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失地农民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指出农民产权模糊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产权主体模糊导致维权人身份不明,产权内涵模糊导致维权事项不清,产权处分模糊导致维权程序不畅。而这种产权模糊与“锁定”源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路径依赖,政府对模糊产权的默认和维护是阻碍集体土地产制度实现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只有政府重新界定产权,还权于民,破除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三农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突破原有农地制度的“锁定”,农民的土地权益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 标签: 农地 产权 模糊 锁定
  • 简介:目前,家庭联产承包制存在着激励功能不足,资源配置功能失灵,交易费用过高,收入分配功能紊乱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农地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 标签: 农地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制 制度创新
  • 简介:新的土地管理法并没有对我国的农地制度做多大的实质性变革,这与我国土地政策的相对稳定有关。然其改革并未因此而理所当然地失去意义。文章在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阐明:1、对土地所有权尤其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基础;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以目前的村民小组为宜;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3、模式在于实现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农地使用权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土地权利体系,并使之进入市场

  • 标签: 物权 产权 农地使用权
  • 简介:在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地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农地制度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制度的生成和导致制度变迁.现行农地制度凸现出一些急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表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标签: 制度变迁 农地 外部利润 农地使用权
  • 简介: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产权博弈的方法来研究我国农地合约,得出我国的“土地发展权”是农民、村集体与政府三方长期博弈的均衡解的结论,并进而论证“农地发展权分享”合约将是我国在既有约束条件下利益各方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从而为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实施“农地发展权分享”的政策性建议作出经济学解释。

  • 标签: 公共领域 农地产权 土地发展权 产权博弈
  • 简介: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产的界定、归属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清楚的.然而,无论是模糊还是清楚,均存在着违约和侵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的行政权限不明晰和高昂的保护产权成本,阻碍了农村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出现.取消乡和村的行政经济权利是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和税费负担的根本措施.

  • 标签: 土地产权 农地制度 维权成本
  • 简介:我国农地主体模糊,权能不清的二元模糊属性为地方政府越权征地、过分掠夺提供了制度激励。而要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不仅涉及到农地自身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 标签: 农地产权 二元性 模糊
  • 简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日益凸显出产权界限模糊的问题。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看,农村土地产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行的农地制度制约了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要通过明确界定农地的主体、完善农民的土地发展权以及缩小征地范围等措施,加快农地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农地产权 征地制度改革
  • 简介:排他性权利界分是产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呈弱排他性产权结构。在农地弱排他性产权制度下,权益各方产生激烈的产权冲突。要消除弱排他性下的产权冲突,农地制度变迁应当以确保排他性权利为核心而展开。

  • 标签: 农地产权 产权排他性 产权冲突 制度变迁
  • 简介:科学厘定地产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农地存在农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地使用权不完整与不稳定,农地转让权界定不明晰等主要问题,因此,重新确认农民的所有权主体地位,健全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权力制衡机制和健全农地征收收益分配机制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对策。

  • 标签: 农地产权 农民合法权益 所有权
  • 简介:囿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与经验的不足,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改革相比,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为了进一步改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特别是化解农民权益与农地权属的矛盾等问题,中国农地制度的改革除了需要进行稳定角度的考量外,还需要以创新的法律思维探索立法,以保护适合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避免产生农地流转“大跃进”式的推广模式,充分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农地 产权制度 土地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
  • 简介: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阶段、乡村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中级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交互替代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主体绩效偏好与农民绩效偏好趋同的过程。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是:农地多元化,家庭承包土地物权化,农地流动化、资产化、价值化和货币化。

  • 标签: 农地产权制度 变迁轨迹 效率和公平
  • 简介:我国农地制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有权问题,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不应是农地的归属问题。农地的私有化和国有化都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而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任何一项农地制度改革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促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 标签: 农地 产权改革 使用权流转
  • 简介:兼顾公平与效率,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最佳农地制度选择所应实现的目标。世界上农地制度一般都经历了村共有土地制度、领主所有土地制度和个人私有土地制度三个时期,而现代农地制度则经历了耕者有其田和规模经营两个阶段。美国和法国、英国和德国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模式。农地制度的形成受制于资源约束,同时,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有效统一或实际上的统一是一种历史趋势。历史经验和理论论证了私有农地的效率,以及适度的私有产权对生态环境具有的较强保护作用。依据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应实行“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个二元农地制度,一方面,它具有和私有产权一样的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具有最终的控制权,这应是一个兴利除弊、利国利民的最佳产权制度。

  • 标签: 农地产权制度 历史与逻辑 二元产权
  • 简介: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回顾与总结,认为在新世纪要加速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地制度方面,不宜采用过激的方式,而应采用自我强化机制,对我国农地制度中现有产权模糊、产权残缺等缺陷进行调整和完善.

  • 标签: 农地产权制度 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
  • 简介:随着家庭承包从经营层面到分配层面的转移,权利内容从使用权到处分权的扩展,家庭承包权已经转变成了-种次级所有权.家庭承包权的性质转变引起了农地分配结构、经营结构和处分结构的变化.

  • 标签: 家庭承包权 次级所有权 农地产权结构
  • 简介:农地抵押权能不足被认为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主流观点认为,农地抵押权能不足主要是由现行法律制度造成的制度障碍,在其指导下,农村产权改革选择了一条突破现行法律和土地制度的路径。调查发现,农地抵押权能不足主要是由农地特殊性、农业弱质性和农民生计需要三大基础性因素造成的市场缺陷。通过消除制度障碍、赋予农地抵押权能并不能彻底解决市场的内在缺陷,因此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强制推行可能会引发一定风险。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要真正回应普通农户需求,适应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

  • 标签: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金融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小农经济
  • 简介: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 标签: 家庭承包制 农地制度 产权结构 中国 土地市场 土地再分配制度