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瘫痪痉挛偏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痉挛偏瘫患儿,按照其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后比对其足背屈角、腘角以及腕伸角角度,差异性显著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瘫痪痉挛偏瘫患儿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进行康复护理,从而对患儿的恢复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小儿 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瘫痪痉挛偏瘫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小儿瘫痪痉挛偏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护理,康复组40例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康复效果、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结果:康复组康复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P<0.05);康复组干预6个月后腕伸角、足背屈角大于常规组,GMFM及Bayley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瘫痪痉挛偏瘫可改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 康复护理 预后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偏瘫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36例。按随机数列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中2例患儿因咳嗽、发热退出研究而脱落,最终对照组16例,试验组18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和双任务平板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单任务改良计时起立-行走测试(mTUG)、双任务mTUG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组内评估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年龄和评估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MFM-88 D区评分[(34.25±1.61)分比(34.56±1.76)分]、GMFM-88 E区评分[(50.53±7.20)分比(50.61±6.75)分]、PBS评分[(39.06±4.34)分比(38.89±4.44)分]、MWST时间[(12.69±3.07) s比(13.56±2.97) s]、单任务mTUG时间[(11.38±2.58) s比(11.94±2.51) s]、双任务mTUG时间[(30.06±8.08) s比(31.50±8.56) 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4周后,对照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5.88±1.82)分、E区评分为(51.20±6.64)分,PBS评分为(40.75±4.14)分,MWST时间为(10.81±2.95)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06±2.52) s;试验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6.28±1.99)分、E区评分为(53.94±6.98)分,PBS评分为(43.06±4.94)分,MWST时间为(10.44±2.83)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56±2.73) s,2组患儿的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3.058、-2.197、-7.132、1.235、2.952,试验组t=-5.953、-12.432、-8.333、3.149、7.578,均P<0.05),而2组GMFM-88中D区、E区,PBS,MWST,单任务mTUG评价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9.10±8.28) s,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P>0.05),而试验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3.06±7.30) s,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0,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结论单任务和双任务平板训练均可显著提高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单任务训练不能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在双任务中的运动功能表现,但双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其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运动功能表现。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平板训练 双任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偏瘫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 标签: 镜像视觉反馈 偏瘫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技术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痉挛瘫痪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患儿治疗前后MAS评分、GMFM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GMF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MAS评分、GMFM评分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技术治疗痉挛瘫痪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髂腰肌痉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悬吊技术 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痉挛瘫痪。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甲组总有效率96%,乙组总有效率783%,丙组总有效率579%。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可以增效。

  • 标签: 脑性瘫痪 中西医结合 颈动脉剥切 功能训练 针灸
  • 简介:摘要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瘫痪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痉挛瘫痪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瘫痪类型,占瘫痪患儿的60-70%。痉挛瘫痪属于中医学“五迟”、“五硬”等范畴。“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硬”指头项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1。本文分析中医药治疗改善痉挛瘫痪儿童肌张力的综合治疗方案,探讨一种具有疗效快、远期效果佳、副作用小的安全可靠的中医治疗痉挛脑瘫的康复疗法。

  • 标签: 痉挛型脑性瘫痪 中医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 A肉毒毒素治疗小儿瘫痪痉挛下肢瘫的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 。 方法:本院选取 30 例 瘫痪痉挛下肢瘫患儿进行前瞻研究,注射 A肉毒毒素( BTX-A )于患儿的病变下肢,并对其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体能评分( PRS )进行评价,观察其疗不良反应 。 结果:瘫痪痉挛下肢瘫 的患儿于治疗 4 周后的肌张力为( 1.87±0.73 ) cm 2 , PRS 为( 8.92±1.58 )分,均较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其中 5 例患者暂时肌无力( 16.67 % ), 3 例患者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 10.00 % ),于 3d 后完全消失 。 结论: A 肉毒毒素治疗小儿瘫痪痉挛下肢瘫的效果 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脑性瘫痪痉挛 下肢瘫痪 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痉挛脑瘫的治疗方式包括许多种,本文主要对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的效果和作用进行详细探讨。方法:共选取我院脑瘫患儿4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方式在小儿痉挛脑瘫方面的治疗作用更高,治疗效果更加具有优势,小儿痉挛以及小儿肢体运动功能等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改善。

  • 标签: 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中枢运动和姿势障碍会对言语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与言语有关的呼吸功能障碍。在痉挛瘫痪儿童中,有半数以上伴有言语障碍。目前,对患有言语障碍儿童呼吸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根据痉挛脑瘫儿童言语呼吸不规则、浅快、起音困难等特点,对其的定量评估和动态评估进行综述,为临床康复医师、治疗师针对性地评估痉挛脑瘫患儿的言语呼吸功能提供思路。

  • 标签: 脑性瘫痪 呼吸 生理学 言语障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痉挛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生物电刺激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E功能区进行站立和行走的功能评定,应用日常生活评分(ADL),同时应用肌电图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电刺激治疗能降低痉挛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生物电刺激 肌电图 痉挛型脑瘫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干预对痉挛瘫痪儿童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诊断为痉挛瘫痪患者120例,年龄中位数6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SPR组和SPR+矫形治疗组,SPR组100例,SPR+矫形组20例。记录术前粗大运动功能评分、BMI、孕周、产重、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作为基线资料,根据术后时间分别记录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作为骨代谢的生化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基线资料及手术干预对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SPR术后0-6个月,血清钙离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及12-24个月碱性磷酸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R术中同时或术后再次行矫形手术的患儿术后0-6个月碱性磷酸酶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儿童手术治疗后短期内会引起骨质下降,骨形成减弱;长期来看可以促进骨骼发育,促进骨形成。

  • 标签: 痉挛型脑性瘫痪,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手术,矫形手术,骨代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脑电图和CT、MRI在痉挛瘫痪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门诊、住院瘫痪患儿进行脑电图和CT、MRI常规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21.75%,其中合并痫样放电的占37.27%。CT、MRI异常率为80.55%。其中二者均异常的占42.60%,均正常占12.17%。瘫痪类型与脑电图、CT、MRI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CT、MRI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P<0.001。二者结合对脑瘫的诊断和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了85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体会,包括康复运动功能训练和智力语言功能训练、家庭指导训练、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认为早期有针对的做好脑瘫患儿的综合康复措施和护理,采用医院康复结合家庭训练相配合,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使患儿最大程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 标签: 小儿 脑性瘫痪 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