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日本“战后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内容的归纳分析,以及“战后文学”与“原子弹文学”的比较中,得出“战后文学”立足于历史事实与文学真实,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去洞察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并果敢地揭示出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战争中扮演了侵略者、占领者角色,真正形成了日本现代反战文学的“高峰”。

  • 标签: 战后派文学 反战文学 原子弹 侵略战争 军国主义者 日本军队
  • 简介:摘要大冈升平与野间宏同为日本战后作家。野间宏向来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作品以战争为基础,探求新的文学方法。大冈升平则被称为“俘虏作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演绎出俘虏的岁月。文本以两位作家的代表作为切入点,进而探求二者的区别。

  • 标签: 战后派,野间宏,大冈升平,非人行为
  • 简介:<正>一希特勒统治德国十二年(1933—1945)。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德国知识界遭到严重的损失。爱好自由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出国流亡的自1933年至1939年就接近三十万人。文学界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几乎所有20年代及30年代有成就、起先锋作用的作家无一幸免。不是被关押就是被禁止写作,更

  • 标签: 德国战后文学 法西斯统治 先锋作用 30年代 20年代 知识界
  • 简介:<正>2012年7月27—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课题组、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近30位从事战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在美丽的太湖湖畔,围绕大会的相关议题进行学术探讨。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战后世界
  • 简介:战后初期,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时间,是台湾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少见洋溢“左翼思潮”的时光,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初相会的时期。本文带入民国历史文化语境,指出在民国机制下“登台”的左翼文学,是战后首波“横的移植”,为台湾注入富于五四与鲁迅经验的“三民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思潮;同时也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争议转嫁来台,因此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论争”,实质上正是民国机制的问题另辟台湾战地的讨论。同时,“台湾文学”自身也有对日治时期文学发展的“纵的继承”,因而与民国文学呈现出的左翼/异关怀,已有“阶级与省籍”“理论与实务”的分化。战后初期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交锋的结果,实是二者各行其道,无论是合纵抑或连横,皆不可得。不过,“民国视野”至少为既有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了三项新的可能:一是重新看待“桥副刊论争”的方法;二是关于省籍的问题,并非“本省/外省”的“人”的问题,而是更大的“台湾/民国”的“机制”碰撞结果;三是关于“中国”,因此有“民国/共和国”的区隔,以及深化讨论的可能。

  • 标签: 战后初期 台湾文学 民国文学 现实主义 横的移植
  • 简介:韩国战后的批评家们立足于战争的体验和精神创伤,直面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思索人类的灵魂,在混乱中逐步梳理争论,努力建立战后文学的新秩序。其中民族文学论者和现代主义论者关于传统的争论以及对战后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对韩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韩国战后文学 传统观 战后批评 散文精神
  • 简介:摘要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二战后,犹太裔的美国作家更是异军突起,佳作不断。在这些作品中,“个人成长”与“精神顿悟”是被反复书写的主题,本文就将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雨王汉德森》两部作品的主题分析,解读犹太作家对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哲学思考。

  • 标签: 犹太文学 成长 顿悟
  • 简介:两个人久别重逢在战后的一个星期天静寂的大海莫非会重起波澜?……爱我吧——他说——你归来了就用全副身心爱我把这离别的岁岁月月全部补偿……要知道……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据史学家考证,印尼有华侨可溯源于汉代。对这一说法目前虽还有学术上的争论,但至少唐代末期已开始有成批的中国移民定居印尼,以至近代以前印尼已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会,华人对印尼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结束不久,印尼赢得独立。独立以后,印尼的华人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发展的道路。

  • 标签: 印尼华人 华侨 华人报刊 华校 政府 中国移民
  • 简介:《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从出版到现在20年了。台湾一家出版社10年前劝我修订出版繁体字本,由于当时还有一些课题未做完,只好将其搁置起来。现在过了古稀之年,我终于用鲁迅所说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坚韧学术勇气将其重新修订一遍。这是为了赚钱?为了扬名?为了颠覆?这种质疑均未能切入我的心态.我只是想了却一桩心愿而已,就这么简单。

  • 标签: 文学理论史 台湾地区 后记 战后 道路 当代文学理论
  • 简介:课间,我正在忙着写升旗稿,菁菁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杨老师,不好了,玉诚和二班的小毅打架,满脸是血!"正说着,二班班主任程老师带着哭泣的他们走了进来。好家伙,看来双方战争是"势均力敌"——玉诚的嘴被打烂了,颧骨上有块青印,嘴、手、衣服上到处是血;对手脸、脖子上有几道很深的抓痕,衣服上也有血迹,据说眼镜也被打飞了。

  • 标签: 抓痕 脖子 班主任 打烂 杨老师 带着
  • 简介:首先注意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那就是发展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总体变化过程

  • 标签: 发展理论 理论演变
  • 简介:在中国,官僚资本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更是舆论攻击的对象,而“官办商行”正是抗战胜利后朝野上下对那些具有权责背景的豪门资本所经营企业公司的一种特殊称呼,其代表就是宋子文、孔祥熙家族创办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孚中实业公司和扬子建业公司。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档案,对于这些“官办商行”的形成背景、资本来源、经营特点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以这几个“官办商行”的个案去分析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的意义。

  • 标签: “官办商行” 官僚资本 中国建设银公司 孚中实业公司 扬子建业公司
  • 简介:1990年代以后,台湾本土化思潮勃兴,使陈映真带有批判性格的文化、社会、思想评论迅速被边缘化,与七八十年代的影响形成鲜明对比,但他60年代以来的文学写作(特别是小说)仍魅力不减。关于陈映真的解读,分别在"诗"与"思"两方面出现了裂痕,两岸知识界对陈映真的解读,均有类似的现象,但因历史脉络的差异,对于陈映真的欣赏、接受、评价,在取舍上又有所不同。本文意在分析这种充满了困惑和分歧的解读现象,认为只有将陈映真放在东亚近代史的脉络中去定位,将陈映真先生的文学和思想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整理和总结,思考陈映真50年代以后的文学写作和文化、思想、社会评论与战后东亚社会、历史诸问题的关联,方能更为完整地呈现陈映真的思想和文学的面貌。这与仅将陈映真放在台湾的统独论述中去为他"着色",或者仅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运用去判断他是否教条,是不同的思考角度。

  • 标签: 陈映真 文学 思想 战后台湾 东亚
  • 简介:<正>战后,特别是新加坡获得内部自治及其后取得独立以来,新加坡华人社会发生了深刻有变化。一、政治上国民化国民化即当地化。第一,原来的中国侨民转变为新加坡国民。它标志着新加坡华人有了新的祖国,与当年母国的同胞从此成了不同国家的国民。这是新加坡华人社会随着新加坡的建国而出现的带根本性的变化。

  • 标签: 新加坡华人 社会变化 内部自治 略述 当地化 国民
  • 简介:1.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第一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他们在欧洲、西亚、东亚、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 标签: 世界格局 战后 帝国主义国家 演变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