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预后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伴眼阵-肌阵综合征(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 ,OMS )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年龄为2岁10个月的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伴OMS及肠道功能异常女童的临床资料。以"神经母细胞瘤"、"眼阵-肌阵综合征"、"儿童"和"婴幼儿"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以"Neuroblastoma"、"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Children"、"Infan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截止至2020年11月收录的病例,总结胸腔/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结果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OMS症状有所缓解,且无需苯巴比妥片控制,但仍需开塞露协助通便。钡剂灌肠结肠未见明显异常,24 h随访见钡剂排空延迟。术后45 d患儿开始恢复自行排便,查血清Anti-Ri抗体阳性。出院后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儿OMS症状较前有显著缓解,肿瘤未见复发。文献检索收集到28例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伴OMS患儿资料,包括本例在内共29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62.1%(18/29),部分切除肿瘤17.2%(5/29),仅活检6.9% (2/29 ),未手术13.8%(4/29);OMS症状未缓解6.9 % (2/29 ),症状部分缓解62.1%(18/29),症状完全消失27.6%(8/29),未手术失访3.4%(1/29)。结论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合并OMS病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后OMS症状多数也能缓解。Anti-Ri抗体可能参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OMS的发生。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纵隔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相关颈肌阵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2020年1—8月收治的31例颈肌阵患者,分析颈肌阵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对所有患者均行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71%),女性9例(29%),平均年龄27.8岁。颈肌阵最常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n=8),其次为癫痫(n=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n=4)、焦虑抑郁状态(n=3)和打鼾(n=3)等。共监测到555次颈肌阵,89.5%(497/555)的颈肌阵发生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颈肌阵指数(5.8)明显高于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颈肌阵指数(0.2)。48.3%(268/555)的颈肌阵伴随脑电觉醒,0.7%(4/555)致患者清醒,2.7%(15/555)伴随肢体动作。结论睡眠相关颈肌阵多见于REM睡眠期,可出现在有睡眠障碍性疾病及癫痫的患者。颈肌阵的生理或病理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肌阵挛 颈肌 运动障碍 睡眠,快速眼球运动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家族性皮质肌阵震颤癫痫(FCMTE)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笔者在PubMed和万方数据库(1990—2022年)检索该病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发表该病相关文章使用的疾病名称达10余种,国际上有关报道使用的疾病名称也不统一,反映了对该病的认识不同,有必要对该病命名进行再次分析,探讨疾病名称的统一,以便于后期的专业交流和学习。文中阐述了FCMTE的名称演变及笔者的一些观点。

  • 标签: 癫痫,肌阵挛性 震颤 脑电描记术 命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偏瘫脑瘫儿童患者治疗中,上肢作业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0例偏瘫脑瘫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上肢作业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偏瘫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上肢作业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偏瘫型脑瘫 儿童 上肢作业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痉挛偏瘫采取悬吊运动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80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痉挛偏瘫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疗法,n=40)和对照组(传统疗法+悬吊运动训练,n=40),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同时悬吊弱链测试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结论对痉挛偏瘫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可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康复效果 小儿痉挛型偏瘫 悬吊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眼睑肌阵失神癫痫诊断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例经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证实为眼睑肌阵失神癫痫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学特点,并根据结果适当调整药物治疗。结果 患者出院后口服抗癫痫药物,发作明显减少。 结论 结合文献复习,眼睑肌阵失神癫痫的正确诊断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眼睑肌阵挛失神癫痫 脑电图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偏瘫的康复效果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偏瘫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开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为小儿痉挛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悬吊运动 小儿痉挛型偏瘫 康复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