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地区的现代化比大陆要早一拍,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台湾与大陆在文化和种族上都有着更密切的关联,所谓血浓于水。正因于此,在很多方面,台湾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对于今后我们如何发展儒学,同样亦不例外。

  • 标签: 台湾地区 儒学 战后 亚洲四小龙 经济起飞 60年代
  • 简介:抗战时期,盟国空军对台湾实施了战略轰炸,许多企业损失惨重;战后绝大多数日籍员工随日俘日侨一并遣返回国。因此,战后很多工矿企业已大量减产或被迫停工,整个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1946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办台湾工矿事业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恢复重建的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它使各工矿企业的生产迅速恢复和增长,为战后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台湾经济走出了对日本严重依赖的阴影,为台湾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从总体上讲,战后经济恢复重建的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

  • 标签: 战后 台湾省 工矿企业 重建 绩效
  • 简介:四健会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是美国现代农业推广制度的一部分。1950年代初,对战后农业制度建设和农村发展有很深影响的"中"美合作组织农复会将四健会引入台湾,试图从农村青少年工作入手,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繁荣农村。在美籍四健会专家白仁德的指导下,农复会在台湾建立起四健会组织,在农复会将四健会交由农会主办后,四健会更在台湾农村普遍设立起来。四健会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农村青少年个人成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战后四健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会员人数一直无法突破的事实,说明四健会在深入农村基层社会方面并不成功。这种不成功背后,固然有制度设计与技术性的原因,农复会缺乏执行力的组织特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而政府支持的缺乏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标签: 四健会 农复会 农业推广 农会 战后台湾
  • 简介: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从出版到现在20年了。台湾一家出版社10年前劝我修订出版繁体字本,由于当时还有一些课题未做完,只好将其搁置起来。现在过了古稀之年,我终于用鲁迅所说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坚韧学术勇气将其重新修订一遍。这是为了赚钱?为了扬名?为了颠覆?这种质疑均未能切入我的心态.我只是想了却一桩心愿而已,就这么简单。

  • 标签: 文学理论史 台湾地区 后记 战后 道路 当代文学理论
  • 简介:美国、中东及大陆石化业的三巨头合组泉州石化公司,要在大陆福建打造世界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基地。消息传出,令全球石化业界咋舌。台湾石化业者预料,这将是台湾相关塑化产品最大竞争对手。外电报导,沙乌地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Aramco)、美国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及中石化集团总公司(Sinopec)旗下福建炼化合组的公司是泉州石化。其中,福建炼化持有50%股权,沙乌地阿拉伯国家石油与艾克森美孚各持有25%的股份。

  • 标签: 石化公司 泉州 台湾省 国家石油公司 阿拉伯国家 后台
  • 简介:1945年8月至新世纪的台湾文学运动,包括官方会议、军方会议、语文政策、民间会谈、原住民文学建构、现代诗运、实验性探索等。这里有统“独”之争,也有与政治关系不大的。正是这一系列运动,推动了台湾文学的发展。

  • 标签: 台湾文化 台湾文学 文学运动 统“独”之争
  • 简介:1960年代台湾成功实现农工转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相对式微。面对农业发展的困境,王作荣等一批经济学人建议当局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使农地能够自由流通,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建议在台湾经济学界、农政界和地政系统引起不小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展开,反映出各方对台湾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考,即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西方以机械化和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农经营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耕者有其田政策逐渐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阻碍,台湾的土地政策因而逐渐发生改变,台湾当局最终废止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 标签: 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农业现代化 土地政策
  • 简介:去年5月20日,具有台独背景的民进党人陈水扁就任台湾新领导人:一年多来,台岛内政治社会乱象横生,经济持续低迷,两岸僵局未能突破,即使是在“外交”,台当局领域不仅毫无建树,反而遭遇与马其顿的“断交”风波。陈水扁上台之时宣称耍让“中华民国继续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此,台当局在延续“务实外交”的政策路线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所谓“外交”政策原则、主张和策略,这些政策主张实施情况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台湾新当局“务实外交”的发展变化及其困境。

  • 标签: 务实外交 陈水扁 中国 台湾省 “台独”分子 民进党
  • 简介:2015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当天下午,台湾各大电视新闻台、门户网站等媒体,对两岸领导人会面进行了长时间直播和滚动报道,一些社交媒体也被"刷屏"。可以说,乐观与期待正是海峡对岸对此次历史性会面的最好注脚。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黄介正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历史属于精准掌握机会

  • 标签: 电视新闻 第一财经日报 社交媒体 门户网 刷屏 政商
  • 简介:陈勒坚持称自己的剧团是专业剧团,这位为自己印制了香味名片的民办"忠兴雷剧团"的团长强调:"我们很受欢迎,很多村子都想请我的团去唱戏。"他拿出不含水分的数字指标来证明他的说法——"你可以去问问我们团里的花旦,她们唱一晚可以拿到150元,正牌花旦可以拿200元。"陈勒另一个引以为荣的数字是忠兴剧团曾经在徐闻县的一座村庄里连续演了一个月,剧团的声誉因此而起,连续在一个地方唱一

  • 标签: 剧团 后台 花旦 徐闻县 数字 演出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货膨胀和海峡两岸经济危机等连动因素制约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因此,探讨该时期影响深远的恶性通货膨胀,应有特别的意义与高度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在回顾已发表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战后初期台湾通货膨胀的概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相关治理政策。主要原因包括货币发行暴增、物资生产锐减、金融管理紊乱、公营事业营运恶化、人口递增、粮食恐慌与中国大陆经济情势急速恶化的影响等。而面对通货膨胀的棘手问题,当时所实行的对策主要为币制改革、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所得政策、农产品与公营事业的价格政策等。因行政管理失序、各项政策之搭配缺乏整体性与一贯性以及战后大环境巨变后的调适困难,这些对策的效果不彰,回顾当时发生的问题与对策,实值得当代引以为戒。

  • 标签: 战后初期 恶性通货膨胀 台湾经济 中国经济圈
  • 简介: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衣服,准备好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

  • 标签: 后台 朋友 莎士比亚 字正腔圆
  • 简介:2001年12月1日,攸关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向的台湾第五届“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成为“立院”第一大党,但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的“泛蓝军”仍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总体实力仍优于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组成的“泛绿军”。这一结果表明。陈水扁操控岛内政局的筹码有所增加,但台湾局势仍不容乐观。

  • 标签: 台湾政局 两岸关系 台湾局势 中国 选举 民进党
  • 简介:日本对台湾的统治长达五十年之久,自1895年4月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时止。日本在台湾的统治,以掠夺性的殖民经营为主要特征,但为了满足日本本土的消费和经济发展以及对外扩张的需要,台湾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就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等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使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已经形成了发展现

  • 标签: 台湾光复 社会经济基础 殖民政府 《马关条约》 无条件投降 台湾人
  • 简介:从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至1905年的十年间,为积极开发台湾盐业,构建"殖民地基础工程",实现"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目标,日本政商界及台湾总督府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盐业调查活动。此时期的盐业调查通过技手实地调查及利用旧惯调查等手段,使日本政商界对台湾盐业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且对其开发产生浓厚兴趣。本文利用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藏总督府民政局的调查复命书及相关档案,考察日本对台湾地区的盐业调查活动,阐释调查活动的背景、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及此次调查对日本殖民经济政策的影响。

  • 标签: 甲午战后 日本 台湾 盐业调查
  • 简介:战后初期,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时间,是台湾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少见洋溢“左翼思潮”的时光,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初相会的时期。本文带入民国历史文化语境,指出在民国机制下“登台”的左翼文学,是战后首波“横的移植”,为台湾注入富于五四与鲁迅经验的“三民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思潮;同时也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争议转嫁来台,因此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论争”,实质上正是民国机制的问题另辟台湾战地的讨论。同时,“台湾文学”自身也有对日治时期文学发展的“纵的继承”,因而与民国文学呈现出的左翼/异关怀,已有“阶级与省籍”“理论与实务”的分化。战后初期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交锋的结果,实是二者各行其道,无论是合纵抑或连横,皆不可得。不过,“民国视野”至少为既有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了三项新的可能:一是重新看待“桥副刊论争”的方法;二是关于省籍的问题,并非“本省/外省”的“人”的问题,而是更大的“台湾/民国”的“机制”碰撞结果;三是关于“中国”,因此有“民国/共和国”的区隔,以及深化讨论的可能。

  • 标签: 战后初期 台湾文学 民国文学 现实主义 横的移植
  • 简介:2002年3月25—7月2日,著名戏融导演熊源伟出访美国,让人吃惊的是,他在三个月的美国之行中竟然看了83场戏!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在三个月内看83场戏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语言的障碍使得他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借助字典查阅资料,了解每一个戏的相关背最。更让人吃惊的是,他还把赴美看过的83场戏的收获和感受一一记录并整理,汇总成了一部作品《等到天黑》。这近九十个不眠之夜成就的十六万字,不仅代表着一个艺术家对戏剧的思考,更包含着他对艺术的执著和热情。“西游漫记”向我们展现了当今美国的各种戏剧状态,给中外戏剧的交流和借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们走过“桥”去,我们大开眼界……

  • 标签: 导演 艺术家 戏剧 眼界 感受 作品
  • 简介:大奎在车间工作了近20年,已经四十好几,却还没混上个一官半职。论能力和技术,大奎在车间里数一数二,但大奎家在外地,在这里一点儿人脉关系都没有,再加上本人又不会逢迎巴结,所以一直是名普通的装配工。那天上午,公司接待省老干部团来参观。大奎正好家有事来晚了,他骑着车不小心闯入特为迎接老干部参观而空无一人的厂区主马路。

  • 标签: 厕所 后台 人脉关系 老干部 车间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